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专题九 考点15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专题练习:专题九 考点15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06: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15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3)
1.下列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孝悌”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风尚,其中“孝”是指善事父母,“悌”则是关爱幼弟。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田猎时设网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指田猎有度。
2.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又称叙、叙言、序言、引、引言等,它作为一种实用类文体,包括赠序和书序两种,《兰亭集序》就属于赠序。
B.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点。
C.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 “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在《兰亭集序》中,用“癸丑”来纪年,指永
和九年。
D.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地名,指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这“四关”之内地区,现位于陕西省中部。
B.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通常由宰相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C.侍郎,官名,唐以后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D.西突厥,古国名,立国于6世纪中期,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7世纪后期为唐朝所灭。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B.《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C.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D.古代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后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出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
C.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显示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D.《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与《马说》一样,都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6.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zè,太阳偏西)。如“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
B.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如“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C.寒食,即清明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如“时当一百五。”(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
D.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B.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宴席中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项王、项伯东向坐”,体现了项羽、项伯尊贵的地位。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8.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B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C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D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9.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中的两种,另外三种是公、子、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也称《左氏春秋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汉末建安中的“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第五个年号,献帝是刘协的庙号。
10.下列各句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取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本文指办事的官员。
D.公: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
1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告,指官吏正在休假。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B.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左为东,右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左”,长江之西称为“江右”。
C.《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D.商贾,指做买卖的人,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行走贩卖货物的为“商”,住着出售货物的为“贾”。
1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有品阶,服有定色,但也有例外,如赐绯,指官员品阶不及五品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B.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
C.注疏,即“注”和“疏”的合称,但二者并不相同,“注”是对经书中字句的注解,“疏”则是对史书中字句的注解。
D.服除,亦称“除服”“除丧”“脱服”,是古代丧礼的组成部分。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穿丧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13.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1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除了名,还有字、号,如韩愈字退之,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对人有尊称敬称,如“苏子愀然”“君问归期未有期”“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的“子”“君”“父”都是这样的用法。
B.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D.古人纪年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晦”、十五称“望”。
1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斋”主要是指“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
B.匈奴: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匈奴”曾影响当时中国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C.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双方避战言和,保持长时间的友好。
D.孝廉:对应的察举制是汉朝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悌则是关爱幼弟”表述错误,“悌”指敬爱兄长。故选:B。
2.答案:A
解析:A.《兰亭集序》属于书序,它是为了另一篇文章作的序,但另一篇没这篇有名。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通常由宰相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错误。通常由皇太子代为处理国事。即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故选B。
4.答案:D
解析: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答案:D
解析:韩愈倡导的是古文运动。
6.答案:C
解析: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
7.答案:C
解析:C.“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误,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8.答案:C
解析:80岁为杖朝之年,90岁为鲐背之年。语序不当。只有A项修改全面,其他项都未改全。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献帝是刘协的庙号”错,汉献帝刘协没有庙号,其死后谥号“孝献皇帝”,后人省去“孝”字,称“汉献帝”。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错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故选A。
11.答案:C
解析:C.“《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错,《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12.答案:C
解析:C.“疏”是“对史书中字句的注解”错。“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错,应为“战国末期”。
14.答案:B
解析:A“苏子”是自称。C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D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最后一天称“晦”。
15.答案:D
解析: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