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8下物理 7.3重力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8下物理 7.3重力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2-22 20: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重力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探究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重力概念,知道重力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重力,会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反馈和讲解理解重力,通过演示实验,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通过学生实验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成正比的关系,通过简单练习,掌握计算G=mg。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思考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会变成怎样的讨论,体验生活与重力的联系。
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和三要素 难点:重力的方向和计算
教师活动 (环节、措施、时间安排) 学生活动 (自主参与、合作研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节点思考
课堂导入(2 min)演播图片,让生观察图片内容有什么区别?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主题。课堂自学(5 min)让学生自学重力,谈一谈,自己学到的重力知识。课堂研习(25min) 环节1:重力概念方式: 演示小球下落实验,让学生分析小球下落的原因。环节2:重力的三要素之方向方式:演示各种悬挂角度时小球悬线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变化,让学生观察总结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环节3:重力三要素之作用点方式:找直尺的重心活动,然后,讲解物体的重心。 课堂导入(2 min)观察图片,图1地球上的杨利伟,图2,太空中的杨利伟,说一说图片中杨利伟的有什么不同?课堂自学(5 min)认真而积极的听取教师的安排,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本,最好是泛读式,不仅能展示学习到的知识,而且,最好能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课堂研习(25min) 环节1:重力的概念方式: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出小球受重力作用而使其下落,并能分析出施力物体是地球,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吸引力,引深到凡是地球上的物体都要受重力作用,最后,总结出重力的概念。环节2:重力的三要素之方向方式:由重力概念学习基础,知道重力和悬线的拉力在一条直线上,方向和拉力方向相反。因此,观察虽然不同角度悬挂,但是,悬线的方向总是与水平方向垂直,总结出重力方向:总竖直向下。环节3: 重力三要素之作用点方式:找直尺的重心活动,并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重心和找重心方法。环节4:用力的示意图表示重力 课堂导入(2min)课前:了解我国重大的科技进步事件,并导课。 课堂自学(5 min)课前:把简单的交给学生完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把教学目标转到学生学的目标上。课堂研习(25min) 课前:重难点的研习,体验探究的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学会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环节、措施、时间安排) 学生活动 (自主参与、合作研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节点思考
环节4:用力的示意图表示重力方式:让学生根据以上所学,尝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重力。环节5:重力三要素之大小方式:组织学生科学探究,并在练习环节第三题延伸g会随处在不同星体上而变化,质量越小的天体越小。拓展延伸(3min)方式: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没有了重力,我们生活会变成怎样。课堂检测或作业布置 (5min)方式:演播检测题,让学生抢答,最后,布置作业。 环节5:重力三要素之大小(1)猜想:重量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2)合作探究:4人为小组合作完成质量与重力成正比关系的探究实验,并且,小组展示,讲解随着质量的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m/kgG=F/N(F/m) (N/kg)(3)总结出计算式:把测得数据绘制成G-m图,并对照上述表格(F/m)的值,认可的确重量与质量成正比,而且,满足正比例函数关系:G=gm。(4)对照课本所给g值,体验实验与理论误差,并类比水密度的物理意义,请尝试说明g的物理意义。(4)练习使用G=mg计算下列问题:①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是多少?②重量为1N的物体,它的质量是多少?③地面上,杨利伟的重量是686N,试问,他在地球上的体重是多少kg,如果,他处于月球上,他的质量是多少?受到月球的重力又是多少?拓展延伸(3min)方式:说一说:如果没有了重力,我们生活会变成怎样。课堂检测或作业布置 (5min)检测题:1.重力大约等于600N的是( ).A.一只麻雀B.一只公鸡C.一只羊D.一头大黄牛2.如图是四位同学绘制的重力-质量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3.一杯水,宇航员将它带到月球.对水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位置改变了,质量与重力都要改变B.水状态改变了,质量与重力都要改变C.水位置改变了,质量不变但重力改变D.水状态改变了,质量改变重力不改变作业本:课后习题1、2、3;课后作业:练习册·重力 拓展延伸(3min)课前:从课本回到实际生活,体验重力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检测或作业布置 (5min)课前:评价和巩固和反馈。
课后反思:
A B C D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