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交流会-品豪放与婉约》(一)
——同步测试
一、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峻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涛涛的江流。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也了解此“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相近。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之情。
8.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ɡuān) 寻常巷陌(mò) 休戚与共(qì)
B.早生华发(huá) 金戈铁马(ɡē) 乍暖还寒(zhà)
C.以酒酹地(lèi) 封狼居胥(xū) 雄姿英发(fā)
D.舞榭歌台(xiè) 佛狸祠下(fú) 樯橹灰飞(qiáng)
2.下列对词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B.在中国诗词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
C.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都体现出悲壮、豪放的风格。
D.李清照的词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形成“易安体”。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张浚北伐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北伐失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4.词中所用典故和它相对应的人物,匹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A.①刘裕 ②刘裕 ③诸葛亮 ④周瑜
B.①刘裕 ②刘义隆 ③周瑜 ④孙仲谋
C.①刘义隆 ②刘裕 ③周瑜 ④诸葛亮
D.①刘义隆 ②刘义隆 ③诸葛亮 ④霍去病
5.读以下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润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 对《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了十四字叠字,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晚年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最后“雁过也”三句,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这些景物让人更加难过。这里渲染了作者的悲苦心情。
D.全词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内心愁苦的心理。
7.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描绘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波涛汹涌的情状。寥寥13个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①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②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③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④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⑤作为女人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A.⑤②④①⑥③ B.⑤④⑥①②③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②③⑤④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
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5.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6.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7.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8.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要注意的字如:“尊”“酹”“兼”“觅”“戈”等。
二、诗歌基础检测
1.【答案】C
【解析】A项寻常巷陌的“陌”是第四声;B项早生华发的“华”是第一声;D项佛应读bì。C项全对。故选C。
2.【答案】 C
【解析】辛弃疾的词不是都体现出悲壮、豪放的风格。比如:《青玉案·元夕》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3.【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的能力。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D回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运用典故的用意和作用,作者用此典故不是为了批判古人,真正的用意在于讽谏现实,所以D项分析得最准确。故选D。
4.【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的能力。用典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①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刘裕。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③出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周瑜的穿着。“樯橹”指船,即赤壁大战时期的曹操水军。
④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孙仲谋。故选B。
5.【答案】 D
【解析】
本题题干中的诗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营造了一种破败荒芜的景象,借眼前平凡景物与昔日繁华景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慨叹历史变迁,追忆古人英雄业绩的感慨之情。D诗句营造了萧条荒败的意境,与例句相同,也是借眼前平凡景物与昔日繁华景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感慨历史变迁,追忆古人英雄业绩的情感。
A诗句以“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营造了一种荒凉空寂的意境,表现一种孤寂、落寞之情。
C.诗句以轻灵的笔触,写长安城内的寒食节,勾勒出一幅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风俗画,表现了作者怡然自适的愉悦之情地。
D.诗句以“寥落”“寂寞”“白头”等语营造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意境。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征手法。故D错误。ABC均正确。故选D。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故选D。
8.【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和排列句序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文段分析了李清照的两种社会角色:“作为女人”的她对应的是④的“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她对应的是①的“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由此可知⑤④、⑥①应分别连接。②③为排比句式,且②中包含主语,故此两句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②③。故选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