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历史进程——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1956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期间完成三大改造,包括
“一五计划”也即将完成。
①指出主要矛盾
(2)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务
农业国
工业国
分析国情
(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双百方针(1956年)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2)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57年)
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思想混乱
急于赶超
失误与调整
毛泽东:“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4.总路线指导的失误(1958年)
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严重忽视经济规律
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大跃进的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5.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
(1)目的:克服困难
(2)方针和策略
①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3)结果
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稳步增长
1964年“四个现代化”
探究:十年探索对我们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文化大革命
1、背景: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2、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启示: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把工作重点到转移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伟大的建设成就
1、成就: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教育卫生: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时代精神: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在1949-1954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结、陈能宽、侯样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迫使美国停止扣留而回到祖国的。---摘自宋健:《百年留学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中国工程科学》200年第4期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外交成就:①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建交高潮
②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 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 经验教训:
(1)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脱离实际。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1949
1956
1966
1976
发
展
趋
势
时间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新时期
1978
1958
1960
1971
1975
恢复
一五计划
发展
八大二次会议
困难
下滑
调整
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