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导入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学习本文,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注音
氾( fán )南 佚( yì )之狐 夜缒( zhuì )而出
共其乏困( gōng ) 若不阙秦( quē ) 戍守(shù)
杞(qǐ)子 逢( páng )孙 微夫( fú )人 不知(zhì )
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察觉。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个诸侯之长。历史上说法不一,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王。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国别体史书。《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世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
×
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4.“盟”指古代诸侯间订约结盟。结盟时一般要杀牲、歃血,并宣读盟书,誓于神。古代诸侯间聚会而结盟,称为“会盟”。
5.春秋时,晋文公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坐上晋国国君的宝座。成语“秦晋之好”就由此而来,指秦国和晋国两国关系十分友好。
6.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古代诸侯王有时也自称“孤”“不穀”等。
√
×
√
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7.大夫:古代官名。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大夫”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8.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长者和朋友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
√
文化常识。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
文化常识
前四史: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三国志》 陈寿
《史记》 司马迁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故事背景
链接课本:
第十页。
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初读文本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
因为
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军:作动词,驻扎。
初读文本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动词,说。
危,危险。其他意思《赤壁赋》“正襟危坐”;“危楼高百尺”。
若:如果。
使:派遣。
师:军队。
必:一定。
矣:句末语气词。
之:取独。
犹:尚且。其他意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古今异义
过,名词,过错。
然而
初读文本
第二段一共提到哪几个人物 从这件事看出这几个人物什么样的形象?
佚之狐、郑伯、烛之武。
佚之狐和烛之武私交甚好;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
初读文本
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为何要“夜缒而出”而不走城门?
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是怕晋国知道。这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进一步说明了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照应了前面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也充分体现了烛之武勇纾国难的胆略。
初读文本
分析下列句子关联点,并给它们排序。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展望未来,晋国将扩张版图
亡郑对秦无所利。
回忆往昔,伺机制造秦晋矛盾
舍郑对秦有所利
主动示弱臣服。
5 2 4 3 1
初读文本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于”后面常常接名词作状语,倒装。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表示尊敬。
鄙: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焉:哪里?哪有?
之:取独。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指人,外交使者
同“供”,供给。
动词,给予。
许:答应。
济:渡河。
版:版图。
发语词
厌:满足。倒装句,有何厌之?
作动词,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从哪里?
唯:表示希望。其他意思:只,唯见江心秋月白。
图:考虑,计划。其他意思:按图索骥、图谋不轨。
曾经
初读文本
主动示弱臣服。
若亡郑对秦无所利。
若舍郑对秦有所利。
回忆往昔,伺机制造秦晋矛盾。
展望未来,亡郑晋国将扩张版图。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初读文本
通”悦“,高兴。
作动词,签订盟约。
派遣,派。
戍守。
秦伯能够听信烛之武的话,背弃郑国,与郑国签订盟约。除了烛之武本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什么原因?
初读文本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必以利而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读文本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而:转折。
弊:损害
同“智”。明智。不知,不明智。
替换。
表示祈使,翻译成,还是。
离开
烛之武使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思考
志士
思考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军,解除郑国危机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复习回顾
⒈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A
复习回顾
2.对下列句中对“危”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危矣(危险)
B.正襟危坐(端正地)
C.危楼高百尺(危险的)
D.危言危行(正直的)
C
复习回顾
3.下列句子中“犹”的解释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犹缘木而求鱼也。
D
复习回顾
4.下列句子中“焉”的解释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 于此
其他三项:哪里?
从哪里
复习回顾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复习回顾
6.下列句子中“夫”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夫子何哂由也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
复习回顾
7.对下列句中对“为”的用法与其他四项不同的是( )
A.愿为小相焉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E.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E 介词,替
其他都是动词
A 担任,充当
B 治理,治
C 制作,制造
D 给予,给
复习回顾
8.对下列句中对“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因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而”,从而)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相当于“而”,从而)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因为)
E.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以……为)
F.以乱易整,不武 (用)
D
复习回顾
9.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久;肆意)
B.夫晋,何厌之有? (发语词;满足)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减;考虑)
A
复习回顾
6.下列句子词语解释错误一项是( )
A.其真无马耶?(难道)
B.因人之力敝之 (因为)
C.失其所与,不知 (明智)
D.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B
课后作业
1.完成《优化方案》小册子本课练习
2.读熟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