《孟子》两章
一、词语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行拂乱其所为( )
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委而去之( )( )
舜发于畎亩之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管夷吾举于士( )
天下顺之(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寡助之至(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
百里奚举于市(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人恒过( )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回答问题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2.你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什么?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孟子》两章参考答案
一、词语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 “横” ,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行拂乱其所为(扰乱)
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受到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舜发于畎亩之间(田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职责)(这)
管夷吾举于士(狱)
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守法度的大臣)
寡助之至(极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脸色)(了解)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人恒过(犯错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3.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回答问题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2.你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什么?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