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9《复活(节选)》课后巩固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9《复活(节选)》课后巩固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22:59:38

文档简介

《复活(节选)》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斜睨(nì) 饶恕(shù) 笑盈盈(yínɡ) 嫣然一笑(yān)
B.褴褛(lán) 哽住(ɡěnɡ) 擤鼻子(mǐnɡ) 夺眶而出(kuànɡ)
C.喉咙(hóu) 鬈发(juǎn) 瞟一眼(piǎo) 模模糊糊(mó)
D.嫌恶(wù) 不屑(xiè) 典狱长(diǎn) 窘态毕露(lóu)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汉语字音的能力。
B项,“擤”应读“xǐnɡ”;
C项,“鬈”应读“quán”;
D项,“露”应读“lù”。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德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4.文中画曲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2.D 3.C 4.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仁爱)的心灵。
【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
第二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
第三空,“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越”,杰出的,超出一般的。
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超出一般,用“卓越”。
第四空,“关于”,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
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书的范围,所以用“关于”。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A.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B.前者“丑陋的列夫”表示引用,后者“丑陋”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
C.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确实不同,判断正确;
D.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文章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③④段再从肖像和“良知”方面概括说明其“美丽”。然后第⑥段过渡到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等角度,思路清晰,不宜变换顺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曲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
①句式杂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杂糅,改为“……的主要原因,是……”。
②搭配不当,将“仁德”改为“仁慈”“仁爱”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俄】列夫 托尔斯泰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就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阿姨【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阿,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等待着聂赫留朵夫。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本文主要通过写玛丝洛娃的回忆来写出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有利于表现这件事对于玛丝洛娃的伤害。
C.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有动作语言描写,也有直接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
7.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小说第⑥段对车厢内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5.B 6.D 7.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
②怨恨,自己在黑暗的泥里,却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一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8.不同:有详有略,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地关窗等。作用:①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她思想的巨变埋下伏笔。
【分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A项,“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错误,根据下文可知,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B项,正确。
C项,“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错误,“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
D项,“等待着聂赫留朵夫”错误,由原文“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可知,而是从此之后,她不再相信善良了。
故选B。
6.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错误,小说节选部分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全面,对聂赫留朵夫只是从玛丝洛娃的角度写的,因此对他性格的塑造并不是完整全面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节选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要注意从时间顺序,总结情感变化。答题时,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细节,由第③段中“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可知,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由第④段中“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可知,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由第⑨段中“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和第2段中“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可知,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怨恨,自己在黑暗的泥里,却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一死来报复他。
8.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答题关键词是“描写的不同”“作用”。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地关窗等。
本文是小说,情节作用要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考虑。文章详细地描写聂赫留朵夫,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她思想的巨变埋下伏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是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是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阐发世俗社会的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历经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再次,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有个性、追求自由。从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性子”的紧箍儿,孙悟空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奋斗一生,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英雄特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从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
(摘编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材料三: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为什么会如此呢?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与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相较,不仅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些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
(摘编自《民间文学》)
9.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的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与他提出的“传达说”密切相关。
C.材料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
D.从材料三看,民间文学由于不是文人创作,对照托尔斯泰“传达说”,它完全是个例外,民间文学的宗旨是为生活服务。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B.《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能够成为经典,根源在于通过情感溢出故事本身,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类型化的超越。
C.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
D.孙悟空性格中有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1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人民性”观点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的作家。
B.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
C.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
D.民间文学中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劳动歌谣、民间谚语、英雄传说等。
12.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传达说”“人民性”“民间文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9.B 10.A 11.D 12.三者在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方面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传达说”侧重在创作者角度,它是有意识地向特定的读者进行情感传递与倾诉的。“人民性”侧重于文学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而“民间文学”则更侧重于素材的现实来源与实用性目的。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材料只提到“传达说”影响非常大,并不能据此推导出它出现后,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C.“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错误。从两个材料中关于“传达说”及人民性的定义来看,结合“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等分析,选项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D.“完全是个例外”表述错误。结合原文“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分析,“完全是个例外”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A.“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错误。材料一只谈到托尔斯泰与其他人讲得不一样,并没有提及他们是否揭示出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于文无据。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关于“人民性”的定义主要为“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
A.该项是对托尔斯泰这位著名作家的身份定义,并未提及“文学”的相关性质。
B.作者举出“白猿”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其本身并未体现“人民性”。
C.该项所讲述的白猿,展现的是它的神异特点,而且同样是为了说明孙悟空的形象并非一时一地所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分析,“传达说”侧重在创作者角度,他是有意识地向特定的读者进行情感传递与倾诉的。
结合“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分析,“人民性”侧重于文学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
结合“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等分析,“民间文学”则更侧重于素材的现实来源与实用性目的。三者在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方面是一致的。
13.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被认为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你是否认同这个评价?写一个200—300字的文段。
【答案】认同。聂赫留朵夫原是个正直、有美好道德追求的善良青年。贵族社会地位和环境的熏染,使他堕落成典型的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特权的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的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 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表明观点,然后再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聂赫留朵夫是《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性格特点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他精神的“复活”。他的复活,不仅仅是忏悔和批判,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经过理性的思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提出改革,他的复活中蕰含着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闪耀着智慧的光茫!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这时“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从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剧地步。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他回想当年,抚今追昔,才良心发现。精神的人终于战胜兽性的人。精神的人一旦复活,聂赫留朵夫就用全新的观点观察起社会、社会制度、法律和宗教。《复活(节选)》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斜睨(nì) 饶恕(shù) 笑盈盈(yínɡ) 嫣然一笑(yān)
B.褴褛(lán) 哽住(ɡěnɡ) 擤鼻子(mǐnɡ) 夺眶而出(kuànɡ)
C.喉咙(hóu) 鬈发(juǎn) 瞟一眼(piǎo) 模模糊糊(mó)
D.嫌恶(wù) 不屑(xiè) 典狱长(diǎn) 窘态毕露(lóu)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德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4.文中画曲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俄】列夫 托尔斯泰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就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阿姨【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阿,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等待着聂赫留朵夫。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本文主要通过写玛丝洛娃的回忆来写出当年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有利于表现这件事对于玛丝洛娃的伤害。
C.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有动作语言描写,也有直接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
7.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小说第⑥段对车厢内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是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是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阐发世俗社会的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历经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再次,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有个性、追求自由。从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性子”的紧箍儿,孙悟空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奋斗一生,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英雄特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从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
(摘编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材料三: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为什么会如此呢?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与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相较,不仅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些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
(摘编自《民间文学》)
9.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的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与他提出的“传达说”密切相关。
C.材料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
D.从材料三看,民间文学由于不是文人创作,对照托尔斯泰“传达说”,它完全是个例外,民间文学的宗旨是为生活服务。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B.《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能够成为经典,根源在于通过情感溢出故事本身,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类型化的超越。
C.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
D.孙悟空性格中有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1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人民性”观点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的作家。
B.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
C.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
D.民间文学中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劳动歌谣、民间谚语、英雄传说等。
12.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传达说”“人民性”“民间文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3.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被认为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你是否认同这个评价?写一个200—300字的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