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山东邹平黄山中学 陈娥回顾篇------冷落与打击——春秋至汉初的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对儒学有
哪些贡献?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会被冷落?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各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
缺乏实施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荀子:“仁义” “礼法并施”回顾篇------被冷落的命运
焚书坑(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儒学在
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焚书坑儒儒学抨击时政,是古非今回顾篇------受打击的命运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回顾篇------冷落与打击辉煌篇----新生与独尊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新生与独尊——汉武帝时期的儒学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治身(养生)、治国两个方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黄帝老子聚焦看---- 新生与独尊的背景 既然黄老之学的实施对西汉初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聚焦看----新生与独尊的背景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史记·周勃世家》丞相权重,威胁皇权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政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聚焦看---- 新生与独尊的背景汉武帝(前156-87年)董仲舒(前179-104年)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强调君主权威以加强君权并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聚焦看----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 阅读以上材料,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并分别分析
这些内容为什么迎合能汉武帝的需要?【知识延伸】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方面:
政治方面:教育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立为中 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 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聚焦看---- 独尊地位的确立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合作探究】聚焦看-----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儒学、阴阳、黄老、法家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
统治者重视,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 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不受重视聚焦看----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合作探究】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沉思篇----凝聚与固化
——汉之后的儒学影响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合作探究】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哪些又是要摒弃的?客观看----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可取摒弃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2、仁政思想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客观看----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取的?哪些又是要摒弃的?从三个篇章分析儒家地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顾篇--冷落与打击春秋至汉初的儒学辉煌篇—新生与独尊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沉思篇—凝聚与固化汉之后的儒学影响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如果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同时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时代需要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课堂小结【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