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下列四句中,违反了同一律的一项是( )
A.科代表催王同学:“就缺你的,别老缺交”。王同学说:“天天交作业的,成绩未必比我好。”
B.上次张同学转发十次“锦鲤”图片,考出好成绩。这次我也转发了,我也一定能考好。
C.你们说的明星人设崩塌、带货主播被罚,我从不关心,我只知道某带货主播被罚13.41亿。
D.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卖,他应把片酬捐给志愿军老兵,才能证明自己爱国。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参观学习,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往往比别人高明。
B.吴晗说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
C.会议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不是生病了就是路上又堵车了。
D.别看咱们组的李师傅貌不惊人,年纪又大,但思考问题时比谁都周密。
4.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该哲学家说了什么话呢?( )
A.你们这样做不合乎理性。 B.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C.无论如何我都会死。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5.下面哪种推断是正确的( )
A.金属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会导电。
B.共产党领导一切,他是共产党员,所以他领导一切。
C.天一下雨地就湿了,现在地湿了,所以天下雨了。
D.鸟是会飞的,苍蝇也会飞,所以苍蝇也是鸟。
6.下列各项中的诗句,没有运用间接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云想衣袋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B.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C.史家多认为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李商隐独持相反的意见,并以此为例写出讽喻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7.判断下列推理形式是否有效(用√或×)。
(1)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所以,文学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
(2)王昌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果龙城飞将李广还在,胡人就肯定不能度过阴山;而今李广不在了,胡人就一定能度过阴山。( )
(3)一位警官勘察作案现场,根据作案人留下的足迹鉴定,发现作案人穿的鞋子尺码较小,个头较小,体态偏瘦,而且发现了一根长头发,因此警官断定,作案人为女性。( )
(4)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好,而泡方便面味道很大,影响车内的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只有不卖方便面,才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
(5)面对企业转型,工厂如果裁员,必定会让那些被裁撤掉的员工不满;如果不裁员,有些人不能适应新的岗位,只能在工厂无所事事,做不出什么贡献,必定会让那些有作为、贡献大的人不满。因此,裁员不裁员,肯定都会有一些人不满。( )
8.请判断下列句子中逻辑关系表述的正误(用√或×)。
(1)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
(2)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
(3)张阿姨:“姑娘,咱店里哪辆车最好?女儿出嫁,我想送她辆好车。”销售顾问:“阿姨,我们店里的车都是好车,不合格不能出厂的。”( )
(4)他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总比别人先一步想出新点子,所以他更加善于思考。( )
(5)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
(6)在科技领域,我们不仅要注重自主创新,占据更多的核心技术制高点,更要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
9.下列语句都有逻辑错误,请指出它们违背了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几种逻辑基本规律的哪一种。
(1)她的爸爸是作家,妈妈是记者,她又从小在大城市长大,所以她的写作能力一定很强。( )
(2)阿Q到静修庵的菜园去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老尼姑问他为什么要偷萝卜。阿Q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
(3)世界创新技术展会上,一位年轻人指着一个精美的玻璃瓶自豪地说:“这里面的金黄色溶液,就是我们公司发明的‘万能溶剂’,它可以快速溶解世界上的一切物质。”( )
(4)说有外星人,我不同意,因为没有证据;但如果说没有外星人,我也不同意,因为地球上有些现象难以解释。( )
10.对材料中的画线语句进行仿写。要求:要具有驳论性。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这:“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乐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主人哑口无言,赫尔岑说罢,使起身告辞了。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现代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文艺节日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必然使中国诗词能够很好地被传承和发展下去。中国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不仅会让中国人怡养性情,也必将让外国人深深叹服。
①不是只有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②
③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德军军官的推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所。
德国军官的推理过程:
13.补写出下列论证的隐含前提。
(1)你是新时代青年,你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2)猴子不是大猩猩,不知道大猩猩发出的叫声意味着什么。
(3)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小微企业也不例外。
(4)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
14.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
(1)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
(2)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3)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15.针对“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论题,从“利大于弊”的一方,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界定概念—论证思路—攻防策略”的步骤,列出简要提纲。
提出观点:
分析观点:
界定概念:
论证思路:
功防策略:
16.“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仿照下面的示例,用归谬法批驳观点。
示例:
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
归谬:
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归谬:《逻辑的力量》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例句为类比推理。
A.为必要条件推理;
B.为类比推理;
C.为三段论;
D.为排除法。
故选B。
2.下列四句中,违反了同一律的一项是( )
A.科代表催王同学:“就缺你的,别老缺交”。王同学说:“天天交作业的,成绩未必比我好。”
B.上次张同学转发十次“锦鲤”图片,考出好成绩。这次我也转发了,我也一定能考好。
C.你们说的明星人设崩塌、带货主播被罚,我从不关心,我只知道某带货主播被罚13.41亿。
D.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卖,他应把片酬捐给志愿军老兵,才能证明自己爱国。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必备逻辑知识储备和运用的能力。
A.错误类型为转换话题,违反同一律。
B.错误类型为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
C.错误类型为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
D.错误类型为假二选一,违反排中律。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参观学习,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往往比别人高明。
B.吴晗说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
C.会议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不是生病了就是路上又堵车了。
D.别看咱们组的李师傅貌不惊人,年纪又大,但思考问题时比谁都周密。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逻辑思维的能力。
B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的“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有骨气”是“中国人”整体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因此不能推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这一结论。
C项,“生病了”和“路上又堵车了”只是张主任开会没到的原因中的两个,还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因此“一定”过于绝对,可以说“可能”是“生病了或者路上堵车了”。
D项,相貌好坏、年纪大小和思考问题是否周密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属于强加转折。
故选A。
4.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该哲学家说了什么话呢?( )
A.你们这样做不合乎理性。 B.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C.无论如何我都会死。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首先看前三项,都可以判断为是真话,即可以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他。D项,如果判断是真的,那就应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哲学家,但这句话是“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二者相矛盾。如果判断是假的,那就应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哲学家,那么“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则是真话,也是矛盾的。
故选D。
5.下面哪种推断是正确的( )
A.金属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会导电。
B.共产党领导一切,他是共产党员,所以他领导一切。
C.天一下雨地就湿了,现在地湿了,所以天下雨了。
D.鸟是会飞的,苍蝇也会飞,所以苍蝇也是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具体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B项,“共产党”是一个集体名词,而“共产党员”是个体的身份,所以不能得出“他领导一切”的结论;
C项,“地湿”的原因有很多,所以不能得出“天下雨了”的结论;
D项,“会飞”的物种有很多,所以不能得出“苍蝇也是鸟”的结论。
B、C、D三项都是不完全归纳,这就会造成以偏概全的现象,出现归纳推理错误。
故选A。
6.下列各项中的诗句,没有运用间接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云想衣袋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
B.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
C.史家多认为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李商隐独持相反的意见,并以此为例写出讽喻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
A项,“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两句运用了排除法。
B项,一、三句作者分别假设琴声发自“琴上”“指头上”,二、四句以琴“在匣中不鸣”“于指上无声”推出假设观点的不正确,运用了归谬法。
C项,李商隐不认可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的观点,先以“宣室求贤访逐臣”假设这一观点成立,后以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运用了反证法。
D项,“不畏浮云遮望眼”是结论,“身在最高层”是原因,运用了因果论证法。
故选D。
7.判断下列推理形式是否有效(用√或×)。
(1)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所以,文学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
(2)王昌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果龙城飞将李广还在,胡人就肯定不能度过阴山;而今李广不在了,胡人就一定能度过阴山。( )
(3)一位警官勘察作案现场,根据作案人留下的足迹鉴定,发现作案人穿的鞋子尺码较小,个头较小,体态偏瘦,而且发现了一根长头发,因此警官断定,作案人为女性。( )
(4)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好,而泡方便面味道很大,影响车内的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只有不卖方便面,才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
(5)面对企业转型,工厂如果裁员,必定会让那些被裁撤掉的员工不满;如果不裁员,有些人不能适应新的岗位,只能在工厂无所事事,做不出什么贡献,必定会让那些有作为、贡献大的人不满。因此,裁员不裁员,肯定都会有一些人不满。( )
【答案】 √ × × ×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1)√ 解析:“文学艺术”包含在“上层建筑”之中,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前提为真,推理有效。
(2)× 解析:“龙城飞将在”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即使“龙城飞将”不在,胡人也未必能度过阴山。
(3)× 解析:鞋子尺码较小、个头较小,体态偏瘦、一根长头发这些条件,与女性有一定的关联,但关联程度并不十分强,不能一定指向女性,不能构成判定作案人为女性的充分条件。
(4)× 解析:“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与“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不卖方便面”并非“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的充分必要条件。
(5)√ 解析:“裁员”“不裁员”是两个矛盾的选项,这两个前提都会引起“一些人不满”这一后果,推理有效。
8.请判断下列句子中逻辑关系表述的正误(用√或×)。
(1)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
(2)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
(3)张阿姨:“姑娘,咱店里哪辆车最好?女儿出嫁,我想送她辆好车。”销售顾问:“阿姨,我们店里的车都是好车,不合格不能出厂的。”( )
(4)他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总比别人先一步想出新点子,所以他更加善于思考。( )
(5)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
(6)在科技领域,我们不仅要注重自主创新,占据更多的核心技术制高点,更要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
【答案】 × × × × √ ×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1)× 违背了不矛盾律。“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就不可能“暂时忘记它”,二者不会同时成立。
(2)× 并未将“人为因素”列举完备,比如,桥上通过的车辆严重超载等,所以结论不完全成立。
(3)× 销售顾问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将顾客说的“好”(价格高、性价比高等)理解成车辆没有质量问题。
(4)× 因果倒置。
(5)√ 逻辑严密。
(6)× 递进关系倒置,将“不仅”和“更要”后面的内容互换。
9.下列语句都有逻辑错误,请指出它们违背了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几种逻辑基本规律的哪一种。
(1)她的爸爸是作家,妈妈是记者,她又从小在大城市长大,所以她的写作能力一定很强。( )
(2)阿Q到静修庵的菜园去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老尼姑问他为什么要偷萝卜。阿Q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
(3)世界创新技术展会上,一位年轻人指着一个精美的玻璃瓶自豪地说:“这里面的金黄色溶液,就是我们公司发明的‘万能溶剂’,它可以快速溶解世界上的一切物质。”( )
(4)说有外星人,我不同意,因为没有证据;但如果说没有外星人,我也不同意,因为地球上有些现象难以解释。( )
【答案】 充足理由律 “爸爸是作家,妈妈是记者”“从小在大城市长大”不能成为“写作能力一定很强”的充足理由。 同一律 老尼姑问的是“为什么要偷萝卜”,阿Q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却将概念和判断转移为“这萝卜是不是你的”。 不矛盾律 “万能溶剂”没有能“快速溶解”装它的玻璃瓶。 排中律 “有外星人”和“没有外星人”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必有一真。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和逻辑思维能力。
(1) “爸爸是作家,妈妈是记者”“从小在大城市长大”都是真的,但不能推出“写作能力一定很强”也是真的。充足理由律是“p真,因为q真,并且由q能推出p”。所以该句违背充足理由律。
(2)老尼姑问的是“为什么要偷萝卜”,但阿Q却将概念和判断转移为“这萝卜是不是你的”,问和答是不同意义上的概念和判断。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所以该句违背了同一律。
(3)既然是“万能溶剂”,就应该能溶解任何物质,却溶解不了装它的瓶子。不矛盾律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所以该句违背了不矛盾律。
(4)“有外星人”和“没有外星人”是两个相互矛盾对立的判断,不可能都不成立。排中律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所以该句违背了排中律。
10.对材料中的画线语句进行仿写。要求:要具有驳论性。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这:“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乐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
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主人哑口无言,赫尔岑说罢,使起身告辞了。
【答案】理发店老板对客人说:“本理发店所做的头发非常漂亮,保证让你引起人们的注意,使回头率大大提高。”
客人说:“引起人们的注意、回头率高就是漂亮的头发吗?”
老板说:“不漂亮的头发怎么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高的回头率呢?”
客人说:“狗啃一样的头发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回头率也很高,那么这样的头发也漂亮吗?”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材料的驳论方式。试题材料中,赫尔岑对“凡是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这个判断的虚假性,采取了把它引入荒谬的方法,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其次,在仿写的时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合理设置虚假性判断,并将它引入荒谬,从而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现代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文艺节日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必然使中国诗词能够很好地被传承和发展下去。中国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不仅会让中国人怡养性情,也必将让外国人深深叹服。
①不是只有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②
③
【答案】 节目的走红,不一定能使中国诗词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 中国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不一定能让外国人都深深叹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注重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断这些说法的正误,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比如“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说法过于绝对,有意义的文艺节目可能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是只有有意义的文艺节目这一途径。同理,节目的走红,可能可以使中国诗词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但是节目的走红与中国诗词能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没有必然联系。中国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可能让一些外国人深深叹服,也可能有一些外国人对此不太理解,也就无法叹服。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德军军官的推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所。
德国军官的推理过程:
【答案】(1)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所以,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2)凡有法军高级指挥官就有法军高级指挥所,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所以,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所。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三段论,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含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本题第一个推论的大前提是“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小前提是“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结论是“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第二个推论的大前提是“凡有法军高级指挥官就有法军高级指挥所”,小前提是“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结论是“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所”。
13.补写出下列论证的隐含前提。
(1)你是新时代青年,你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2)猴子不是大猩猩,不知道大猩猩发出的叫声意味着什么。
(3)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小微企业也不例外。
(4)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
【答案】(1)(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你是新时代青年,……
(2)(同类动物才能懂得相互之间的叫声,)猴子不是大猩猩(猴子和大猩猩不是同类动物),不知道……
(3)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小微企业也是企业),小微企业也不例外。
(4)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审判员都是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三段论,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含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据此可知:
(1)缺少大前提“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2)缺少大前提“同类动物才能懂得相互之间的叫声”。
(3)缺少小前提“小微企业也是企业”。
(4)缺少小前提“审判员都是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
14.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
(1)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
(2)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3)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答案】(1)演绎推理(2)归纳推理(3)类比推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推理形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推理的定义,然后了解相关的推理形式,再分析材料,判断出是什么推理即可。
所谓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的形式主要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归纳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
(1)“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已知的判断,且是普遍性的前提,由这普遍性的前提推断出“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一特殊性结论,这属于演绎推理。
(2)“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都是特殊性的前提,“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的普遍性结论,这属于归纳推理。
(3)“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是特殊性前提,“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是特殊性的结论,也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这是类比推理。
15.针对“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论题,从“利大于弊”的一方,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界定概念—论证思路—攻防策略”的步骤,列出简要提纲。
提出观点:
分析观点:
界定概念:
论证思路:
功防策略:
【答案】提出观点: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大于弊
分析观点:
(1)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2)手机可以增加学习的渠道,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
(3)手机可以拓展学生的交往空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界定概念:
(1)手机是现代通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2)手机是高中学生了解时事、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
(3)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工具。
论证思路:
(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为高中生的成长和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手机就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手机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思考现实,培养起社会责任感;
(3)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恰好是培养和提升中学生自制能力的一个机会,在正确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规、严格自律的习惯和品质。
攻防策略:
(1)任何被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产品往往都是有利有弊的,但一定是利大于弊,否则,就不能被人类广泛应用;
(2)中学生渴望在校使用手机,渴望在更宽松的环境里成长、交流学习的心理是正常的,不应予以粗暴限制;
(3)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充分发挥手机有利的一面的作用;
(4)对方举例时,反问对方同学为什么坚称手机弊大于利却还带手机到学校来使用。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思维、表达应用等综合实践的能力。
提出论点:本题重点考查辩论赛,参赛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双方的观点都不能完全主观地评判谁对谁错,二者都有道理,双方的辩手就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相关知识,争取这场辩论赛的胜利。“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实际上就是辩题,提出的观点一定要在辩题范围内,而且要旗帜鲜明,根据题目要求提出论点“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大于弊”。
分析观点:这实际上是破题,这里一定不要存在逻辑上的漏洞,所以先承认“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有利有弊”同时又亮明观点“但利大于弊”,接着进一步明确“利”体现在“可以增加学习的渠道,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拓展学生的交往空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
界定概念:这个环节应当充分考虑观点的指向,围绕观点中“利”的两个体现对概念进行界定,即利用我方辩论,也尽量不给对手进攻的机会。首先肯定“手机是现代通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为顺利辩论奠定基础,然后指出“手机是高中学生了解时事、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和“手机可以拓展学生的交往空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观点保持高度一致。
论证思路:论证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先结合学生身份论证“手机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接下来从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来论证“手机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思考现实,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后从手机对教学的好处入手,论证“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恰好是培养和提升中学生自制能力的一个机会”,并且注意论证的严密性,指出“在正确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规、严格自律的习惯和品质”。整个过程力争做到无懈可击。
攻防策略:首先仍以论点为主,但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所以可以从人类进步的角度谈“任何被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产品往往都是有利有弊的,但一定是利大于弊”,并肯定“中学生渴望在校使用手机,渴望在更宽松的环境里成长、交流学习的心理是正常的”,这就为第三点张本,接下来顺理成章点到“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充分发挥手机有利的一面的作用”,最后还要预想对方可能提出的驳斥,并做出应对。
16.“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仿照下面的示例,用归谬法批驳观点。
示例:
观点: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核电站是不应该存在的。
归谬:
如果说“核电站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那么大自然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大自然也不应该存在。可是,大自然怎么能不存在呢?所以不能仅因为核电站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核电站不应该存在。
观点: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所以我们应该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归谬:
【答案】如果说“我们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是对的,那么药品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副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避免吃药。可是,生病了不吃药,任其自由发展,我们不仅不能恢复健康,还可能会失去生命。所以不能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
【详解】本题考查运用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用归谬法驳斥对方的观点,题干中给出“归谬”的方式“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因此答题时先假设“我们因为锻炼身体可能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而避免进行体育锻炼”是对的,然后推出荒谬的结论“药品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副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避免吃药”,进而驳斥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