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图片说明:8月29日,丹麦拥有的法罗群岛上,120多头鲸被捕杀,有的怀有鲸宝宝。他们割取了想要的部分后,大部分残骸被扔回大海。
图片说明:近岸海滩常有鲸鱼搁浅,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拯救它们,帮助它们返回大海。
1、看到这些场景你有什么样的情感触动?
2、面对这组图片,你会有怎样的态度?
3、我们该如何发表我们的观点和感触呢?
人性之美 求善求诚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于1933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主要作品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发微》《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真与善的探索》《中国古典这些概念范畴要论》等。
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冯友兰评说:“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此其大略也。”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当时,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然而人心浮躁,甚至一些学者文人也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有感于此,张岱年先生写了《修辞立其诚》一文,呼吁作文、为人都要“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在本文中,“修辞立其诚”指作文、为人都要讲真话、说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修辞立其诚》
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等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
作者简介
人物评价:
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英国诗人拜伦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文学家歌德
作者简介
《怜悯是人的天性》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该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著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的。
写作背景
1.理解文章的关键概念,了解作者的立场与作品的历史背景。
2.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理念。
3.探究两篇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学习目标
题目解说
这句话出自《易传·文言》。
修辞,建立言辞。
诚,思想诚正。意为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美好的品德。
“修辞立其诚”是个单句, “修辞”是手段与路径,“立诚”是归宿与目的。
《修辞立其诚》
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天性”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题目解说
梳理文章脉络,辨析概念,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论证特点。
学习任务一
快速阅读《修辞立其诚》,理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同时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理清思路(一)
脉络梳理《修辞立其诚》
.
修辞立其诚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认识世界
端正学风
社会现实
坚持唯物主义
1.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其提出的方式
中心论点提出的方式: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解释“立其诚”的含义,再引用庄子的话,论证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的观点。
原文:“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 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概括:“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文本探究
维度 分析
学说、言论、文章 追求真实,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和表里一致。
哲学与科学 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为人立身 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做学问 端正学风,“务正学以言”。
说话做事 人应当说真话,讲实话; 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2.“修辞立其诚”指作文、为人都要讲真话、说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怎样才能体现“诚”。
写作特点
3.作者谈论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文中又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文献,为什么文章没有给人艰涩难懂的感觉 (试从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
①文章结构清晰,给人以平实感。
作者思路清晰,按照提出论题和观点、分析阐释论题和观点、总结观点并指出论题重要意义这一议论文常见的思路结构文章,在写作方法和结构安排上符合大众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从而使文章在形式上给人以平实感,而不是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高深莫测之感。
②注重对引用的典籍文献的解释。
引证法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但作者在引用古文献之后,往往紧跟着就对文献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
如文章第7段引用了《心术上》的一段话:“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已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段话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但紧跟着引文,作者解释说:“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这就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了。
③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语言十分平实,如作者在阐述表里一致时说:“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丝毫没有艰涩之感。再比如“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几乎就接近口语了。
思考:联系当今网络媒体存在的混乱现象,谈谈你对“修辞立其诚”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祛除浮夸不单是改文字,也要改思路。一些自媒体写作者乃至媒体从业者不深入生活,闭门造车,杜撰文章;不掌握情况,标题惊悚,文章内容空洞。把讲故事当作讲大话,把喜闻乐见等同于耸人听闻,放弃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放弃了守正求真的舆论担当,让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蚕食。这种坏风气必须得到纠正。
(示例二)现在,一此网络媒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中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快速阅读《怜悯是人的天性》,理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清思路(二)
脉络梳理————《怜悯是人的天性》
.
脉络梳理————《怜悯是人的天性》
.
脉络梳理————《怜悯是人的天性》
.
怜悯是人的天性
提出问题
分析论证
总结阐释
怎样才能更幸福?引出对天性和美德的思考
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人天生具有怜悯心
人和动物的怜悯心的本质;强调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运动
列举怜悯心的表现,对比野蛮人与文明人的行为
阐释怜悯心的意义:派生美德、缓和自爱心、助于人类相互保存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先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第二段),再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段)。(先破后立)
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
2.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文本研读
3.“怜悯是人的天性”有哪些含义,请简要概括。
①怜悯就是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
②怜悯就是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
③怜悯是一种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的自然感情。
文本研读
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在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反驳方法?
作者先树立靶子,指出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人天生是恶人。然后在对其进行批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①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首先指出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指出他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接下来阐明其观点存在的漏洞错误的本质(或原因):将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紧接着又从其“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来推论,进而揭示其观点的矛盾性和片面性,由此得出结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食物,这就是一种贪生的善。
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在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反驳方法?
作者先树立靶子,提出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人天生是恶人。然后在对其进行批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②以事实来反驳。作者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用类比和追问法指出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从多方面列举事实: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尔所描述的一个动人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以大量的事实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
2.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后,作者又是怎样正面展开自己的分析论证?
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后,作者又从正面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进行论证:
①类比论证,用“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来类比;②举例论证,《蜜蜂的寓言》、苏拉、亚历山大等事例指出即使是对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依然会像其他人一样,会对他人的痛苦起恻隐之心;③运用设问,三处设问,语气强烈,有力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怜悯心的体现。④对比论证,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合作探究
1.对比两篇文章的开头特色,体会不同立论的表达效果。
学习任务二
1.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引出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怜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2.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完成下列表格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类型
论点
主题核心词
主要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论述思路
对比阅读
2.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完成下列表格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类型 立论文 驳论文
论点 “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 怜悯是人的天性
主题核心词 真 善
主要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论证结构 总—分—总 层进式
论述思路 文章首先提出论点,接着从哲学和科学角度引用理论论证观点,最后确定“修辞立其诚”的必要性,强调其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分析自然状态下人性的种种表现并在对霍布斯观点的否定中得出自己的观点“怜悯是人的天性”,接着列举事例论证观点,最后阐述“怜悯心”的重要性
探讨“真”和“善”
学习任务三
1.古人曾说:“为人要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二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为什么?
示例1:不矛盾。“为文要曲”中的“曲”侧重指文章的外在形式,如在构思、选材、立意、语言方面,讲究情节曲折、谋篇不单调、立意含蓄、善用曲笔等。而《修辞立其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侧重指文章的内容要真实,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曲”的形式有时反而会更有助于表达“真”的内容。
示例2:矛盾。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章有时候能如实的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品德修养。一个正直的人,他的文章会充满浩然之气;一个虚伪的人,特德文章会假话连篇。因此,“为文要曲”和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
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所讲的“同理心”。“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又把“恻隐之心”表现为主动地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进而以“性善论”作为根据,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保民而王”。可见,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怜悯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和社会的弘扬,甚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
2.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真”和“善”都是人们积极追求并且保持的美好品质。
不同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真”和“善”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政治混乱时期,“讲真话”可能就会被迫害,但是不等于应该放弃对“真”和“善”的追求,而是可以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去坚持。
“善”作为人的自然情感,先于理性,纯粹的天然的“善”可能无法适应当代的社会关系和政治需要,但是它可以是现代社会公民情感的基础,应该在“善”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更切合当今社会的道德。
“真”与“善”构成了美的和谐统一。社会发展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人类实践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也依赖于人类对自己本质、需求和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时代,也就是人们所期望的和谐美好的社会。
3.《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修辞立其诚》围绕“修辞立其诚”的具体含义,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层层深入,既阐释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又对现实中“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倡议写文章、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
《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文章批驳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者指出野蛮人不是恶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这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还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由怜悯心派生出来的,这种怜悯之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作者肯定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总 结
中国古有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有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西有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你认同哪个观点?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可以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微作文。
注意:1、学习使用“破立结合”的驳论法;
2、借鉴使用例证法、引证法。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