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缴获(jiǎo) 幡然(fān) 横征暴敛(liǎn)
B.襁褓(qiáng bǎo) 无辜(gū)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C.沟壑(hè) 彷徨(páng huáng) 军阀(fá)
D.殒命(yǔn) 颠簸(diān bǒ) 戌时(x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__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_______,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惨绝人寰 肝肠寸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合
B.惨无人道 痛彻心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聚
C.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聚
D.惨无人道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B.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D.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守护和平、不忘屈辱的坚定信念
B.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C.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D.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5.《大战中的插曲》中,下面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日本人民很受感动。那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非常感慨。他们说,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更使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要道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我收到了一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这些信电热情洋溢,北起北海道,南到九州,有的是请美穗子带来的,有的是直接寄来的,有的还送来了礼物。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6.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自从送走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两个小姑娘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1980年,报纸上发表了姚远方同志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在中国,在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日本的《读卖新闻》社记者经过认真仔细的查找,在九州找到了那个大一点的小姑娘。现在,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她那受伤的小妹妹,在我们送回以后,死在石家庄的医院里。
7.《大战中的插曲》中“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这有什么作用?
8.读完《大战中的插曲》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民族魂中华韵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仅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神州大地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聂耳小时候对音乐无师自通,他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
B.聂耳看到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后,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让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以此来反对战争。
D.文章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10.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1.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12.2019年12月13日,中国举行了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学校开展了以“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结合《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写一段感想,表达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和平的珍惜。200字左右。《大战中的插曲》课后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缴获(jiǎo) 幡然(fān) 横征暴敛(liǎn)
B.襁褓(qiáng bǎo) 无辜(gū)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C.沟壑(hè) 彷徨(páng huáng) 军阀(fá)
D.殒命(yǔn) 颠簸(diān bǒ) 戌时(xū)
【答案】B
【解析】B项,襁褓(qiǎng bǎo)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_______,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_______,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_______,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惨绝人寰 肝肠寸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合
B.惨无人道 痛彻心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聚
C.惨绝人寰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汇聚
D.惨无人道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汇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B.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D.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守护和平、不忘屈辱的坚定信念
B.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C.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D.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答案】2.C
3.B
4.D
【解析】
2.第一组,惨无人道:残酷到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杀等造成的各种惨状。根据语境,两者均可。
第二组,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痛彻心扉:痛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杀的回忆不仅仅是伤心,更是心痛。用“痛彻心扉”更合适。
第三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这里说失败的教训与文意不符。故应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四组,汇聚:聚集。汇合:(水流)聚集;会合。“爱国情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应用“汇聚”。
故选C。
3.解答本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上下文之间的相互提示和照应。括号前面有分号,应注意表达的一致性。上文主语是“今日之中国”,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今日之人民”,排除AD。从形式上看,分号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对应的是一个单句,所以排除C项。
4.A项,“守护和平、不忘屈辱”语序错误,应是先“不忘屈辱”再“守护和平”;
B项,“定格与复原”语序错误,应是先“复原”再“定格”;
C项,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应去掉“传递”后的“的”。
5.《大战中的插曲》中,下面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日本人民很受感动。那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非常感慨。他们说,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更使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要道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我收到了一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这些信电热情洋溢,北起北海道,南到九州,有的是请美穗子带来的,有的是直接寄来的,有的还送来了礼物。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答案】聂荣臻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位日本孤女,为缔结中日友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解析】“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日本人民很受感动”写出了聂荣臻照顾日本小女孩并将其送回后对中日友好关系的影响;“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更使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要道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写出这件事不但让日本人民感动,更让日本人认识到发动战争的罪恶;“这些信电热情洋溢,北起北海道,南到九州,有的是请美穗子带来的,有的是直接寄来的,有的还送来了礼物”写出这件事影响范围之广;“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写出,日本军人也身为感动。因此,聂荣臻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位日本孤女,为缔结中日友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6.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自从送走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两个小姑娘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1980年,报纸上发表了姚远方同志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在中国,在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日本的《读卖新闻》社记者经过认真仔细的查找,在九州找到了那个大一点的小姑娘。现在,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她那受伤的小妹妹,在我们送回以后,死在石家庄的医院里。
【答案】当年那个大一点的小姑娘被找到,这是中日两国新闻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日两国人民热心中日友谊的结果。
【解析】两个日本孩子被送走后,每当想起这件事,还在为她们担心。1980年,报纸上发表了姚远方的文章,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日本的《读卖新闻》社记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查找,并且找到了那个大一点的孩子,中日两国人民对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担心以及找到了那个大一点的孩子,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解放军把两名日本女孩送回国,并一直惦记着她们,从而看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7.《大战中的插曲》中“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日方肯定了八路军的做法。
【解析】“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中,日军对八路军保护两个小女孩,并且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本的做法表示感谢,表明日方对八路军帮助战争受害者做法的肯定,从侧面表现了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
8.读完《大战中的插曲》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答案】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解析】
(1)有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2)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3)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4)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5)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6)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民族魂中华韵
乔忠延
昆明甬道街边的聂耳故居很平常,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好在是座两层楼。严格地讲,这不是聂家的祖业,是房东杨家的房产。聂耳就出生于这里。他童年在这里度过,直到十八岁振翅远飞。
进入院落,悠扬的音韵便萦绕在耳畔。不过,那并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韵。对这笛音,小学课本中有篇文章曾有还原,“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确实,聂耳能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但是,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是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先前并不是这样,他吹出的声音不悠扬,也不婉转,甚至有些刺耳。教聂耳吹笛子的师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杨的房东一般,没人记得。可是,若是没有他的启蒙教导,就不会有后来响亮于神州大地的聂耳。而且,这位邱师傅还不是音乐教师,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儿歇息时的业余爱好。
勤奋好学,让聂耳叩开了通向音乐的门扉。不仅如此,勤奋好学也让他叩开了通向知识的门扉。聂耳上学不久后,父亲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连他的学费也没有着落。母亲卖掉心爱的八音钟才凑够学费,可还缺书钱。在学校里,聂耳长知识,长思想,随着个头的增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了。他看到祖国积弱积贫,时刻梦想着国家能富裕强大。他把满腔热情寄托于变革,为之呼吁奔走,并鼓动同学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时局能忍受弱贫保守,却容忍不下激进变革,聂耳被列入另册,难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别昆明。
离开昆明后,聂耳飘零到上海,靠在商号当伙计维持一日三餐。还是音乐,改变了聂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报》刊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便去报考。担任主考的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因此录取了他。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聂耳如鱼得水,担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剧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动干。时不时还上场演出,要么扮演卖臭豆腐的小贩,要么扮演一身乌黑的煤矿工人。他才华横溢,活泼可爱,大伙儿见他耳朵大,就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着叫着,干脆就叫成了“聂耳”——事实上,聂耳的原名是聂守信,此后称“聂耳”才名副其实。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犯,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他要呐喊!他结识了作家、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开始为电影和戏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毕业歌》……聂耳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他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用歌声点燃焚烧侵略者的烽火!聂耳的激情在蕴积!聂耳的怒火在燃烧!
1935年,一部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聂耳的呐喊声化作这部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表现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来更成为国歌,散发出永恒的魅力。曾经,这浑厚昂扬的旋律,激愤着国人,奋起抗战、抗战,把侵略者赶出国门。如今,这浑厚昂扬的旋律,又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建设,把神州大地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站在昆明甬道街聂耳故居里,听那悠扬的稚嫩笛音。那笛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华韵!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5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由他创作剧本的影片《风云儿女》开拍。当时,聂耳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聂耳看过歌词后,立即要求由他进行谱曲。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从日本寄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聂耳小时候对音乐无师自通,他把笛子吹得优美迷人,“悠扬的笛声飘扬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
B.聂耳看到音乐歌舞学校招收学员的广告后,身上沉睡的音乐细胞马上被激活了。音乐家黎锦晖,一眼看出聂耳身上潜在的音乐天赋,让他担任首席小提琴手。
C.“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沦陷,聂耳不再只想着歌唱,开始为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主题曲和插曲,以此来反对战争。
D.文章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了聂耳故居的悠扬音韵,前后呼应,以想象来写笛声的感染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聂耳的景仰之情。
10.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1.在2010年“两会”上,有少数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终止现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新歌替代之。理由是《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要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提法,早已不合时宜。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9.D
10.①被田汉慷慨激昂的歌词感染;②日寇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③人民大众共同抗日的呐喊。
11.示例:不赞同。①《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的战斗不屈的民族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过时;②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可以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保卫祖国进行到底;③虽然时代变了,国歌中的忧患意识不能丢,要居安思危;④《义勇军进行曲》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神州大地,仍在教育、激发年轻一代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它永远不会过时。
【解析】
9.A项,聂耳不是“无师自通”,那“是后来聂耳勤奋地拜师学习提高技艺的结晶”。
B项,聂耳先被黎锦晖录取到音乐歌舞学校,“成为歌剧社的一员后”,才担任首席小提琴手。C项,不够全面,聂耳还要“用歌声惊醒沉睡的雄狮”。
10.可从文中找到与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提示,筛选出相关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聂耳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浑厚昂扬的旋律,除了他的个人才华外,还有外界环境的刺激。当时日寇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开拍了。这是一部电影,更是呼唤共同抗日的呐喊。剧组在呐喊,聂耳也加入了呐喊。这时田汉已经写好歌词,歌词慷慨激昂,正符合聂耳此时的心境,符合抗日救亡时代万众的心声。因此他能够迅速地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
11.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对《义勇军进行曲》已经过时的提法,要坚决否定、回击。原因是《义勇军进行曲》不但包含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而且虽然时代在改变,这首曲子仍在激励着国人奋起建设华夏神州。《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不会过时。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们要牢记落后就会挨打的历史教训。这首歌有助于年轻一代人回想祖国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忧患,以前辈为榜样,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如果说《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那么在当代,则可以唤醒亿万民众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献身精神。所以说它永远不会过时。
12.2019年12月13日,中国举行了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学校开展了以“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请你结合《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写一段感想,表达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和平的珍惜。2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即使是在战争年代,我们依然是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比如《大战中的插曲》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中,我们的部队放下成见,拯救了日本小姑娘的感人事迹。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只是少数人的偏见。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本题属于议论类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题,应围绕活动主题“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展开。《大战中的插曲》所讲述的“将军救助日本孤女”的历史故事正是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善仁义的历史明证,而当下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活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忘国耻,不忘历史,对现有国际和平环境的珍惜。注意字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