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C 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二段“‘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从属”关系也并不等同于先后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只有……才能……”说法绝对。由原文最后一段“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可知,“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与“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尚待研究,并无定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法’更有优越性”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可见,‘法’与‘礼’谁更优越不能一概而论。
C.“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可知,儿子辱骂父亲这一例子是为了阐明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
D.“‘礼’‘法’功能制度相同”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可知,“礼”“法”是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 故选B。
4、A 5.C
6.①相同点:都具有阳刚之美;都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②不同点:在审美心理上,崇高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慢慢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而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5.①诗歌既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慨叹(或“又表达了对战争未息、民不聊生的家国的担忧”),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感情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了,体现了“风骨”的其中一个条件“述情必显”。②以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为例,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文辞简洁,整首诗读来抑扬顿挫,体现了“风骨”的另一个条件“析辞必精”。③材料三又指出“风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而杜甫的《登岳阳楼》,颔联写景十分壮阔。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增添了这首诗的风骨内涵。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错误,将“风骨”连用来品评人物画的是顾恺之,原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且“‘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顾恺之也未必是最早使用的人。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说法绝对,原文是“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可见作家的强烈情感若不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作品未必有“风骨”。
B.“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错误,文辞的繁简、质艳会影响作品的“风骨”,但不意味着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且文章是说“由于作品辞藻,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说的是“过于繁艳”。
D.“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风骨’和‘崇高’虽然都强调情感,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的”、在审美心理上的感受不同,并未比较优劣。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相同点:
依据“但二者都是针对浮夸、淫靡、没有生命力的文风,在西方和中国分别提出了“崇高”和“风骨”这两个具有阳刚之美的思想”可概括为:都具有阳刚之美;
依据“‘风骨’和‘崇高’在美感上都可以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可概括为:都能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②不同点:
依据“在审美心理上,‘崇高’可以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就会慢慢地转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可概括为:在审美心理上,崇高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慢慢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而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7.答案:C
解析:C项,“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错误。根据原文第10段“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可知,“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是作者对岁月逝去,父亲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老的感叹。选项分析鉴赏不正确。A、B、D项分析鉴赏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8.答案:“丰满凝重”是作者对农谚的感受,也是对与农谚相关的父亲形象的感受。第一层含义:是指农谚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及时种麦的时令特点,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实践中智慧的体现,作者印象与体会深刻,记到了现在;第二层含义:这条农谚是父亲告诉作者的,凝注了父亲的劳动智慧,浓缩了父亲一生劳作的身影:种麦时节父亲“起埂、条垄、耧种”;“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丰满而凝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原文第4段“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可知,该句将农谚比作诗,认为它丰满而凝重,展现出作者对这句农谚的感受。根据原文第段“但我记到了现在”可知,这句农谚令“我”印象深刻,“我”记了很久,它点明了种麦的最佳季节,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根据原文第4段“是父亲告诉我的”“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可知,这句农谚是父亲告诉“我”的,这句农谚让“我”想起了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根据原文第段“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可知,一年四季父亲都在辛勤劳作,“丰满而凝重”实际上说明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奉献于农耕事业,辛苦劳作的状态。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9.答案:①辛勤劳苦的父亲形象。父亲挥洒汗水把盐碱地、荒草滩耕耘成了肥沃麦田,父亲在这块麦田一年两作,昼夜不息,早出晚归,忙不得闲。②眷恋土地的父亲形象。在麦田劳作一生,麦田是父亲的追求与希望;父亲死后没有埋进祖坟,而是选择埋在麦田边,麦田是父亲的归宿。父亲,是生死不离、深爱脚下这片麦田的父亲。③智慧淳朴的父亲形象。父亲耕种麦田,深谙农事节气,依令而作;父亲用自己在麦田的劳动无声教导孩子:生命就如麦田,用心耕耘才有希望,才有收获。④作者借麦田塑造父亲形象,麦田是父亲的象征,父亲是几千年来,一代代在“麦田”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的缩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在文中找到描写“麦田”的内容,再从中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分析父亲的形象。
根据原文第5段“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和第6段“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可知,父亲一年四季在麦田上辛勤劳作,悉心照顾麦苗的成长,体现出他辛勤劳苦、努力耕作的形象。根据原文第12段“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可知,父亲去世后埋在了麦田旁边,父亲的一生都奉献于麦田的农耕事业,他十分热爱、眷恋这片土地。根据原文第4段“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可知,父亲教给“我”农谚,这句农谚点明了种麦的最佳时节,体现出父亲的智慧。父亲认真、悉心照顾麦田上的麦苗,每日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体现出他淳朴的性格特点。全文主要讲述父亲在麦田的劳作,体现父亲对麦田的热爱,父亲与麦田的故事实际上是千千万万农民与农耕事业的故事的缩影。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文言文
C 11. B 12.D
13.(1)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2)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家:家族,指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其家族。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焉”,副词,应解释为“方能”“才能”;第二个“焉”,疑问副词,可译为“哪里”“怎么”.句意:才能进行治理/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B.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人有这四种发端。
C.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以便”;第二个“以”,介词,可译为“把”。句意: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一切都把修身作为根本。
D.第一个“若”,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第二个“若”,代词“你”。句意: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例证法”属于无中生有,全文并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从原文“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可看出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而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等语句可看出,文章也运用了比喻论证。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贼”,古今异义词,译为“强盗”;第二个“贼”,伤害;“利”,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获利”。
(2)“视……若”,译为“把……看作一样”;“身”,自己;“恶”,哪里,怎么;“亡”通“无”,没有。
诗歌
14.答案:C
解析:“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错,是南唐金陵的“王气”黯然而收。
15.答案:①金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赵匡胤仍能在群雄争霸中攻下金陵,表达了对宋太祖夺取金陵的功勋的赞美之情;②对南唐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仍被灭国的惋惜之情,并以此来告诫统治者要积极作为;③借对自然风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颔联“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天阙山的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周胤。颈联“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只剩下萧讽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尾联“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醇一缸“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人们有时还可以从那些小朝廷君王的陵墓里找到一些随葬的冠剑,但没有人会为他们泪沾冠缨,以酒祭奠了。
16、(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17.D
18.①因为白色不吸热 ②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 ③更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关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能力。
A.“我们”修饰“学校”,指向对象具体明确,
B.“我们”修饰“小区”,指向对象具体明确,
C.“我们”指在在峡谷中抬头仰望的人,指向对象具体明确,
D.文段中的“我们”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和后句“黑色吸热”等信息,可知此处是从是否吸热的角度解释穿白衣服比穿黑衣服凉快的原因,故补写内容为“因为白色不吸热”。
第二空,根据后句“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之前的分号,可知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再根据“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可知此处是说人处于室内不运动时,人体热量散失主要靠辐射,所以补写内容是“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
第三空,由前句中“不仅 ”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句也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前句“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可知此处是说夏天怎样才能更凉爽,不仅和所穿衣服的颜色有关,更和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有关,故补写内容应是“更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关”。
饮食文化 春意盎然 打破常规
D 解析:D项与题目均为强调 A项是特定称谓 B引用特殊事件 C 否定 讽刺
21: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沉甸甸的麦穗赋予人的害羞的情态,生动形象; 叠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麦穗枫叶等代表秋天的丰富色彩,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富有韵律感,流露出作者对秋天丰富色彩的赞美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根据材料中“一叶落”“月晕”“础润”这些细微的“征兆”和“岁之将暮”“风”“雨”这些将会发生的“大事情”的关系来看,文题意在引导考生知悉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
比如,从“一叶”与“秋”的相对特性来看:一片落叶,相对于秋而言,她微小、普通,是秋这个季节的整个天地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点,但她又是秋必不可缺的一份子。据此我们看到:“一叶”渺小,“秋”阔大;“一叶”简朴,“秋”丰富,“一叶”是小局部,“秋”是大局势,“一叶”是苗头,“秋”是发展大趋势;“一叶”是表征,“秋”是实质。
关于“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由现代的知识可以了解,月晕是因为高空有卷云或卷层云的冰晶,因光线折射作用所造成。当月晕出现时,表示天空出现卷云或卷层云,常为低气压来临的前兆,所以会起风。柱下石础潮湿时,表示空气湿度大,空气中水气含量接近饱和,气温稍一偏低,就会有水珠凝结在木柱下的础石上。其实现代建筑磁砖、大理石地面也会出现潮湿现象,所以说“础润而雨”。由此可知,如果我们由此及彼,由这一个推及这一类,由具象至抽象,从微小的苗头预知复杂的大局势,从普通表征预知事态实质。
写作时,首先应当根据题中的这两句名言与成语“一叶知秋”,引出见微知著的写作主题。当然,对于见微是否能知著的主题观点,写作时可以赞同,可以反对,甚至还可以有别解。写作时若选择写一叶可知秋,则应注意不管是由一叶而知(岁暮)秋的来临,或由“月晕出现”“础石湿润”推知、观测到“刮风”“下雨”,“知”都是维系二者关系的纽带。由此,话题可以引入对于注重细节、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重要性上来。也可以写凭一叶而不能知秋,说明这样做只是对事物的片面认知,未必理性、客观。当然,写作重心还可以无意于知或不知的判断,而致力于挖掘知或不知背后的奥秘。
立意:
1.尝脔知鼎,见微知著。 2.“一枝红杏”推知“满园春色”。
3.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4.一叶落未必能知秋,看待事物要全面。
例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事万物莫不是由细微之处累积而成。所谓“见微知著”,便是独具慧心的人能够于细微之处见大局面。
晋时名士选择女婿,不必细细访求他人平日里的性气行止,只从东床坦腹一举便可看出那人放任洒脱之性,正与己道相合。人的修养心性如何,自能从举手投足中体现。了解一个人虽难,在细节处冷眼瞧去,却能多少了然于心。俗话云“在家看抹布,出门看鞋跟”,只消看抹布是否能够清洗干净,鞋跟是否不染泥沙,就能看出女主人持家如何。所以,“见微知著”一言,无论古今,都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验之谈,在人事中莫不通用。
“见微知著”之谈不止用于体察人事,更可用以检测国力。雪糕不可谓不小,其销售情况却能见出一地乃至一国的发展状况。看一个地区是否有较高的幸福指数,不仅要看报表上“衣冠楚楚”,光鲜亮丽的数字,更要看街道角落的摊贩是否能因合理的规划而不再惶惶于城管,看檐角垂着常青藤的院门无人时敢不敢敞开,看超市里的婴儿用品是否只有进口的才会一售而空。有着深入底层,伸入细微处的敏锐触角,我们才能更为全面地认识一地乃至一国。
“见微知著”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当全局者如云山雾罩,难以看清或被故意修饰所蒙蔽时,从细节入手,更能剥去文饰,直抵本质和真相。“见微知著”是一种巧妙的捷径:它巧妙地避开了纵览全局的困难,使我们能以独特的方式抓住核心。
但是,“见微知著”也不能作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段,因为这会引起我们因片面印象而造成的误解。“见微知著”更不能作为我们逃避努力去通透了解全盘局势的借口。它需要与纵览全局的视野相结合,作为辅助使得我们的印象更立体更全面。它需要细腻的心思和敏锐捕捉的目光,将零碎的条件串成总的领悟的珠串,编成攀上更高一层理解之峰的软梯,从而帮我们叩响新殿堂的大门。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种于细微见大精神的处世方式又岂止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它更像是一种珍视细节的美学,让我们于万千春色中,瞧见那溪头星星点点的荠菜花,让我们于万千纷扰中独饮属于自己的一瓢,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刻独到的体悟!
参考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末大联考
第Ⅰ卷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带有强制性的,是惩恶于已然。
C.“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D.“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的,二者都带有制度性。
B.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C.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D.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
B.“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
C.儿子辱骂父亲这一例子阐明了“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圣人制“五礼”“五刑”就这点看,“礼”“法”功能制度相同,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何谓“风骨”?它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风”与“骨”二字最初本是分开使用的,“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含有教化教育之义;“骨”则来源于王充的《论衡·骨相篇》,“骨”乃就一个人的形貌而言。“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风骨”在此话语体系中主要指道德修养中所透露出的气质。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风骨”纳入文学批评范畴,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
怎样才能使作品有“风骨”呢?刘勰指出:“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述情必显”即“意气骏爽”,也就是《明诗篇》论建安文学的“磊落以使才”“唯取昭晰之能”。“析辞必精”也就是要求作品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在这两方面的要求中,“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而“析辞必精”则是作品有“风骨”的必备条件,因为在作品思想情感对辞采形式起着统摄、聚合作用的同时,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积极的表达作用,又对情思所具的感染力和聚合力有能动的消长作用,即文辞的繁简、质艳也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由于缺乏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致使作品缺乏“风骨”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作品辞藻过于繁艳,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
(摘编自孙敏强《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论“风骨”说的美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材料三:
西方的“崇高”与中国“风骨”有相似之处,崇高与风骨产生地不同,受到的历史影响不同,但二者都是针对浮夸、淫靡、没有生命力的文风,在西方和中国分别提出了“崇高”和“风骨”这两个具有阳刚之美的思想。“崇高”这一美学术语也是在“西学东渐”时传入中国的,在我国的美学著作中,崇高还被称为“刚性美”或者是“刚美”。
风骨与崇高都是美学的范畴,风骨与崇高诞生的历史背景相似,崇高是在古罗马帝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罗马走向衰落的时期诞生的。针对古罗马的创作文风,朗吉努斯才写了《论崇高》。刘勰所处的时代也是社会动荡不安,文风浮夸,这些使他强调作品的风骨。“风骨”与“崇高”不仅是作家们的文章风格,还是审美的范畴,二者都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如自然界中的景物,只从物的角度看,它们没有思想和情感,也就无所谓风骨与崇高了。自从有了审美实践活动,山河就由自然景物的存在物变成了审美的存在,也就是自然性与人性在人生实践活动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紧密的关系。
“风骨”和“崇高”在美感上都可以唤起人们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像是人读到一篇好的文章,就会从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欣赏和佩服。竹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是高雅、君子的代名词,欣赏郑板桥画的竹子,给人们产生的审美感受是愉悦的。崇高与风骨都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就像是高山、大海给人崇高的感觉,冬天里绽放的梅花,笔直翠绿的竹子等体现了风骨。
“风骨”和“崇高”虽然都强调情感,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的,崇高主要是从人的主观方面来解释的,例如朗吉努斯认为,“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而风骨主要是从文章或是作品的客观方面来看的,文章的风格和骨气都是作者后天培养和发展的,来自现实生活之感发。在审美心理上,“崇高”可以让人产生痛感、恐惧、压抑、紧张感,在后面就会慢慢地转变成一种敬佩感和愉悦感。“风骨”给人刚强、舒爽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摘编自刘红《论风骨与崇高》)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
B.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成为文学批评范畴的一种审美标准,可从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两方面体现出来。
C.刘勰认为,文辞端庄正直,那么文骨就形成了;文章表现出作者高昂爽朗的意志和气概,那么文风就会清新明显。
D.西方的“崇高”和中国的“风骨”都诞生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此作家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有“风骨”的文学作品。
B.文辞的繁简、质艳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所以,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
C.新时代诗歌要想重建“风骨”,既需提升作者的道德修养、人格气质,也需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文辞音韵等方面下功夫。
D.“风骨”在审美心理上给人刚强、舒爽之感,而“崇高”则会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紧张感,所以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
6.西方“崇高”理论和中国“风骨”理论都属于人们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请简要概括两者在审美上的异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模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只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中“睡”内涵丰富,指父亲在麦田里昼夜劳作,对这片土地眷恋深沉,也指父亲最后埋葬在这块土地里。
B.“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枝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这句对柳树的描写,既是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也是为引出下文关于麦田由来的交代。
契合父亲在烈日下盐碱地上劳作的景象。
C.“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锈”“月”二字,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
D.文章语言如画,画中有诗,娓娓道来,清新而不失典雅,朴质而饱含情愫;鲜活生动地勾勒出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父亲的形象。
8.“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请结合文章,分析“丰满凝重”的具体含义。
9.作者缅怀已逝去的父亲,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麦田”,作者借“麦田”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兼爱
《墨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0.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治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
B.臣子之不孝君父 人之有是四端也
C.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属皆且所虏
1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
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造成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的现实。
C.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和例证法,由浅入深地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其三)
王安石
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①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 ”
(3)《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① ,黑色吸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 ② ,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怎样才能更凉爽,不仅和所穿衣服的颜色有关, ③ 。
17、.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B.我们的小区,是安定祥和的大家庭。
C.我们在峡谷中抬头仰望,天空似乎一条蓝色的飘带。
D.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2分,共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话皆是对节气 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 ,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力求以轻松自然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用色彩的丰富变化突出各个节气的特色,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 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金灿灿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的麦穗、红彤彤的绚烂的枫叶等都可以成为凸显节气色彩特征的重要元素。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 ,注重情绪的表达。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20.下列选项中,双引号与文中“吃什么”的用法一致的是( )
A.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B.“南京大屠杀”事件对我们中国人的心灵造成了永不可磨灭的伤害。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
21、请赏析划线句的表达特点并分析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22、《淮南子·说山训》一文,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句子;苏洵《辨奸论》则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句子,意为:月晕出现,预示将要刮风;础石湿润,意味着将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以上材料对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和思辨色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