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必修上第三单元《别诗体和诗风》(第二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必修上第三单元《别诗体和诗风》(第二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08: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魏晋诗歌交流会——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二)
——同步测试
课内诗歌阅读
1.阅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课后小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对下列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觉时之枕席 惟:独、只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安:怎么
C.恍惊起而长嗟 而:表顺承 D.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的人
(2)《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并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李白这首诗是为“别东鲁诸公”而作的,简要回答为什么要采用“梦游”这种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飞”“送”两个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段梦境描写与全诗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诗歌《登高》,完成课后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中的“哀”字,在首联和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登高所见,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颔联若改成“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意思并无变化,但与原句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后半部分重在抒情。前人曾评论第三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说说你对这一联诗句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悲恨”之情,这一感情是通过叙述哪几件事来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诗歌《琵琶行》,完成课后小题。
琵琶行并序(节选)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③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诗奠定了________的基调。
(2) 第①段的诗句中有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的最后两句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试简述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是作者关于浔阳住地景物的描写,这几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映衬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课内诗歌阅读
1.【答案】
(1)D;
(2)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3)用“梦游”的形式,更便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想象、使用夸张手法,随意挥洒,吐尽胸中块垒。
(4)“飞”“送”两词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5)梦境的描写为诗末的抒情服务,梦境和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抒情则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个性受到压抑的愤懑。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文言虚词要关注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D或:有时。故D错误。ABC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诗句作用的能力。把握重要的诗句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要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同时要关注诗歌的主题。本题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洲”不是现实中的岛屿,而是传说中存在的仙岛。而诗歌的第二段写的是作者梦中的仙境。第一段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抒情方式的能力。古代诗歌中为了便于抒情作者通常采用各种方式,通常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借助梦境抒情等。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作者心中的愤懑难以抒发。诗人借助梦境更便于超脱现实,抒发情感。
(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中,“飞”运用了夸张的的修辞,表达了速度快;“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月亮拟人化。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手法理解诗歌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要结合诗歌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本题中,诗歌的梦境描写就是为抒情服务的,梦境的美好和现实的污浊形成鲜明的对比。
2.【答案】
(1)这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渚、沙、猿啸、鸟飞顿时带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悲怆意味。同时,这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
(2)前半部分写登高见闻。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猴哀啸,飞鸟盘旋。第二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3)原句更好。去掉两个叠词,虽然文意明了,但是效果却不一样。“萧萧”描绘出落叶之声,使之动静和谐;“滚滚”则增强了长江波涛汹涌的浩大气势。
(4)这一联诗句用语精当,含义丰富,写出了诗人沦落他乡、漂泊不定的生涯,年老多病、久客孤独的处境,“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方面表现出诗人忧思的深广。
(5)①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悲凉、凄清。②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情思和内心郁结的爱国情怀。
(6)①常作客:“作客”,就是漂泊他乡、寄居他乡的意思。“常作客”写诗人已在外漂泊很久。②多病:诗人已百病缠身。③独登台:诗人此时登高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④繁霜鬓:白发又增多了,两鬓斑白,如霜似雪。⑤新停浊酒杯:刚刚戒酒,因病戒酒,因穷困戒酒。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分析诗的第二句中哪个字运用巧妙,要从含义、手法、效果这三个方面组织答案。首联中的“哀”字,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悲怆意味,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本题要抓住关键词“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长江”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颔联运用了叠词,写出了落叶之声和长江的波涛汹涌。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第三联“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方面表现出诗人忧思的深广。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与作者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诗歌前两联写出了悲凉、凄清的景物特点,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情思和内心郁结的爱国情怀。
(6)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诗要结合后两联具体分析。
3.【答案】
(1)地点 人物 情节 凄切
(2)画线句子应为第①段的第一、二、六句。其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3)手法是烘托。作用:①突出音乐效果,表明听众已处忘我境界;②深化诗歌的意境。
(4)有烘托作用,映衬出了诗人谪居浔阳的郁闷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小序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基调。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然后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第①段的诗句中有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第一、二、六句。其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第②段的最后两句运用了烘托手法,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突出了音乐效果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烘托手法,写出了出了诗人谪居浔阳的郁闷心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