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
—— 冯骥才 《城市记忆》
《望海潮》《扬州慢》
一、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二、写作背景
《望海潮》: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扬州慢》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三、初读感知
叶嘉莹先生讲:“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灵魂。”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两首词,把握整体感情基调。(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
⑴《望海潮》压u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⑵《扬州慢》压 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诵读诗歌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你能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吗
《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 《扬州慢》 都在空城。
繁华 空城
四、细读文本,感悟意象。
1、再读文本,分析杭州城“繁华”的是什么? 扬州城“空城”在何处?
意象+动词+主旨。
例如:桂子荷花 嗅 繁华
青青荠麦 满 空城
《望海潮》 《扬州慢》
烟柳画桥筑繁华 青青荠麦满空城
风帘翠幕饰繁华 废池乔木厌空城
怒涛天堑护繁华 黄昏清角号空城
罗绮珠玑争繁华 无声冷月照空城
桂子荷花嗅繁华 桥边红药伤空城
羌笛菱歌唱繁华 春风十里过空城
2、同样是描写城市,两首词选择的意象不同,手法各异。两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望海潮》:
铺叙:柳永采用铺叙的手法,渲染烘托,从自然风光、市井风貌、百姓生活等不同方面,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过渡自然,仅以区区百十来字,就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杭州太平盛世的全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夸张:“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均带有夸张的语气,展现了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扬州慢》:
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虚实结合:将眼前的扬州与往昔的扬州有机融合在一起。一面描摹眼前“空城”景象,是明写和实写;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是暗写和虚写繁华之景。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此词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化用 杜牧诗句 姜夔
竹西佳处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清角吹寒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绝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为谁生
古今对比 昔盛 今衰
移情入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
俯仰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3、两首诗的主旨分别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望海潮》:全诗写了杭州的“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等意象,从自然风光、市井风貌、百姓生活等不同方面,表现了对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的赞美。
《扬州慢》: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
五、拓展延伸、思辨表达
1、《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盛世华章,一写灾难文学, 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为什么?
柳永 主:歌功颂德(干谒)
(客)时承平日久
姜夔 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战争
隐:统治者苟安求和
示例:
(1)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2)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
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 —宋翔凤《乐府余论》
总结:
小结: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是从历史真实反映,还是文学的审美表达,都有各自的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从文学的表达来看,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空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启示:繁华不等于强大,富庶不等于久安。 灾难不代表末日,废墟不代表绝望。
六、作业布置
“初见惊鸿 再见倾城”,2019年央视财经频道的《魅力中国城 第二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昂扬的城市精神和独特的城市魅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所学,查阅相关资料,为我们所在的城市写一篇推介文章,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