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中考专题复习(四)中外改革
一、单选题()
1. (2022·广东省)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有关()
A. 鼓励耕织 B. 严明法度 C. 奖励军功 D. 确立县制
2. (2022·山东省青岛市)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 稳定社会秩序 B. 发展社会经济 C.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实现民族交融
3. (2022·重庆市)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 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 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4. (2022·四川省广安市)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 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5. (2022·山西省晋中市)“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五胡内迁 B. 孝文帝改革 C. 唐蕃会盟 D. 澶渊之盟
6. (2022·湖南省)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图图示理清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7. (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 变法裁撤冗官 B. 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 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8. (2022·山东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图是1949-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其中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 (2022·山东省)创建于济南的老字号瑞蚨祥,在1954年底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 成立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无偿没收 D. 政企分开
10. (2022·山东省)1984年刚上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 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职工下海经商
③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④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1. (2022·贵州省六盘水市)在中考专题复习中,符合如表内容的主题是( )
时间 史实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
1984年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2001年 中国在多哈会议上签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议定书
A. 健全法治 B. 解放思想 C. 文化建设 D. 改革开放
12. (2022·贵州省遵义市)比较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与1978年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的共同作用有( )
①都确立了土地公有制②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2022·全国)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奠定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下列选项与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度相关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 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14. (2022·云南省昆明市)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这场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被称为( )
A. 封君封臣制 B. 大化改新 C. 农奴制改革 D. 明治维新
15. (2022·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③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④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2022·陕西省榆林市)“以前日本是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到19世纪末它的国力不断上升,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促使日本实现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A. 倒幕运动,结束幕府统治 B. 天皇亲政,重掌国家实权
C. 对外扩张,推行军国主义 D. 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17. (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模拟题)1932年,罗斯福竞选美国总统时许诺,要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计划经济的方法”是指( )
A. 放任经济自由发展 B. 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C.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实施人才引进计划
18. (2023·吉林省长春市)“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 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 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C. 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 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19. (2021·山东省济宁市)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都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
A. 纠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 改进新经济政策不足之处
C. 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实行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20. (2022·山东省济宁市)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
A. 建立健全计划经济体制 B. 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 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21. (2022·黑龙江省)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选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四: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五条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选自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1) 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何作用?
(2) 材料二是“魏主”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北语”、“正音”体现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3) 材料三的现象得益于俄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4) 材料四是日本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5) 俄国和日本的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
22. (2022·福建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然而,过高的赎金和赎金贷款利息,使得这次改革成为一场新的对农民的掠夺过程。但改革确实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了解放。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
(2) 小历同学认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3. (2022·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种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保持生命力。制度创新可以对国家兴盛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综观15世纪以来的世界主要国家,在其兴盛时期,都重视创新而不墨守成规,都不断改革而不因循守旧。
——据齐世荣《国家兴盛与创新改革关系的历史考察》
(1)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逐渐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确立以哪一部法律文献的颁布为标志?
(2) 法国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什么法案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等基本原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什么法案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实行什么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24. (2022·四川省南充市)革命和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
材料一这场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全欧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他不仅要改变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
--《旧制度与大革命》
(1) 材料一中“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2) 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有哪些?为解决这些问题俄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材料三 1929年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
--《大崩溃》
(3) 材料三中“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5. (2022·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分别出现在苏俄、美国以及中国。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于是,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前后美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
材料三: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
(1) 根据材料一判断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图表,指出导致1933年之前美国失业率不断攀升的事件是什么?罗斯福用什么手段扭转了美国经济?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在领导这项“新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体系是什么?这一思想在哪次会议中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答案】C
【解析】题干现象的出现与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措施的实行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ABD与题干无关。
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奖励军功,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提高军队战斗力,激励将士奋勇杀敌。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等。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控制。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B。
5.【答案】B
【解析】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据“禁止穿鲜卑服,一律改穿汉服”“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可知,与这些措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孝文帝改革,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6.【答案】B
【解析】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朝内外交困。为摆脱困境,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故选B。
7.【答案】D
【解析】D.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故D正确。A.本项是对于题干主旨误读。排除A。BC.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不符。排除BC。故选D。
8.【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52年和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走合作化的道路,都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9.【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用赎买的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0.【答案】D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背景与人物为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他说的“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这段话反映了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而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职工下海经商是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后才出现的情景,这在1984年的中国不可能出现据此可排除含②的ABC三个选项。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即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以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1980年建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故以上内容均属于改革开放的主题,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与1978年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土地改革废除的是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个过程土地的所有性质是私有制,没有确立土地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土地公有制,故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各级领主与附庸相互按契约承担责任和义务,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封建主和附庸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于是在欧洲大陆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故B符合题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反映的是欧洲大学的兴起,排除C;“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的是欧洲城市的自治,排除D。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这场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在面临内忧外患情况下学习西方的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③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都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社会危机,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故①②④正确。
16.【答案】D
【解析】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以前日本是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到19世纪末它的国力不断上升,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促使日本实现跨越的根本因素是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故C符合题意;胡佛时期实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特点,排除B;实施人才引进计划不符合新政时期干预经济特点,排除D。
18.【答案】A
【解析】由“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结合所学,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可知,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19.【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所进行的改革,都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但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故C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新经济政策颁布之后就结束了,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所进行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与列宁施行的新经济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期间,一直坚持一党专政的局面,并不存在多党制,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等。 故选:B。
21.【答案】(1)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等。
(2)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话。
(3)1861年农奴制改革。
(4)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5)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22.【答案】(1)19世纪60年代。
(2)不同意;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奴,有利于政治民主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军事、教育近代化。
23.【答案】(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
(2)《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3)《全国工业复兴法》;采用国家于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危机。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
24.【答案】(1)革命:法国大革命。意义: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狭窄。措施: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作用: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手段: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效果: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5.【答案】(1)巩固苏维埃政权。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国家干预手段。
(3)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4)立足国情、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