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歌交流会——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一)
——同步测试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心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徜徉山水才是最快意的。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6.《登高》中,杜甫写登高所见秋江之景,视线由高处转向江面洲头,用“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一幅精美的画面;用“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忧愁绵绵不绝。
7.《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姥(mǔ) 殷岩泉(yǐn) 猿啼(dì)
B.剡溪(shàn) 木屐(jī) 倚石(qí)
C.澹澹(dàn) 渌水(lù) 鼓瑟(bì)
D.恍然(huǎng) 訇然(hōng) 霓裳(ní)
2.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到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猛然惊醒的样子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3. 下列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4. 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⑧门前冷落鞍马稀
A.①⑤⑧ B.②⑥⑦ C.③④⑥ D.②④⑧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借“落叶”“长江”抒写心中愁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国难家愁,使诗人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便更难排遣。
6.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写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对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8.下面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像、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9.《琵琶行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
1.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2.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6.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7.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8.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9.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的能力。这类试题考查题型有:一般型(衔接型)和理解型。一般型默写要熟练背诵相关名篇,特别要注意给下句补写上句的题,容易出现思维短路。理解型默写要建立在对诗文理解的基础之上。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壁、须、摧、事、常、作、萧、渚、妆、舫、唯、沦。
二、内容理解检测
1.【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掌握常用词语的含义及其用法,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辨析词语中汉字的注音。A“啼”应读“tí”,故A错误。B“倚”应读“yǐ”,故B错误。C“瑟”应读“sè”,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2.【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诗歌词语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C“因”,依据。故C错误。ABD正确。故选C。
3.【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文言虚词要关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两方面。
A都为副词,有时。故A相同。
B第一个,突出,高出;第二个动词,提拔。故B不同。
C第一个,副词,暂且;第二个,连词,并且。故C不同。
D第一个,代词,怎么;第二个代词,哪里。故D不同。
故选A。
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①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②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古今意义相同。③古:因此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④得志: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古今意义相同。⑤古:容貌。今:指色彩。⑥古:年纪大了。今:指排行第一的人。⑦古:以前。今:向前方。⑧冷落:冷清;不热闹。古今意义相同。故古今词义相同的是②④⑧一组。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中需注意“萧萧”“鬓”的书写。
6.【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C“怨天尤人”错,无中生有。故选C。
7.【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ABD无误。
故选C。
8.【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在鉴赏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托物言志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D“逃避现实”,有;“消极”也说得上;但是没有“颓废”“ 消沉”。故选D。
9.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依托,理解诗歌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诗歌中写景的作用:(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2)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3)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一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曾其哀乐”。(4)衬托人物性格。A“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错,枫叶和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衬托了秋天的萧瑟与孤寂,更为诗人的失意与别离添了一层悲凉之感,不是苍劲悲壮。
故选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