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观察小肠结构,分析功能。
技能性目标: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性目标: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
教学重点: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新课引入】:人体的健康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系,回忆一下,你今天早饭都吃了些什么?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新课教授】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提出问题:⑴ 食物中营养物质是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被吸收?⑵ 消化道的哪些部位具有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什么?为什么?⑶ 各部分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⑷你认为这些营养物质进入什么地方?⑸你能够解释“吸收”的概念吗?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收功能如此强大 这和小肠的结构有关系。㈡活动探究: 出示问题:小肠环形皱襞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亲自实践后再来回答。 思考问题:变化前后单位长度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对于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启示?教师出示幻灯片:播放视频:观察猪的小肠思考问题:绒毛有什么作用?(图示绒毛在皱襞上的排布,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出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讲解: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叫做吸收。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利用呢? 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出示讨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 ㈢ 实际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问题:1、肠炎病人为什么消瘦?2、解释分析便秘的原因。3、喝酒为什么伤胃? 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回答:蛋白质、糖类、维生素、脂肪、无机盐、水。认真阅读图表: 分析、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⑴ 肉眼观察: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课本提示,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亲自做:学生依照课本的提示制作小肠环形皱襞模型。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讨论、交流。回答: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仔细胞内分解而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利用,多余部分,储存备用。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甘油、脂肪酸吸收后又合成脂肪。讨论回答:1.炎病人小肠运动过强,导致吃进的食物不能彻底消化就被排除体外,既是消化了的营养物质也不能全部吸收,所以,吃的再多也不易胖起来。2.在大肠内存留时间过长就变的干硬,不易排出。3.酒精主要在胃内被吸收。 对于积极动手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使学生树立生物学功能与结构的统一性观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随堂练习
作业:同步相关章节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一、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增大吸收面积
二、吸收的概念:
三、营养物质的利用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一个生物学观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同时,与第一节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理解“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不足的地方在于,由于市场上售卖的小肠都经过了处理,无法看到小肠绒毛等结构,只能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来增强学生对小肠绒毛和环形皱襞的感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