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31 15:2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嘉兴市余新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通过概括的方法,整体感知情节,体会插叙妙处。
2、运用品读的方法,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通过讨论的方式,探讨杨修死因,提升文化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焦文本,品味小说语言,展开文本对话,赏析人物形象。
难点:读议结合,探讨杨修死因,开展激烈辩论,提升文化修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构想:
首先,教学伊始,由学生直面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可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简单扫除文字障碍;随后,让学生将自己再读课文时发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预学本上,教师可查阅梳理分析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了解学情。
其次,抓住学生的疑问“杨修为何而死”,顺学而导,抓住归纳杨修死因的关键性句子:“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紧扣文本,让学生自由的提出疑问,先由“数犯”一词梳理故事情节,体会插叙妙处。由“恃才放旷”“曹操之忌”透过文章字句来探究杨修和曹操的表现,具体赏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最后,回读全文,运用补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交流讨论来评价杨修之死,形成认知冲突,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提出疑问:
1、看到“杨修之死”这个小说标题时,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可能会出现的疑问有:
  ①杨修为什么会死?②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③杨修是怎样死的?④杨修被谁杀死的?⑤杨修的死有怎样的意义?……)
2、同学们的确聪明,很会提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快速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自主预学的前提下,教师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学生学习古白话小说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教学的思路紧贴学生的思路。由小说标题切入教学,由学生的疑问驱动学生的学习,紧扣文本整体感知,梳理初读印象。)
二、主问导学,合作探究:
1、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小说的作者罗贯中用一句话做了很好的回答,这句话既讲到了杨修死因,也提到了杨修的为人以及杀死杨修的凶手,请问是哪一句?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这句话怎样理解?(杨修为人依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多次冒犯了曹操的忌讳。)看到这句话,你又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可能会出现的疑问有:①杨修是如何恃才放旷的?②杨修是具有怎样的才华?③杨修哪些行为或做了哪些事情冒犯了曹操的忌讳?④曹操的忌讳体现在那里?⑤曹操究竟忌讳杨修的什么呢?……)
师:对于大家疑问,我整合成三个有价值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们学习任务(屏显):
2、学生独立思考,圈点批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生发疑问。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疑问,教师则根据教学内容取舍梳理出主问题,通过三条主问题将学生的问题和课文的学习有机的联接起来,从而构建出“整体概括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语言”的有一定高度和梯度的教学问题序列,促使学生紧扣文本,逐渐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文本解读的大境界。)
三、展示点拨,激趣拓展
1、展示点拨:
学生分组展示,教师需要随机点拨指导的有:①概括事件的方法和小说插叙的妙处;②圈划批注的方法和品读语言的方法;③赏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话语方式、把握细节的微妙之处、填充文本的空白所藏等。
(设计说明:这是整个教学的重心和深度体现。。在展示或者对话时,教师可以采用点评、追问、点拨的方式,立足于语文学科本位(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语文,课堂彰显语文味),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内容,相机引导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行深度的文本解读。对于展示中学生答错的问题,教师不应以简单的方式下结论,而是通过“外推”促使学生看到错误的诱因,从而透视自己的认知过程,达到对知识的深刻领悟。此环节要求引导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而且能够抓住文本的所有方面对文章进行理解,并通过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形成充分的文本理解。对杨修和曹操形象的理解,要能够抓住文章表现人物的各个细节,并能将这些细节进行有机整合,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对人物做出全面的分析,归纳出整体的形象特点。)
2、激趣拓展:
师:关于杨修的死,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归罪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请选择幻灯片上其中一句话,说说理由。
资料补充:
师:三国人物英雄人物众多,而杨修只是其中之一。文学名著中《三国演义》中,写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死,譬如曹操之死、关羽之死、张飞之死等等。如果你想了解众多的三国英雄的死,请课后走进三国,一探究竟。
(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出课堂。为此,语文课堂要有一定的张力,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指向一篇文章或一种结论,要让学生在深度解读文本之后,能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要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相关的文本阅读上,让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① 杨修做了哪几件触犯曹操之忌的事情?请加以概括。
② 这些事件中,杨修的“恃才放旷”分别体现在哪里?请抓细节字句加以圈划批注。
③ 这些事件中,曹操又各有怎样的反应?请揣摩曹操当时的心理及性格特点。
杨修之死,死有余辜,该!
杨修之死,死得其所,值!
杨修之死,死不瞑目,冤!
杨修之死,死于非命,惨!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李贽点评《三国演义》
祢衡之死,是因为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是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
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略,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之。
——《三国志魏书》
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曲略》
魏晋三国时代是一个哲学的时代,是一个思考人的生死的根本问题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会莫名其妙的死去。但是,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潇洒的时代,你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包括生命,因为什么都由不得自己。 ——黄玉峰
魏晋风流人士,往往放旷无羁,不事权贵,常有率性之举,以成就潇洒的人生境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