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实验探究题(精练精析)
1.回答“探究种子的成分”实验中的问题:
(1)取一些干燥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试管内壁上出现 ,说明 。
(2)取10粒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到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烧烤。种子起初变焦后变黑,这种物质是 ,随后就燃烧起来,燃掉的物质是 ,剩下来的物质是 ,呈灰白色,这说明 。
(3)将少许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起来在清水里用手反复揉挤,从纱布里渗出来的白色物质是 ,纱布内剩下的 色物质是 ,这说明小麦种子里含量较多的两种有机物是 。
2.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入口,首先要经过牙齿切断、撕裂、磨碎,同时舌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形成食团容易下咽。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促使淀粉分解。为了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状态 适量馒头碎屑 适量馒头碎屑 适量馒头块 ① 适量馒头碎屑
唾液或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5滴
(注: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呈现蓝色,可用此颜色反应来鉴别淀粉)
(1)若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 。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呈现蓝色是 号试管。
(2)要探究牙齿的磨碎作用对淀粉分解的影响,应该选用1号和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若要利用1号、4号和5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请对如表实验方案中的①处进行补充完善:① 。
(4)每组实验都严格规范操作,实验结果符合预期。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不呈现蓝色,4号、5号试管都呈现蓝色,比较这三组实验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探究
某小组的同学尝试测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称其重量为5克,然后,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提出问题:
(2)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量多少合适呢?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 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将水量定为30毫升。
(3)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什么时候将燃烧后的核桃仁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呢?经过讨论,形成了以下三种不同意见,其中最为科学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A.火焰熄灭时
B.核桃仁灰烬凉透时
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4)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15℃,请计算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不考虑能量散失造成的误差) 焦。
(5)在该实验中,测量的数值 (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实际值。原因可能是 (填两项,每项1分)
(6)若这个实验只做一次,结果可靠吗? 。
若为了避免误差,应该 。
4.如图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有关实验设计。请分析作答。
(1)请提出一个探究问题:
(2)1号和2号试管可作为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时,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糊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 mL清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 。同时振荡两试管,让液体充分混合。
(4)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环境温度,应将1号和2号试管放在 ℃的水中。
(5)10分钟后,再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两滴 ,预期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填“变蓝”或“不变蓝”)。由此可见,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的起点是 。
(6)淀粉能在唾液的作用下分解成 ,是因为唾液中含有 。淀粉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消化成 被吸收和利用。
5.酗酒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等疾病。某研究小组查阅文献后发现蜂王浆中的王浆酸有解酒功能,猜想王浆酸可能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缓解作用。为验证猜想,该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采用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适应性喂养3天后进行处理,选取体重相当的小鼠分组并标记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中的小鼠为健康小鼠,B组和C组中的小鼠为酒精性肝损伤小鼠。采用蒸馏水对A组和B组小鼠进行30天灌胃处理,采用王浆酸溶液对C组小鼠进行30天灌胃处理,以肝脏指数作为实验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数量 处理方式 肝脏指数(mg/g)*
A组 10只 蒸馏水灌胃 49.00
B组 10只 蒸馏水灌胃 42.27
C组 10只 王浆酸溶液灌胃 46.16
注:肝脏指数=肝脏质量/小鼠体重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
(2)三组实验中蒸馏水和王浆酸溶液的使用剂量应该 。
(3)实验小组中某位成员提出每组实验采用10只小鼠操作太麻烦,用1只就可以了,遭到其他成员的反对,原因是 。
(4)肝脏作为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虽然不含消化酶,但有助于 (营养物质)的消化。
(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
(6)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对你的生活方式有何启发?(答出一条即可)
6.同学们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人体不同消化器官(烧杯标签所示)内的消化过程,实验步骤和反应结束后物质的检测结果如下。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蛋白质含量 ﹢﹢﹢﹢﹢ ﹢﹢﹢ ﹣ ﹢﹢﹢﹢﹢
(注:“﹢”数量越多,代表含量越高,“﹣”表示不含有)
(1)①号试管内加入蛋白液的量为 毫升;②号试管内加入的消化液是 ;③号试管模拟的器官是 ,各组的水浴温度均控制在37℃,该温度设计是为了模拟 ,以保证反应温度适宜。
(2)检测试管中蛋白质是否被消化可用 进行检测,呈现的颜色越深,说明含有的蛋白质越多,蛋白质的最终消化产物是
(3)分析实验结果时,与 号试管相比,可知蛋白质被各消化液消化的程度。
(4)由实验结果可知:人体内能够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有 。
(5)不同器官内的蛋白质经过消化以后,产物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同学们依据“小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则不能”的原理,设计模拟实验进一步探究,分别将上述各试管内的有关液体,放入下图所示的装置中逐一进行实验,请你选择:
甲中应放入 (选填a或b);一段时间后,应检测 (选填c或d)处是否含有反应后的产物。
a.反应前的蛋白液 b.反应后的液体 c.甲 d.乙
7.下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1)图中曲线乙表示 的消化。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其消化方式属于 消化。
(3)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 ?
(4)实验5分钟后将1号试管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如果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
8.实验探究: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两组实验除变量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做 。该实验需要重复多次,其目的是 。
(3)滴加碘液后,预测两支试管的颜色变化:试管① ;试管② 。试管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4)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一致,可得出的结论是 。
(5)该实验“37℃水浴”是为了模拟 。
(6)如果继续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则可另外设置一支试管,在该试管中加入馒头的状态应该是 ,其他条件与试管②相同。
9.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了解生物实验的程序和方法,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础。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某兴趣小组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并确定了最终实验方案(如图),请分析回答:
(1)四位同学的讨论中,作出假设的是 同学,提出初步实验方案的是 同学。
(2)图二所示实验的变量是 。步骤②中的“振荡”相当于口腔中 的作用。
(3)步骤④加碘液后变蓝的是 试管,原因是 。
(4)若实验要改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则步骤②中向甲试管中滴加的液体应该是 ,且与乙试管加入的量要 。步骤③中的甲试管放在5℃的水中,乙试管放在 的水中。
10.胰酶肠溶片是一种助消化药,含多种消化酶,用于治疗胰液缺乏导致的消化不良症。为了不影响疗效,本品需要在4℃左右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小明和同学们以胰酶肠溶片和蛋清为材料,探究“胰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实验方法如下:
①将胰酶肠溶片处理后,获得胰酶液备用。②将蛋清加入沸水搅拌,配成蛋花液,冷却备用。
③取三支试管,分别标为1号、2号、3号,按下表进行处理后,结果如下:
处理方法 试管号
1号 2号 3号
加入蛋花液 5毫升 5毫升 5毫升
加入不同液体后摇匀 5毫升清水 5毫升胰酶液 5毫升胰酶液
静置60分钟 37℃ 37℃ 100℃
现象: 不变 蛋花液消失、澄清 不变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 (填试管编号)两支试管,说明胰液能消化蛋白质。与2号试管比较.3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说明 。
(2)上述实验水浴的温度保持在37℃的原因是 。
(3)除温度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蛋白质在小肠中的消化? (填序号)
①胰液的分泌量②进食量③小肠蠕动情况 ④肠液的分泌量
(4)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服用该药物时,一般采用温水送服的方法而不能嚼碎,主要原因是蛋白质在 能初步被分解,影响药物疗效。
11.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艾窝窝”是北京传统的清真小吃。它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道:“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 。关于艾窝窝的一首民谣道貌岸然出了它的做法:“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其特点是色泽雪白,形如球状,质地黏软,口味香甜。
(1)请你分析“艾窝窝”的食材,包括:①糖类,② , ③ 三大能源物质,以及维生素B1,钙,磷,铁等营养物质。
(2)人体摄食“艾窝窝”后,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入口,首先要经过牙齿切断、撕裂、磨碎,同时舌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形成食团,易于下咽。通过生物课所学知识,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促使淀粉分解。为了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分析回答:(注:艾窝窝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液会呈现蓝色,可用此颜色反应来鉴别淀粉的有无。)
组别 1 2 3 4
艾窝窝碎屑或 艾窝窝块 适量艾窝窝碎屑 适量艾窝窝碎屑 适量艾窝窝块 适量艾窝窝碎屑
唾液/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A
温度 37℃ 100℃
加入碘液 5滴
①若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这两组实验的除了唾液的有无以外,其余条件应 。 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呈现蓝色的是 号试管。
②要探究牙齿的磨碎作用对淀粉分解的影响,应该选用 号和 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除了对照性原则,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过程时还应该满足的另外两个原则是: , 。
③若要利用1号和4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请对如表实验方案中的A处进行补充完善 。
(3)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 条曲线是淀粉的消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主要是在阶段 (填字母),即 结构中被消化的。
12.分析以下两个实验。探究实验一“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
食物名称 花生仁 核桃仁
质量(克) 0.5 0.5
水(毫升) 50 50
温度上升(℃) 16.4 19.0
(1)实验中用到的花生仁和核桃仁是含 (填“糖类”“脂肪”或“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容易燃烧,有利于实验操作,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 。
(2)为了减小误差,实验要设置 组。
(3)多次实验后,实验结果与上表中的数据基本一致,则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中,锥形瓶外面套易拉罐的目的是 。
(5)探究实验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试管 加入的物质 温度 试剂 实验现象
1号 2 mL唾液+淀粉糊 37℃10min 碘液
2号 2 mL清水+淀粉糊 37℃10min 碘液
3号 淀粉糊 0℃10 min 碘液
4号 2 mL唾液+淀粉糊 37℃10min 碘液
1号和2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变蓝的是 号试管。
(6)若1号和3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则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 ;3号试管变蓝,由此得出结论: 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
(7)4号试管本应与1号试管有相同的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你能推测少量淀粉未被消化的可能原因吗?
答案解析
1.【答案】(1)小水珠;种子中含有水分
(2)碳;有机物;无机盐;种子中含有无机盐
(3)淀粉;黄白;蛋白质;淀粉和蛋白质
【解析】(1)“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中取一些干燥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用酒精灯均匀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水受热蒸发,试管内壁上出现小水珠,说明种子中含有水分。
(2)将种子放到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烧烤(去掉种子内的水分),最后变黑,这是有机物碳化,所以这种物质是碳。随后就燃烧起来,燃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灰白色的物质是小麦种子中含有的无机盐,这说明了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种子中的有机物一般都有可燃性,剩下不可燃的物质是无机盐。
(3)白面主要成分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淀粉是水溶性的,可以从纱布中露出溶于水,形成浊液,蛋白质不溶于水留于纱布内,其质地粘稠。将少许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起来在清水里用手反复揉挤,从纱布里渗出来的白色物质是淀粉,纱布内剩下的黄白色物质是蛋白质,这说明小麦种子里含量较多的两种有机物是淀粉和蛋白质。
【分析】探究种子的成分实验过程如下:
(1)水分:取数十粒干燥的小麦放在干燥的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的地方,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试管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
(2)无机盐:用解剖针把一粒小麦种子串起来,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燃烧,种子先变成黑色的碳,碳继续燃烧尽后剩余少量灰烬。
(3)淀粉:取面粉一匙,加水和成面团,用纱布包好后置于玻璃杯内的清水中揉洗,观察清水变成乳白色液体;取洗液5毫升放入试管中加热煮成糊状,冷却后加几滴碘酒,观察颜色变蓝色。
(4)蛋白质:继续揉挤面团,直到面团基本上消失,纱布内有淡黄色的具有粘性和延展性的物质。向黄白色的面筋滴加双缩脲试剂,发现面筋变成红褐色,说明种子里含有蛋白质。
(5)油脂:取小麦籽粒用火烘烤干后,切下胚,放在纸上挤压,纸上出现透明的油迹。
2.【答案】(1)唾液;2
(2)3
(3)适量馒头碎屑
(4)温度能影响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解析】(1)1和2号试管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其它条件相同,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的对照实验,1号试管不变蓝,3号试管部分变蓝,说明1号试管经过牙的咀嚼后淀粉被完全分解,3号试管部分变蓝,说明3号试管的馒头因没有经过牙的咀嚼作用,没有被完全消化。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3)若要利用1号、4号和5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影响,遵循变量唯一原则,只有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因此①适量馒头碎屑,②2mL唾液。
(4)1号、4号和5号试管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它条件相同,1号试管不呈现蓝色,证明淀粉已被分解。4号5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证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通过对比可知,温度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分析】(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3.【答案】(1)一粒核桃仁中含有多少能量呢?
(2)沸腾
(3)C
(4)1890
(5)低于;热量散失/仪器吸热/燃烧不充分等
(6)不可靠;设置重复实验
【解析】(1)根据题干所述,本小组同学要测定一粒核桃中的能量,所以,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一粒核桃中含有多少能量呢?
(2)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但水的量要适量(可以是30毫升),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沸腾现象,出现实验误差。
(3)A、火焰熄灭时,在容器上还有余热,此时计数,会导致数据偏低,A不合理。
B、核桃仁灰烬凉透时,这凉透这一过程种,热量会有所散失,导致实验数据偏低,B不合理。
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说明不再有热量产生,此时记录数据比较科学,C合理。
故答案为:C
(4)根据题干,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15℃,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4.2焦×30毫升×15=1890焦。
(5)在该实验中,测量的数值一般低于实际值,因为在实验中,盛有水的容器吸收热量,核桃的燃烧可能也会不够充分,致使能量不充分释放,在燃烧过程中,热量的一部分散失到环境中。
(6)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故答案为:(1)一粒核桃仁中含有多少能量呢?(2)沸腾;(3)C;(4)1890;(5)低于、热量散失/仪器吸热/燃烧不充分等;(6)不可靠、设置重复实验。
【分析】此题考查测量食物的热价探究实验,难度一般,需要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实验中,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设置重复组,对于所得的数据算取平均值,在食物热价的测定中,依据的原理是,不同种子的成分有所差异,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们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的物质是有机物,有机物燃烧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4.【答案】(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唾液
(3)2mL唾液
(4)37
(5)碘液;不变蓝;口腔
(6)麦芽糖;唾液淀粉酶;葡萄糖
【解析】(1)根据题干所述,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该实验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要设置对照实验,1号和2号试管可作为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3)实验时,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糊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 mL清水,因该实验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因此若1号试管内加入等量的清水时,2号试管内加入2m L 唾液,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同时振荡两试管,让液体充分混合。
(4)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唾液淀粉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这说明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环境温度,应将1号和2号试管放在37℃的水中。
(5)淀粉有遇到淀粉变蓝的特性,因此,10分钟后,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两滴碘液,预期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可以把淀粉初步分解,由此可见,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的起点是口腔。
(6)淀粉能在唾液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小被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和利用。
故答案为:(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2)唾液;(3)2mL唾液;(4)37;(5)碘液、不变蓝、口腔;(6)麦芽糖、唾液淀粉酶、葡萄糖。
【分析】此题考查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实验,比较简单,熟记即可,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除了所要探究的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必须相同,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5.【答案】(1)蜂王浆中的王浆酸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缓解作用吗?
(2)相等(相同,一样)
(3)数量太少,实验误差太大,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4)脂肪
(5)蜂王浆中的王浆酸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缓解作用
(6)不饮酒,合理营养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1)根据题意,“小组查阅文献后发现蜂王浆中的王浆酸有解酒功能,猜想王浆酸可能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缓解作用”,于是对相同的小鼠使用王浆酸溶液灌胃和蒸馏水灌胃进行对照。可知上述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蜂王浆中的王浆酸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缓解作用吗?
(2)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使用王浆酸溶液。为了控制单一变量,除变量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一切因素都要相同且适宜。所以三组实验中蒸馏水和王浆酸溶液的使用剂量应该相等。
(3)实验材料应该尽可能多,每组实验采用1只小鼠数量太少,偶然性太大,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4)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有助于脂肪消化。
(5)由表可知,使用王浆酸溶液灌胃后,小鼠的肝脏指数有所上升,数值向A组(小鼠肝脏正常组)靠近,证明蜂王浆中的王浆酸对酒精性肝损伤有缓解作用。
(6)根据实验结果,在生活中应该做到不喝酒,劝阻家中喝酒的长辈少喝酒,尝试吃一些蜂王浆。
【分析】(1)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重约1.5kg,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它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
6.【答案】(1)2;胃液;小肠;人体温度
(2)双缩脲试剂;氨基酸
(3)④
(4)胃和小肠
(5)b;d
【解析】(1)分析题干可知,该探究实验主要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在人体不同消化器官内的消化过程,故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的消化液;由于探究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①号试管内加入蛋白液的量为2毫升;②号试管表示蛋白质在胃内的消化过程。蛋白质的消化从胃中开始。胃腺分泌的胃液(pH值约为0.9~1.5.)中含有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是胃中仅有的蛋白水解酶。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液的酸性条件下特异性较低地水解各种水溶性蛋白质,产物为多肽、寡肽和少量氨基酸。因此②号试管内加入的消化液是胃液;③号试管内加入1毫升消化液(胆汁+胰液+肠液),在肠蛋白酶、肠多肽酶、胰蛋白酶、胰多肽酶的作用下将蛋白质和多肽彻底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因此③号试管模拟的器官是小肠。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该温度设计是为了模拟人体温度,以保证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
(2)检测试管中蛋白质是否被消化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呈现的颜色越深,说明含有的蛋白质越多。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3)④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由检测结果中含有的蛋白质含量可知,清水对蛋白质没有消化作用;①号试管表示口腔,加入的消化液为唾液,由检测结果中含有的蛋白质含量可知,唾液对蛋白质没有消化作用;②号试管表示胃,其内加入的消化液是胃液,由检测结果中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可知,胃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③号试管表示小肠,加入1毫升(胆汁+胰液+肠液)混合消化液,由检测结果中没有蛋白质可知,蛋白质在人体的小肠中被彻底消化,由此可知,④号试管作为对照组,能够对照出蛋白质被各种消化液消化的程度。
(4)由实验结果可知:①号试管表示口腔,加入的消化液为唾液,由检测结果中含有的蛋白质含量可知,唾液对蛋白质没有消化作用;②号试管表示胃,其内加入的消化液是胃液,由检测结果中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可知,胃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③号试管表示小肠,加入1毫升(胆汁+胰液+肠液)混合消化液,由检测结果中没有蛋白质可知,蛋白质在人体的小肠中被彻底消化,因此人体内能够消化蛋白质的器官有胃和小肠。
(5)装置中的半透膜相当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只允许小分子有机物自由通过。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甲中应放入b反应后的液体,一段时间后,应检测d乙处是否含有反应后的产物。
【分析】(1)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7.【答案】(1)蛋白质
(2)1和3;物理性
(3)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
(4)实验时间不足,淀粉没有充分分解成麦芽糖,剩余淀粉遇碘变蓝色
【解析】(1)蛋白质在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分解,初步分解的蛋白质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糖类在口腔内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在小肠内胆汁的作用下乳化为脂肪微粒,脂肪微粒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图中曲线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该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充分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选用1号试管与3号试管是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说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
(3)1、4、5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影响,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
(4)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说明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浴时间不够长,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搅拌不充分,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也可能导致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唾液的量太少也可能导致淀粉的消化不充分等。
【分析】(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8.【答案】(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唾液;对照实验;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变蓝;不变蓝;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4)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5)人体口腔的温度
(6)馒头块
【解析】(1)由图可知,某生物兴趣小组做的“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他们探究的问题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吗
(2) 1号试管与2号试管都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不同的是第二步骤加入的物质,1号试管是清水,2号试管是等量的唾液,其变量是唾液。两组实验除变量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目的是为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 1号试管是清水,10分钟后,冷却,滴加稀碘液,振荡试管,变蓝色。说明了试管内的馒头没有被消化。由于2号试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发生变化,遇碘变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4)1号和2号试管作对照实验时,变量是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能消化淀粉,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5)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37℃温度环境下是为了模拟人体内的口腔温度。
(6)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如果继续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则可另外设置一支试管,在该试管中加入馒头的状态应该是馒头块,其他条件与试管②相同。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9.【答案】(1)丙;甲
(2)唾液;舌(舌的搅拌)
(3)甲;甲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蓝
(4)唾液;相同/相等;37℃
【解析】 (1)分析图一得知:甲同学制定计划,乙同学是提出问题,丙同学是做出假设,丁同学是提出问题。因此初步提出问题的是甲同学。
(2)图二实验中甲试管加入水,乙试管加入唾液,其它条件均相同,故该实验变量是唾液。步骤②中的“振荡”相当于口腔中舌的搅拌作用。
(3)甲试管加入水,没有唾液,水不能分解淀粉,滴加碘液变蓝;乙试管加入唾液,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消化为麦芽糖,滴加碘液不变蓝。
(4)如果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则实验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均相同,那么步骤②中向甲试管中滴加的液体应该是唾液,且与乙试管加入的量要相同。之后甲放在5℃的水中,乙试管放在37℃的水中,形成对照实验。甲是实验组,乙是对照组(对照组温度要适宜,使实验结果形成对比)。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10.【答案】(1)1号和2号;温度会影响胰液对蛋白质的消耗作用
(2)模拟人体的体温
(3)①②③④
(4)胃
【解析】(1)比较1、2两支试管,说明胰蛋白酶具有消化作用。与2号试管比较,3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煮沸过的胰酶液失去了活性,温度会影响胰液对蛋白质的消耗作用。
(2)消化酶发挥最好效果的温度是与人体的温度相同的,即37℃左右(模拟人体温度),消化能力最强.因此在实验中要将装置放在37℃的温水中。
(3)上述实验中探究了温度影响蛋白质的消化,除此还有:①胰液的分泌量,直接影响蛋白质的消化量;②进食量的多少,影响蛋白质是否能消化完;③小肠蠕动情况,属于物理消化,影响蛋白质的消化;④肠液的分泌量,肠液中有蛋白酶,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因此①②③④均影响蛋白质的消化。
(4)胃液中含有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因此蛋白质在胃里能初步被分解,影响药物疗效。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约5~6米,是消化道内最长的一段,内壁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加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胆汁等。胰液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淀粉、蛋白质、脂肪进行彻底消化,所以说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小肠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能够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说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11.【答案】(1)蛋白质;脂肪
(2)相同;2;1;3;控制单一变量;可重复性;2mL唾液
(3)乙;D;小肠
【解析】(1) “艾窝窝”的食材,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三大能源物质,以及维生素B1,钙,磷,铁等营养物质。
(2)①若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这两组实验的除了唾液的有无以外,其余条件应相同。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呈现蓝色的是2号试管。
②要探究牙齿的磨碎作用对淀粉分解的影响,应该选用1号和3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除了对照性原则,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过程时还应该满足的另外两个原则是:控制单一变量,可重复性。
③A处应该添加:2mL唾液。
(3)淀粉最先在口腔内就被消化。在口腔中,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在胃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消化成多肽;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在小肠中,首先在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了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据此可知:乙曲线从口腔就开始下降,表示是淀粉的消化;丙曲线从胃开始下降,表示是蛋白质的消化;甲曲线下降的最晚,从胃后边的D小肠才开始下降,表示的是脂肪的消化。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不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某同学摄入的混合性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最终得到一组消化终产物是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
12.【答案】(1)脂肪;无机盐
(2)重复
(3)核桃仁比花生仁含能量多
(4)减少热量散失
(5)唾液;2
(6)2 mL唾液;温度
(7)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含量较少等合理即可)。
【解析】(1) 花生仁和核桃仁是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脂肪属于有机物,容易燃烧,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无机盐。
(2)为了减小误差,实验要设置重复组。
(3)多次实验后,实验结果与题表中的数据基本一致,则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核桃仁比花生仁含能量多。
(4)实验中,锥形瓶外面套易拉罐的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
(5)1号和2号的唯一不同是唾液的有无,所以1号和2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淀粉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2号试管中无唾液,所以淀粉没有被分解,遇到碘液应该变蓝。
(6)1号和3号试管温度不同,温度应为唯-变量。 所以若1号和3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则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2 mL唾液。若3号试管变蓝,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温度能影响酶的消化作用。
(7)4 号试管本应与1号试管有相同的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可能的原因是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者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含量较少等。
【分析】(1)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放出的热能越多,食物中的能量就越多。
(2)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