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聊聊童年那些事”——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要求语文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而,促进学教方式的转变,加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在整体的单元情境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非常有必要。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儿童生活”,本单元安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做手工》和《语文园地三》,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纵观一到六年级的教材,统整归类其中的人文主题,不难发现,各个阶段都有“儿童”这一主题的踪迹(如表1所示)。但这个单元与其他单元最大的不同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现古今中外儿童不同的经历、体验、故事,其中包含了学习、生活、游戏等领域,既有智慧,又有情绪管理,还有纯真的爱心。今天的儿童世界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有意思的故事,有同龄人的、父母的、自己的。学生读着这一单元课文,会不自觉地联系自身的生活,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想法,更容易将文本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经验。
表1 统编版教材“儿童”主题一览表
册序 单元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一上 第七单元 儿童生活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2.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二上 第三单元 儿童生活 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二下 第四单元 童心 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三下 第六单元 多彩童年 阅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表达: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四上 第六单元 成长故事 阅读:1.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表达: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四下 第六单元 儿童成长 阅读: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表达: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五下 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 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由上表(表1)和教参可知,二上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其中一个是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这一重点的落实,本单元提供了两种范例:一是联系生活谈体会,二是通过比较谈自己的想法。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从整册书的角度来看,这是对第一单元“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这一能力的提升,也是对第六单元,“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铺垫。从整个单元来看,单元课后习题紧扣这个重点,培养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借助词句信息进行讲述的能力,如《曹冲称象》要求学生借助关键句的排序,说称象的过程;《玲玲的画》要求学生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并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来讲述故事;《一封信》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圈画第二封信的内容,再试着读出来;《妈妈睡了》让学生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此外,《口语交际:做手工》和写话也都要求学生抓住关键信息,有序进行表达。
案例描述
(一)确定核心任务情境
基于以上解读,确定本单元的核心任务情境为“聊聊童年那些事”,在这个情境之下,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对单元教材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旨在激发学生在单元的学习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文中的同龄人,与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聊聊童年那些事”,让他们在丰富的语文游戏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在“乐学、乐听、乐说”中度过充满“充满儿童色彩”的单元生活。
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对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教材特点的多向分析,可以确定这样的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66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生字,积累32个词语。积累偏正结构和动宾结构的短语。正确辨析运用同音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读出人物的语气。
3.能借助关键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
4.能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联系生活谈体会,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比较,谈自己的想法。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继续培养专注听、静心听的好习惯;初步培养写话的兴趣与良好的写话习惯;初步养成读书积累的好习惯。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
本单元以“聊聊童年那些事”为学习任务情境,通过“乐学你的好办法”“乐听你的小秘密”“乐说我的小故事”三个任务,将识字写字、故事阅读、练习写话、口语交际等进行整合,逐步展开学习。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丰富的语文游戏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关心生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喜欢的物品。整体教学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框架
情境 任务 活动 活动主题 教学内容 主要活动 语文要素
聊 聊 童 年 那 些 事 “乐学”你的好办法 找找聪明的孩子 聊聊 儿童的 聪明智慧 《曹冲称象》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 (《小儿垂钓》) 语文园地三“我爱阅读” (《王二小》) 闯关游戏 投票 排序 辩论点赞 巩固运用提取简单信息的策略;初步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借助信息比较完整的语句提示说经过。
谁有办法称大象
比比谁的办法好
“乐听”你的小心事 讲讲玲玲的心情故事 聊聊 儿童的 喜怒哀乐 《玲玲的画》 《一封信》 语文园地三“展示台” “字词句运用” 朗读展示 选表情 排序 连一连 讲一讲 巩固运用提取简单信息的策略;根据词语的提示将经过讲清楚;针对某一个道理、结合不同内容说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听我读读这封信
“乐说”我的小故事 我爱睡梦中的妈妈 聊聊 儿童的 爱与乐趣 《妈妈睡了》 语文园地三“展示台” 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 口语交际:做手工 语文园地三“写话” (我最喜爱的玩具) 朗读星 摘录卡片 手工作品展 根据问题提取关键句,整体了解课文;主动摘录积累,并借助这些词句进行描绘。
我爱积累
我爱游戏
第一个任务“乐学你的好办法”,首先找一找这一单元中“聪明”的孩子,如“曹冲”“蓬头稚子”“王二小”,说说你认为他聪明的理由,并为他投票。然后找找谁有办法称大象,比比官员们的办法好还是曹冲的办法好,根据关键词句的提示复述曹冲的办法,说说办法好在哪里,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个任务“乐听你的小秘密”,先“讲讲玲玲的心情故事”,学生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连一连”的游戏,找出玲玲心情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玲玲的心情,根据玲玲的心情变化讲述一幅画的故事。再听学生“读读这封信”,一封是露西独立写的,一封是在妈妈帮助下写的,在读中积累“削土豆”“刮胡子”等动宾结构的动词短语,以及“一团纸”“一束鲜花”等量词短语;然后通过联系课文与生活,对两封信进行比较,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三个任务“乐说我的小故事”,由“我爱睡梦中的妈妈”“我爱积累”“我爱游戏”三个小活动构成。先看看睡梦中的妈妈是怎么样的,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语句,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然后结合课文和生活,寻找小作者对妈妈的爱,提取文本中关键信息说明理由,品读积累像“明亮的眼睛”这样结构的短语。在整个“读、品、悟”的过程中,体会妈妈的辛劳,并迁移到对自己妈妈的爱;最后聊聊自己喜爱的活动,说说自己会做的手工,以“我喜欢的玩具”为话题,试着介绍这个玩具,学习写话,学会基本格式,写出真情实感。
这三个大任务看似并列,实则内在关联,螺旋上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孩子们起初借助短句的提示讲曹冲称象的经过,再根据心情词语提示讲述玲玲画画的过程,“听我读读这封信”就更有挑战了,先要整合散落的信息读出完整的信,还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还要根据问题,提取关键信息描绘梦中的妈妈。从初体验到再实践,从完整到简短,从已有提示到自主选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升级。
(四)单元整体教学实施
1.教学活动示例
整体架构单元学教活动之后,还要细化每个活动的设计。下面以“‘乐学’你的好办法”为例,谈谈单元整体教学实施。
活动1.找找聪明的孩子 【活动目标】 1.通过预习,初步认识“曹、称”等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曹冲称象》《小儿垂钓》《王二小》三篇课文。 2.通过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3.朗读古诗《小儿垂钓》,能够借助插图,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4.朗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英雄气概。 【活动过程】 (一)自主预习 根据预习单,自己读一读课文《曹冲称象》“日积月累”中的《小儿垂钓》以及“我爱阅读”中的《王二小》。 (二)预习闯关 闯关一:一起数大象。 1.同桌互相认读,读对了打颗星,读错了帮一帮。 2.游戏识字:一起数大象。 闯关二:朗读展示会。 学生自由点播老师范读或者同学的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互相点评 (三)投票 1.在三篇课文,三个故事里,有三个孩子。他们是谁呢?(相机出示“曹冲”“小儿”“王二小”的名字。) 2.你最喜欢哪个孩子 学生给三个孩子投票,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发现人物的共同特点:聪明。 曹冲 小儿 王二小 3.学生交流过程中,随机教学《小儿垂钓》《王二小》 (1)《小儿垂钓》 ①朗读诗歌。 ②借助插图,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的意思。(蓬头、稚子、莓苔、垂纶) ③跟着视频,朗诵或表演读古诗。 ④讨论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儿 (2)《王二小》:王二小。 ①学生自己读故事,说说王二小做了什么事 ②找到关键句子,讨论交流,知道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敌人的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牺牲了。 ③说说你喜欢王二小的原因。 ④播放视频《王二小引敌入瓮》,感受英雄气概。 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小儿,认识了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爱动脑筋的曹冲又是怎么称大象的呢? 活动2.谁有办法称大象 【活动目标】 1.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大象的基本特点。 2.运用多种方法,认识“议、论、称、秤”四个生字。通过对比朗读,理解“到底”的表达效果,并用这个词语造句。 3.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官员称象的方法;通过学习单,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根据关键语句,有序地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活动过程】 (一)提取信息,了解大象的基本特点。 (二)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官员们有什么反应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理解“议论”的意思 2.学习“到底”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1)对比朗读,体会词义(非常好奇,想要问个明白) (2)联系生活情境中,运用“到底” 3.聚焦语句,了解两种办法。 正在官员们议论的时候,曹操问:(教师引读)“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了什么办法 (三)寻找官员和曹冲的方法 1.了解官员的办法。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曹冲的办法。 (1)根据任务单自读自学 (2)组织分享交流,随机完成《课堂作业本》P25第5题 活动3.比一比谁的办法好 【活动目标】 1.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讨论交流“官员和曹冲谁的办法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他乐于动脑的品质。 2.大胆想象,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在今天又能用什么办法。 3.书写生字。 【活动过程】 (一)自由辩论 1.把官员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比一比,你觉得谁想的办法好 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3.交流过程中随机指导朗读。 4.官员们都是大人,知识渊博,而曹冲是个小孩,才七岁……出示: 曹冲七岁。 曹冲才七岁。 比较体会“才”的表达效果,(强调年龄小)曹冲年龄小却能想出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能用“才”说一句话。(完成《课堂作业本》P25第4题第1句) (二)我也有办法。 曹冲很聪明,你也许更聪明。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办法 在今天又能用什么办法 (三)我的汉字写得棒 书写生字“称、柱、底、杆、秤、做、岁、站、船、然”
2.单元整体活动的具体实施
①抓住人物共性,“乐学”人物故事
“任务一‘乐学’你的好办法”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课文《曹冲称象》和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中的《小儿垂钓》和“我爱阅读”中的《王二小》,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我们现在生活的孩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聪明,根据文本内容的共性,我们将这三块内容统整为一个任务,为自己觉得最聪明孩子投投票,并说明理由。
但我们面对的终究只是二年级的孩子,一同教学三块内容对他们来说跨度较大,因而在课前,我们也发布了自主预习任务,并为孩子们搭建了表现的平台。在课前,小朋友完成预习单(如图1所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分享给家长和小伙伴听,为自己赢得星星,并把自己的朗读分享到班级圈,供老师和小伙伴点赞。在预习时,我们也注重让孩子多认识生字、巧用办法记生字,牢牢抓住低段识字的这一重点。在课堂上,孩子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些孩子选择自己在课堂上读课文,有些孩子则在班级圈点播自己的朗读,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就是他们兴趣高昂、积极参与的最好证明。随后,孩子们在熟读三篇课文的基础上,投票选出自己觉得最聪明的孩子(可以举手投票也可以课前发个小磁铁,用粘贴方式投票)。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孩子们都能联系课文语句有理有据地表达,如有一位孩子就抓住了“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这句话来证明他的观点;还值得惊喜的是,当同学的想法没有说清楚时,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追问、补充,有些孩子还会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精彩的生生互动与激烈的思维碰撞,让我们不禁为二年级的孩子点赞。
图1 第三单元“说说谁的办法好”预习单
其实在孩子们的交流之中,《王二小》和《小儿垂钓》的主要内容孩子们都基本上理解了,这时候教师只需要对于几个难点进行补充即可。
②抓住关键词句,“乐学”人物办法
在《曹冲称象》的课后有这样两道习题,一是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二是读第二自然段,给下面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根据课后习题,我们安排了两个活动“谁有办法称大象”和“比比谁的办法好”,在我们创设的任务情境中,并遵循孩子思维逻辑发展的顺序,我们先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给曹冲称象的步骤排排序,再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过程复述,最后在对曹冲称象过程熟知的基础上与官员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这样基于情境的逐级递进的探究中,孩子更能发现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他们不仅能发现“造一杆大秤”这个方法是不可行的,还能发现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的方法简单高效。在随后的开放性问题“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办法 ”中,孩子也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他们真正融入了课文中,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案例反思
(一)单元整体教学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单元围绕着“聊聊童年那些事”这个主题,让孩子们在“乐学”“乐听”“乐说”的情境中全身心地畅游在文字的海洋,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例如,在任务3我爱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将识字加油站、口语交际和写话三个板块整合,先为学生创建了快乐游戏的氛围,了解一些有趣的游戏,再让孩子们举行一场属于自己的手工展,在孩子与孩子们的交流中达成学习目标:按照顺序说手工的制作过程;倾听他人做手工的过程,记住主要信息。最后,再让孩子们写写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一直处于学习的中心,他们不再是学习的旁观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单元整体教学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让他们开始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着课时划分困难
在单元整体教学下,有些有相同点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使教学内容变得集中,教学效率变得高效,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但是部分内容的整合也使教学课时的划分成为了单元整体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事情。例如在任务一“‘乐学’你的好办法”中的活动2和活动3在内容安排上就出现了一个内容太多,陷入了一课时完不成,两课时又太多的尴尬境地,且一个完整的任务被割裂,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初衷相违背。因而,如何在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之上,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更加重视朗读与识字、写字的地位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整合的方式都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文本特性,对教材进行重新统整,例如在任务一“‘乐学’你的好办法”我们就根据人物的共性——聪明,将这些内容整合,而朗读与识字、写字则成为了理解课文内容的附属品。在任务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不足,朗读只存在预习与展示环节,而不是变成贯穿课文学习的那一条线。写字成为了任务的结束曲……所以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要先打好地基,只有地基牢固,单元整合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