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_____________波及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_____________战。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_____________,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命运共同体。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在抗疫斗争中,( ),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2020年即将过半,全面实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责任重、难度大。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节选自《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蔓延 狙击 锤炼 息息相关
B.曼延 阻击 锤炼 休戚相关
C.曼延 狙击 淬炼 息息相关
D.蔓延 阻击 淬炼 休戚相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
B.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被党和政府摆在第一位
C.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
D.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终被党和政府摆在第一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责任重、难度大
B.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
C.全面实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
D.全面实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责任重、难度大。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D
2.C
3.B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突发的新冠疫情考验比作“加试题”,体现了中国人民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并取得胜利的决心;把推动全面发展比作“必答题”,体现了全面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
【解析】
1.第一空,“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曼延”:连绵不断。根据语境,是说疫情的扩展情况,应填“蔓延”。
第二空,“狙击”:埋伏起来伺机袭击敌人。“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进攻.这里不存在埋伏起来伺机袭击敌人,选用“阻击”。
第三空,“锤炼”: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淬炼”:锤炼(多用于抽象事物)。语境表达的是中国精神,故选择“淬炼”。
第四空,“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根据语境,第四处是说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疫情是祸福与共,应填“休戚相关”。
故选D。
2.括号后面的“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陈述对象应是“党和政府”,排除BD。A语序不当,“生命安全”为“身体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两者顺序不可颠倒。
故选C。
3.有两处错误分别为搭配不当:“全面”应修饰“建成”而非“实现”排除CD;A语序不当:“时间紧、难度大”是对任务本身的描述,而最后的“责任重”则是从执行者角度做结。
故选B。
4.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此句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把新冠疫情带来的考验比作“加试题”, 面对这场疫情大考,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它体现的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并取得胜利的决心;把推动全面发展比作“必答题”,面对疫情带来的考验,如何快速恢复了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如何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这都离不开发展。全面发展对中国至关重要,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①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②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______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______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______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______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③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识,破除沉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④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⑤——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⑥——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
⑦——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舍得下“绣花”功夫,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
⑧——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将过半,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5.对第①段的两个“大考”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用“大考”比喻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便于生动展开论述。
B.使用递进的关系,提升了认识高度,使文章有高屋建瓴之势。
C.引出第④段“反思”与“改变”,和⑤到⑧段构成总与分的关系。
D.和第③、第⑧段的“大考”相关内容,形成呼应,论证集中深入。
6.第②段中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暴露\反映\警示\折射 B.反映\警示\折射\暴露
C.暴露\反映\折射\警示 D.反映\折射\警示\暴露
7.第⑥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对此进行鉴赏分析。
【答案】5.B
6.C
7.引用俗语,将枯燥的理论说得形象生动;使用比喻,生动形象说明疫情之重以及战胜疫情的决心之大。
【解析】
5.B.“递进的关系”错误,“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说的是“是……也是……”,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6.“暴露”,显露,揭露,多指问题或不足。“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警示”,告诫示意。“折射”,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出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来。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抗疫斗争显露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的短板,应使用“暴露”。
第二处,说的是抗疫斗争中一些干部的能力,应使用“反映”。
第三处,是说借助抗疫斗争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反映出来,应使用“折射”。
第四处,“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是抗疫斗争给我们的告诫,应使用“警示”。
7.第⑥段是说在抗疫中要下足功夫,要依靠改革解决问题。为了论证这一中心,首先引用俗语,如“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前一句是说抗疫,后一句“不拉口子”是说预防应对,形象说明通过此次抗疫要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然后使用多处比喻,如把抗击疫情比作啃硬骨头,把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比作铁肩膀,把灾难比作磨刀石,把教训比作铺路石,既展现了抗击疫情的斗志,也展现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羸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11.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12.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8.B
9.C
10.A
11.①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②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
12.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②然后结合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③最后交代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
【解析】
8.A.偷换概念,“抗击疫情”应为“新冠肺炎疫情”。
C.扩大范围,没有“患者”。
D.无中生有,抗疫文学创作者“主要集中于武汉”文中没有根据。
9.C.既以偏概全,又强加因果。并不是所有的震撼人心的抗疫报告文学都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抗疫报告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一定是因为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
10.A.“粤剧”属于地方剧种,属戏曲文艺,不属于文学。
11.“文章合为时而著”是说文章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据此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
就“反映时事”来说,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据此可概括出“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
就“为现实而作”来看,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据此可概括出“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的特点。
12.材料一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为总领段,后四段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
第1段,“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再结合“题材”“不同时空、不同身份”“其中有……更多的则是……”“珍贵的价值”等关键词句可知,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
第2、3、4段各段首或开头部分都显示了本段中心内容,即“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这些都是以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段,题材由武汉主战场延伸到各地,“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举例交代了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
13.新时代的新青年是建设祖国的先锋力量,他们在各行各业中把平凡做成了不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为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请你选取一个熟悉的青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动。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大雨中,我又看见了你。黑色雨衣被淋得油光发亮,乌黑的头发被完全打湿。你的电动车后的包裹呢?哦,看见了,你怀中雨衣下鼓起的就是吧?你弯着腰,用身体为它遮挡风雨,宁愿自己淋湿,也要保证包裹的安全。快递小哥,无数次与你接触,我记住了你亮亮的眼睛,记住了你嘴角真诚的笑意。快递就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会记住你的,记住你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要求选择一个你熟悉的青年,为他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动。这位青年应当是“建设祖国的先锋力量”“把平凡做成了不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中的代表,这就意味着写作对象应当是一个平凡“劳动者”的身份,而且他(她)的做法令你“感动”。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平凡劳动者,比如清洁工、快递小哥,疫情期间的逆行者、消防队员等。要注意所选人物必须是“青年”,是“一个”,而且既然“熟悉”,就应当是在你身边的。写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动,除了要采用一些排比等手法增强抒情效果外,也要注意言之有物,要结合这位青年的具体做法来表达你的感动,做到“有的放矢”,情感才真挚感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_____________波及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_____________战。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_____________,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命运共同体。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在抗疫斗争中,( ),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2020年即将过半,全面实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责任重、难度大。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节选自《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蔓延 狙击 锤炼 息息相关
B.曼延 阻击 锤炼 休戚相关
C.曼延 狙击 淬炼 息息相关
D.蔓延 阻击 淬炼 休戚相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
B.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被党和政府摆在第一位
C.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
D.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始终被党和政府摆在第一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责任重、难度大
B.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
C.全面实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
D.全面实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责任重、难度大。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①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②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______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______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______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______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③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识,破除沉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④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⑤——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⑥——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
⑦——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舍得下“绣花”功夫,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
⑧——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将过半,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5.对第①段的两个“大考”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用“大考”比喻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便于生动展开论述。
B.使用递进的关系,提升了认识高度,使文章有高屋建瓴之势。
C.引出第④段“反思”与“改变”,和⑤到⑧段构成总与分的关系。
D.和第③、第⑧段的“大考”相关内容,形成呼应,论证集中深入。
6.第②段中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暴露\反映\警示\折射 B.反映\警示\折射\暴露
C.暴露\反映\折射\警示 D.反映\折射\警示\暴露
7.第⑥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对此进行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羸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11.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12.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3.新时代的新青年是建设祖国的先锋力量,他们在各行各业中把平凡做成了不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为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请你选取一个熟悉的青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感动。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