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宋词交流会-品豪放与婉约》(第二课时) (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宋词交流会-品豪放与婉约》(第二课时) (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08:5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宋词交流会-品豪放与婉约》(二)
——同步测试
一、课内诗词阅读
(一)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写周瑜的英雄业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感奋、感伤以及二者的关系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节选)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下列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是年号,词中具体指元嘉二十七年;“草草”指宋文帝刘义隆这一年草率出兵伐北魏。
B.“封狼居胥”原指西汉卫青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用此典故是说宋文帝也想建立像卫青那样的功绩。
C.“赢得仓皇北顾”是说宋文帝因缺乏充分的准备,北伐的结果是大败而回,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
D.词人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兵败之事。
2.结尾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下列两种理解,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说明理由。
①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理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入异族统治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渗。
②写出因江北各地沦陷已久,百姓安于外族统治,竞在佛理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包含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这首词突出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诗词阅读
(一)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①。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①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欲断哀弦”所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相似之处。
(二)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课内诗词阅读
(一)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
1.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纪轻轻就已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而自己早生华发,空有才华却一事无成。作者通过描写周瑜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2.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用“羽扇纶巾”衬托其风流儒雅;用“谈笑间”衬托其指挥若定;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其战功卓著。
3.感奋中略有感伤,感伤是感奋的表现。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难免流露出伤感之情,但这正是词人不甘沉沦、感奋进取的表现,仍不失豪迈本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及其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中,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通过描写周瑜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2.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手法赏析的能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中,作者描写周瑜的英雄业绩,主要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结合全词分析即可。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中,这首词感奋中略有感伤,感伤是感奋的表现。结合全词分析即可。
(二)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
1.B
2.赵国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去探视,看到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运用此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3.示例:我认为②更合理,现在,人们竟然把以前的侵略者当成神祗一样祭拜,这令辛弃疾痛心疾首,因为此时北方江山也被侵略者金人占据啊,人们已经忘却了国仇家恨了吗?忘记了北方的汉人被当成奴隶一样对待吗?忘记了佛狸祠其实是汉人之耻吗?
【解析】
1.B错误,此题考查对文本典故的理解。“封狼居胥”写的是当年刘义隆好大喜功,想建立像先祖一样的“封狼居胥”的功业,结果草草出兵,失败收场。辛弃疾此处是用这个典故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教训,借古讽今。
2.此题同样考查对文本典故的理解。点明典故的来源,并分析此处典故与词人的联系,便可解答。此处词人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悲痛、愤慨。
3.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此处根据词句理解,结合创作背景,选择②会合理,词人此处表达的是,被侵占后,人们竟然把以前的侵略者当成神祗一样祭拜,这令辛弃疾痛心疾首,愤恨人们忘记里国仇家恨,忘记了国家的耻辱。
(三)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
1.这个开头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写出了词人在南渡之后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失落感。“冷冷清清”写环境的凄凉:眼前到处是一派肃杀凄清的秋色;同时也是描写词人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2.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是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往日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这两句表达了深切的孤独寂寞之情。
3.破家亡国,身世飘零,孤独无助。
4.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写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飞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试题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炼句就是分析诗词中佳句的表达效果,赏析其精妙之处。一般首先要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其次,要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再者,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省略、互文等),解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最后,要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此处三句选用叠字,既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又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可联系词句逐句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语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立足全诗,逐句逐字把握,然后理解诗句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诗歌的风格特点。此处理解诗句,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立足全词把握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情感,领悟句中深切的孤独寂寞。
3.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时,一要关注诗中的“情语”,据此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二要关注诗中的“景语”,意象和意境都染上了情感色彩;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特别需要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歌蕴含的核心内涵。此题理解“愁”的内容,要立足全词、知人论世来分析,结合词人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可知有破家亡国、身世飘零、孤独无助等情感。
4.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较多方面,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此处要求分析这首词“突出的艺术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可以抓住具体此句作较细分析。
二、课外诗词阅读
(一)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
1.D
2.B
3.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4.轻拢慢捻抹复挑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D项,“一喜一忧”错误,《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中作者虽然闻乐欣喜,但是只能欢心一刻,便又陷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忧”中了;《润州甘露寺弹筝》中作者听哀乐引哀情,两首诗均表达了苏轼的“忧”。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诗句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斜照江天一抹红”句意为: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唯见江心秋月白”句意为:只看见江水中心倒映着一轮白白的秋月。内容上,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众人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因而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优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曲有尽而韵无穷。手法上,两句都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江天一色的晚霞和江心中的秋月,渲染了宁静的氛围,以无声的环境展现听者情感的投入,传达当时诗人或落寞或凄寂的情绪。
3. 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即可。
(二)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
1.D
2.A
3.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 D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2.B.由上文诗句“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语境可得知,书写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写的是赤壁矶景色的壮丽,而不是人生短暂的感慨。 C.“望其早归”意,词中并没有体现,无中生有。D.“儿女泪,君休滴”意为“不要有太多小儿女的情怀,太多悲切”,而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没有太多凄苦情感。
3.这句评论是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比如上窦“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三)阅读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答案】
1.C
2.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通读诗歌,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主旨情感,再根据问题组织答案。C词中没有描述人物的服饰、容貌。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到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作综合分析。“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词人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写出的分离之悲更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