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22: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联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
材料二:
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
(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
材料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
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
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 )
A.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
B.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
C.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
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2.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
B.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
C.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
D.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
C.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D.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
4.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
5.“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跌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7.下列对第二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8.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更始时,大司马朱鲔在洛阳。光武帝欲南定河内,问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寇恂文武备足,有牧民御众之才。河内富实,南迫洛阳,非寇恂莫可使也。”上拜寇恂为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恂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上传闻朱鲔破河内,有顷,寇恂檄至,上大喜,曰:“吾知寇子翼可任也。”恂同门生董崇说恂曰:“上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以此时据大郡,此谗人所侧目,怨祸之府也,宜思功遂身退之计。”恂然其言,因病不视事。
建武二年,寇恂为颍川太守。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颍川,捕得,寇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恂曰:“昔蔺相如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令属县盛供具,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座,欲起相避。上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受赐,极欢宴,遂同载车出,相与结厚。
高峻拥兵据高平,帝入关,将自征之。寇恂时从。上遣恂降之,恂奉玺书至高平,峻遣军师皇甫文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卒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戮其使而降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B.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C.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D.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上乃征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是玄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玄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行”,古代用以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这类词语还有“权”“署”“转”“迁”“补”等。
C.“一人皆兼二人之馔”的“兼”指同时拥有,与《鱼我所欲也》中“二者不可得兼”之“兼”同。
D.“玺书”,以印信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文中指光武帝写给高峻的劝降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恂才华出众,受到重用。光武帝为河内太守人选感到为难,邓禹说寇恂文武兼备,是不二之选,于是光武帝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
B.寇恂功高位崇,行为谨慎。他战功卓著,统领大郡,曾听从同窗茂陵人董崇的建议,称病不到职办公,以免为谗人嫉妒,为君猜忌。
C.寇恂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当执金吾贾复率领部将违法乱纪,在颍川杀了人时,寇恂仍把部将关进了监狱,然后在集市上处以死刑。
D.寇恂深明大义,以国为先。在因公与执金吾贾复结怨后,寇恂效仿战国蔺相如屈于廉颇之举,刻意回避贾复,不欲与之发生冲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恂移书属县,讲兵肆射,伐淇园之竹,治矢百余万。
(2)今欲降之,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14.“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历代战争的规则。文中寇恂却为何不顾诸将阻拦,坚持杀掉敌军使者皇甫文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该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追叙了自己早年北望中原的宏图大志,“气如山”三字指抗金复国的英雄气概坚定如山。
B.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南宋的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
C.颈联作者用“塞上长城”典故,以屡建奇功的檀道济自比,“空”和“衰鬓”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D.尾联诗人追慕先贤,遗憾自己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不能施展抱负来建功立业,意志消沉。
16.本诗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的“愤”,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抱薪救火”这些成语都告诉我们方向或方法不对,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表达以上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诗经·无衣》中的“_________”写战士们修整甲胄与兵器,紧接“_________”一句写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其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3)苏轼在经历了仕途种种不顺,生活的种种坎坷后,时常会在词作中感慨自己鬓发斑白,如:“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扩充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苗绣 ① ,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实用品,又是重要的艺术品。绣娘们的一双巧手既绣出了苗家人平凡的世俗生活,也绣出了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渴望,苗绣把苗族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展示得绮丽多姿,五光十色。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包括对神话、对宇宙天体的解读,林林总总, ②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 ③ 。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 ① ,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月相也在不断变化。
② ,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出现不同的月相。如日月黄经差为90°时,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们看到,称之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蛾眉月和残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 ③ ,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从新月到残月的变化周期,也叫一个朔望月周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对文中“月相变化规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
B.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
C.我们可以利用日月黄经差来判断月相,当黄金差为180 时称为“满月”。
D.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月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疫情三年,我们努力把做核酸、不出门的生活“常态化”,原本的生活状态反而是
“非常态化”的,但三年中有些东西正在成为习惯,正在常态化,比如勤洗手、带口罩;今天,我们欢呼不必做核酸、能自由出门是生活的“常态化”,疫情下的生活转眼成为“非常态化”的。其实不仅生活有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人生有,社会有,国家民族历史都有过这样的时刻。
对于“常态化”,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
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
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5.①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②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6.C 7.D 8.①从情侣们在西塘垂钓的细节中,体会到人们会寻找各种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稍纵即逝的幸福时光。
②从人们将生命短暂而美好的菱角、芡实做成精美食物的行为中,体会到人们在把自己对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③从传统手工匠人专注于劳作的情景中,体会到匠人们在传承凝聚着世世代代匠人们心愿和心血的手艺。 9.理解:(1)虽然生命有限,但人们仍在生活与劳作中不懈地追求着永恒。(2)生命是一个过程,无论是闪光的瞬间,还是庸常的快乐幸福,人们真实地在当下体验过,并且铭记于心,就自有其价值,也就不必执着于生命的永恒。
表达效果:拟人化的西塘更具美感,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10.A 11.B 12.C 13.(1)寇恂下达文书到各个属县,讲武练兵,演练射箭,砍伐淇园的竹子,制成一百多万支箭。
(2)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14.①皇甫文倨傲无比,根本没有投降之意;②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高峻的计谋都取之于他;③杀了皇甫文,能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投降。
15.D 16.①理想与现实对比。作者理想是“中原北望”收复失地,结果现实中却饱尝“世事艰”之悲愤,最终一事无成,表达出壮志未酬的不甘。②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对比。早年“气如山”,雄姿英发,晚年“镜中衰鬓已先斑”,自己力难从心,表达了功业未就的悲慨。③诸葛亮北伐与南宋朝廷妥协对比。“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积极北伐,而南宋朝廷一味苟安,表达了对先贤的追崇和对主降者的痛恨。
17.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18.①责无旁贷
②无所不有
③不谋而合 19.苗绣则不然,它以神秘的气息、朴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开拓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20.①用排比从四个不同角度描述了苗绣的特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了它的与众不同。②用拟人手法更好地抒发了对苗绣的喜爱之情,增强语言的亲切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1.①所谓的“月相” ②月球本身不发光 ③虽然它们的相貌差不多 22.A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