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背记与检测
一、2022版课标要求: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思维导学:
三、背记要点:
1.建立:960 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2.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又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措施: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
4)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四、课堂检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曾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时提及到:“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 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他评价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 B.宋太祖赵匡胤 C.明成祖朱棣 D.宋太宗赵光义
2.(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即不再经吏部的考试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以录取,并成为“定制”。这折射出宋朝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对人才的需要
C.简化科举烦琐程序 D.促进科举的公平
3.(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皇帝的权力分散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4.(2022·江苏·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
A.增强了军事力量 B.促进了贸易发展
C.推动了文化昌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5.(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上帝王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A.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推进政治经济改革 D.杜绝官员贪污腐败
6.(2022年安徽省宿州市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为此,王安石实行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材料题
7.(2021·山东·寿光市建桥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汉武帝是如何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4分)
材料二: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
--刘汉东《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大融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时期哪一事件证明了材料观点?(1分)
材料三:“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3)材料三反映出北宋治国采取的哪一统治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5分)
材料四: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写出两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简约课堂
新课导入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板书课题
2022年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事;掌握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知道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史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壹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周军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目标导学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新知讲解
兵变“得”天下
北宋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典故
北宋统一 方针
意义
赵匡胤(宋太祖)
960年
开封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阅读教材,填充表格内容。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局面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
识图辨析:北宋是不是统一全国的王朝?
局部统一(中原与南方),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武将专权 地方割据
朝代 建立者 身份 延续时间
后梁 朱温 唐末宣武节度使 907-923(17年)
后唐 李存勖 唐末河东节度使 923-936(14年)
后晋 石敬瑭 唐末河东节度使 936-946(12年)
后汉 刘知远 唐末河东节度使 947-950(4年)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951-960(10年)
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本论》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赵普
赵匡胤问计赵普
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他认为应当怎样做
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一一地方权力过大,皇权旁落。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集权“安”天下
强干弱枝
2.概况
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宋史·职官志》
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是如何收其精兵的?有何效果?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材料一
调兵权
统兵权
更戍法
1)、收精兵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控制兵权
根据材料结思考,宋太祖是如何夺其权的?有何效果?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太祖曰: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若干副宰相共同议政;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材料一: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士……又财物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
——钱穆《国史大纲》
二府三司制
2)、夺其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控制政权
宋太祖 赵匡胤
影视《包青天》包拯
(金超群饰)
宋朝官帽——长翅帽
相传,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朝臣窃窃私语,发明了此帽。
皇 权
根据材料思考,宋太祖是如何制其钱谷的?有何效果?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续资治通鉴长编》
3)、制钱谷
削弱地方经济大权,控制财权
收其精兵
夺其权
制其钱谷
军 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
行政权
削弱相权
(中央)
知州、通判
(地方)
财 权
设转运使
中央集权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强干弱支
内外相制
材料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消极:
1)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屡受周边政权的入侵;
2)大量官职的设立,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充,也使得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3)地方财赋的转移,造成了地方贫弱。
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
3.影响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将军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目标导学二:重文轻武政策
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1.重文轻武的原因
(一)重用文官。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二)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人科举考试图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以文“治”天下
2.重文轻武的措施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叁
人才辈出
文化昌盛
科技发达
3.重文轻武的影响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研读
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 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 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
——《宋史·文苑传》 序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相互讨论,结合书本30页内容来回答
请问在宋代制度创设方面有哪些表现和影响?
指的是宋初推行的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重文轻武的影响
王安石
(1021-1086)
读材料,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
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
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
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
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
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强干弱枝,屡战屡败,扩充军队。
官俸、军费和战争赔款,财政危机。
目标导学三:王安石变法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变法目的
变法范围
1.变法的背景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
发展
军事 保甲法 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变法的内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保守派司马光
改革派王安石
君子之争
3.变法的结果与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②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
③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负担。
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要讲究策略,协调好与守旧势力之间的关系
(2)改革过程是充满阻力,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3)改革要善于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4)改革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5)改革要有强大的力量支持……
4.启示: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兵权(“兵”)
加强行政权(“权”)
加强财政权(“财”)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重文轻武
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2022·河南·柘城县实验中学一模)宋代将科举主考官改为“临时差遣”,还设有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甚至下令规定主考官监考期间住进贡院,不能回家。这些举措
A.加剧了行政机构臃肿 B.结束武将跋扈的局面
C.有利于实现考试公平 D.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2.(2022年安徽省宿州市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为此,王安石实行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C
D
课堂检测
3.(2022·江苏·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
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1·湖北·黄石十四中七年级期中)“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然而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 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
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C
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背记与检测
一、2022版课标要求: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思维导学:
三、背记要点:
1.建立:960 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2.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各州又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重文轻武的政策
(1)措施: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时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2)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
4)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四、课堂检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2021·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曾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时提及到:“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 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 ”他评价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 B.宋太祖赵匡胤 C.明成祖朱棣 D.宋太宗赵光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可知,这是评价的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2.(2021·河北·平山县外国语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即不再经吏部的考试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后来甚至规定按考生总额十一比数加以录取,并成为“定制”。这折射出宋朝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对人才的需要
C.简化科举烦琐程序 D.促进科举的公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直接授官,北宋政府对录取名额也屡有增加,……”可知,材料反映北宋士子一旦被录取直接授官,科举制录取人数的增加,这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A项正确;直接授官和增加录取比例不不能折射出宋朝岁人才的需要,排除B项;直接授官和增加录取比例与简化科举繁琐程序无关,排除C项;增加入取的比例并不能够促进科举的公平,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1·北京市平谷区峪口中学七年级期中)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皇帝的权力分散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结合所学可知,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相权的削弱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加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正确;丞相也属于中央机构,排除A;丞相人数不断增多是表面现象,实际是分相权,加强皇权,排除C;“民主政治逐渐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选B。
4.(2022·江苏·南闸实验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的空白处应填
A.增强了军事力量 B.促进了贸易发展
C.推动了文化昌盛 D.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派文官任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题干示意图中的措施没有涉及增强了军事力量 、促进了贸易发展 、推动了文化昌盛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上帝王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A.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推进政治经济改革 D.杜绝官员贪污腐败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都是帝王巩固统治的措施,他们共同的目是为了巩固统治,保证国家长治久安,A符合题意;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与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不符,B排除;推进政治经济改革与“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符,C排除;杜绝官员贪污腐败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D排除。故选A。
6.(2022年安徽省宿州市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为此,王安石实行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从而造成士兵多但是良莠不齐,造成冗兵,加大政府支出,为此,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争时候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D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统一收取一定费用代替服役,不符题意,排除A项;BC项与军事无关,排除。故选D项。
材料题
7.(2021·山东·寿光市建桥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汉武帝是如何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4分)
材料二: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
--刘汉东《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大融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时期哪一事件证明了材料观点?(1分)
材料三:“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3)材料三反映出北宋治国采取的哪一统治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5分)
材料四: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写出两点)(2分)
【答案】(1)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封国的势力;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2)孝文帝改革。
(3)重文轻武政策;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依据材料二“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和所学”,北魏时期作为鲜卑族统治者的孝文帝改革,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也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依据材料三“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可知反映北宋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提高文人的地位而抑制武将。这一政策起到的积极作用有: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据“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据“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得出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