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课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素养:1)了解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
3)从史料实证认识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用唯物史观理解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的原因。
亚洲的六大地理区域划分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目 录
一、阿拉伯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三、南亚和东亚的国家
重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一
穆 罕 默 德
阿布扎比
迪拜
头上一块布,全球我最富
为什么这么富?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东西文明的中转站)(中亚、西亚)
材料: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冯今源《伊斯兰教的基本问题》
阿拉伯骑兵
根据材料概括伊斯兰教诞生的因素,并分析伊斯兰教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因素:内忧外患;人民渴望统一。
历史意义: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概念解释】
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顺从”,即顺从和信仰真主安拉和他的使者穆罕默德;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东西文明的中转站)(中亚、西亚)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并建立政权
穆罕穆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时代,对外扩张
622年
632年
661年
750年
1258年
610年
9世纪中叶
开拓
奠基
扩张
统一
鼎盛
衰落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灭亡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东西文明的中转站)(中亚、西亚)
1、兴衰历程
《古兰经》
麦加朝觐
材料1: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2: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如何理解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一、阿拉伯帝国(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东西文明的中转站)(中亚、西亚)
1、兴衰历程
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帝国兴起、扩张的过程;
②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③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又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2、阿拉伯帝国强盛的表现
(1)政治稳定
材料: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哈里发
(军、政、教)
宰相
枢密院
财政部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
掌管令状与文告
负责收支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
(2)经济繁荣
①商品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发达: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材料 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的表现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学思之窗:结合材料及地图,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①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
②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3)文化兴盛:
材料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A、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B、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C、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C、统治者重视
E、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依据材料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原因:
②表现:
A、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拉齐斯:巴格达国立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著有《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等重要著作,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阿拉伯数学家把印度数字介绍到西方,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8世纪时,印度数字和零号传入阿拉伯。12世纪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印度数字,后来演变成现代各国通行的“阿拉伯数字”。计算的科学能很快进步,应归功于零号和阿拉伯数字的使用。
——郭应德《阿拉伯史纲(610—1945)》
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
②表现: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兴起
二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3世纪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1、兴衰历程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2016·上海高考·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D
二、奥斯曼帝国——政教合一的大帝国
2、帝国统治概括
材料二 奥斯曼人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他们大肆洗劫,许多居民沦为奴隶,豪华的宫殿烧起大火,无数的艺术珍品化为灰烬,所有教堂、修道院遭到破坏。不到半天,城市各处挂满了无数的小旗子,每面旗说明该处房屋已被彻底洗劫。举世闻名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为了清真寺没过多久,奥斯曼帝国就把都城迁到君士坦丁堡,并将它改名为伊士坦布尔(意为伊斯兰之城)。
材料一 奥斯曼帝国重视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保护伊斯兰文物古迹。帝国以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各主要城市兴建规模宏大华丽的清真寺、宗教大学、图书馆……16-18世纪是帝国伊斯兰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先后将……阿拉伯文学、历史、地理古典名著翻译成土耳其文广泛传播。
破坏被侵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促进伊斯兰教传播,传承阿拉伯文明
问题探究:奥斯曼帝国崛起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15、16世纪时,巴尔干地区被征服的基督教居民不仅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还必须遵守一系列歧视性定,如禁止携带武器,不准骑马和穿着华丽等,违反者将到严厉惩罚。
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问题探究:奥斯曼帝国崛起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 拜占庭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纸草、叙利亚的织物、斯拉夫的毛皮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大城市在转运到欧亚各地。所以,马克思把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称为“东西方之间的金桥”。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地中海和通往东方的商路,设关卡,抽重税,纵容海盗抢劫商船,“东西方之间的金桥”消失了,直接导致15世纪中期的欧洲商业危机,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重税,影响东西方贸易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政治 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哈里发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实行政教合一统治,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军队和国家的最高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人士和各级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经济 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繁荣。 对外贸易发达,控制连接欧亚的传统商路,阻碍了东西方贸易。
文化 融合东西方多民族文化成就众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明贡献重大。 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首都伊斯坦布尔是中心。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南亚的国家
(印度)
三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 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 “印巴分治”(1947至今)
中古时期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1、兴衰历程
320-540
1206-1526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民族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政治:宗教色彩浓厚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2、统治概括
【印度教兴起】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三、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陆)(南亚)
2、统治概括
中古时期的
日本
四
时空观念
1、兴起与发展
古代日本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
秦汉之际
6-7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开始“大化改新”
10世纪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四、日本 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1)背景
①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唐文化的影响
(2)时间:646年
(3)特点:学习和模仿中国
隋唐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一)日本
2、大化改新
日本平城京与唐长安城
建筑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部分假名与汉字
遣唐使船队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大化改新
(1)背景:
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
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
(2)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源赖朝(1147—1199)
10世纪时,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改变,班田制经济逐渐被封建庄园经济取代,武士集团开始形成,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12世纪末,武士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天皇成为虚君,日本自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四、日本与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一)日本
3、幕府统治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
家臣
(3)特点/内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④实质: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4)结束: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
唐:遣唐使 仿唐大化革新
明:倭寇--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中国史记载明朝的东南沿海抗倭斗争)
近代前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 等等
近代后期:抗日战争(侵华罪行:大屠杀;扶植伪政权;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解剖和试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强征慰安妇;重庆大轰炸;“三光”政策)
现代: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当代: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的问题、侵华罪行问题等等
《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历史上“闹钟”闹过了多次,中国也被惊醒了多次。请结合所学,列举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中古时期的
朝鲜
五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李成桂与景福宫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五、朝鲜:借鉴进步的小邻国(东亚)
1、兴起与发展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文明 东亚:儒家文化文明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总结)
本
课
总
结
中古
时期
亚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教主宰的西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
日本
多种宗教并存的南亚帝国
朝鲜
笈多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洲
印度教
伊斯兰教
大化改新
幕府统治
北亚
东亚
南亚
西亚
中亚
东南亚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统一
建立
崛起
建立
笈多帝国
建立
印度教
日本
朝鲜
中央集权的建立
幕府统治
德里苏丹国家
在中古时期这个时间框架下,西亚阿拉伯文明、南亚印度文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朝鲜,在亚洲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多元共存、交流发展,推动着亚洲文明的进步,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了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的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璀璨的亚洲文明,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
———习近平
多元交流
多种文明
共生互鉴
2019年5月15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