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学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短文两篇之《爱莲说》-教学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08: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17课 爱莲说
周敦颐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CONTRACTED WIND POWERPOINT TEMPLATE DESIGNS
THE HEADLINE
新课导入
THE HEADLINE
新课导入
THE HEADLINE
新课导入
荷花、水芙蓉、芙蕖、莲花、碗莲、缸莲、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
THE HEADLINE
新课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历来是诗人画家笔下的常见题材。
汉乐府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王昌龄写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白居易写到“冷碧新秋水,残荷半破莲。”
杨万里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更是写下了传世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
THE HEADLINE
01 链接作者
PART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北宋五子之一。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在亲友资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THE HEADLINE
01 链接作者
PART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谥号“元公”,著《周敦颐集》《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THE HEADLINE
02 文章写作背景
PART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THE HEADLINE
03 文体知识
PART
"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爱莲的原因,说说喜爱莲的道理。
THE HEADLINE
04 读准生字词
PART
màn


fán
淤泥


zhuó
清涟
lián
不蔓不枝
màn
亵玩
xiè
隐逸

鲜有闻
xiǎn


THE HEADLINE
05 准确理解词义
PART
(一)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宜乎众矣
THE HEADLINE
05 准确理解词义
PART
(二)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宾语前置的标志。
虚词“之”的用法
①代词
②结构助词“的”
③标明前置宾语
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助词,无义
THE HEADLINE
05 准确理解词义
PART
(二)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的东西。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的标志。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人。
THE HEADLINE
05 准确理解词义
PART
(三)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THE HEADLINE
05 准确理解词义
PART
(四)文言句式
3.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菊之爱 宾语前置,译为“对于菊花的喜爱”。
特殊句式:文言句中句尾有“者也”“者”“也”“……者,……也”,
为判断句的标志,翻译为“……是……”。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
可补充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THE HEADLINE
06 感知全文,朗读通译
PART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朗读课文,点我
爱莲说
周敦(dūn)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yú)/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THE HEADLINE
06 感知全文,朗读通译
PART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助词,的

唯独

THE HEADLINE
06 感知全文,朗读通译
PART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认为
品德高尚的人
常用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 “吾” “孤” “余”等。
第二人称:“卿” “尔” “汝”(“女”)、“乃”、“若”等。
THE HEADLINE
06 感知全文,朗读通译
PART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感叹词

应当
THE HEADLINE
06 感知全文,朗读通译
PART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描写莲花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部分(2):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THE HEADLINE
07 主旨探究
PART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THE HEADLINE
07 主旨探究
PART
看出:
读出:
悟出:
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
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
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2.从这句话中你能够看出、读出或者悟出多少个美来?
THE HEADLINE
07 主旨探究
PART
3. 找出描写莲的语句,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体态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风度
THE HEADLINE
07 主旨探究
PART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最能概括莲的形象的句子是哪句(原文)
THE HEADLINE
07 主旨探究
PART
5.从作者的描写中,莲和君子有什么共性的地方?
莲 莲的特点 君子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 洁净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洁净、不孤高自许,
不向达官贵人献媚
中通外直 正直 正直不苟,特立独行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芳香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雅致 端庄 独立高洁、庄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畏
THE HEADLINE
07 主旨探究
PART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
托物言志

君子
爱莲
要做一个君子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是什么?
水陆草木之花

牡丹
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爱菊
爱牡丹
爱莲
(鲜)
(众)
(独)
隐逸者
离世隐居
富贵者
追名逐利
君子
身居浊世
洁身自好
惋惜,不赞成
厌恶
鄙弃

赞美
2.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作者对它们分别是什么态度?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正衬
反衬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反问。表面上感叹爱莲者少,实际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者太少了。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宜乎众矣
厌弃的态度
4.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什么态度?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5.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
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
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6.纵观全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7.本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THE HEADLINE
08 品味语言
PART
1. 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
①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②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
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THE HEADLINE
08 品味语言
PART
2.理解莲“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体现的是一种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境界,莲在污泥中生长,却不被污泥沾染,如同君子被浑浊的世俗中不被污染的高尚品质。
THE HEADLINE
08 品味语言
PART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骈句
铺陈排比
散句
骈散结合
朗读指导:
骈句:读出节奏声韵之美,重读“染”、“妖”。
铺排句:读出语势和情感的逐层推进,前三句语速稍快,最后一句重读缓读。
散句:语速放缓,重读强调“亵玩”
句式之美
THE HEADLINE
08 写法探究
PART
liyongqiang
语气之美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语气
陈述语气,惋惜之情
疑问语气,概叹之意
感叹语气,鄙视厌弃
朗读指导:读出不同语气,重读缓读标红色字
THE HEADLINE
09 写作特色
PART
1.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
2.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如文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结尾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
THE HEADLINE
09 写作特色
PART
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 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相同点:
1.思想内容:两文都借具体的“物”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趣。
2.艺术手法: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语言风格:两文的语言都骈散结合。
THE HEADLINE
09 写作特色
PART
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 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不同点:这两篇短文所言志向不同,所托之物不同,语言风格侧重不同。
①《陋室铭》借“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而《爱莲说》借“莲”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②《陋室铭》还使用了类比的手法和比喻、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而《爱莲说》着重运用衬托和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③《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THE HEADLINE
09 写作特色
PART
三种手法(托物言志、象征、衬托)
三种类型(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两个陪衬(菊,牡丹)
一种志趣(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THE HEADLINE
10 课文主旨
PART
《爱莲说》描写莲花的可爱,意在借花喻人,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THE HEADLINE
11 板书设计
PART
生长环境:洁身自好
体态香气:正直高尚
气质风度:清高庄重
爱 莲 说
菊花(正衬):隐逸者

牡丹(反衬):富贵者




THE HEADLINE
12 拓展延伸
PART
荷花、水芙蓉、芙蕖、莲花、碗莲、缸莲、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芬陀利花、花苞、六月春、中国莲、藕花、灵草、玉芝,天仙花、红蕖、碧环鞭蓉、鞭蕖。
一、以其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为“水”字起头。
二、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
三、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四、为了表达对荷花高洁形态的赞赏,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难得。
五、溪客、静客都是强调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安静娴雅的状态。而翠钱则是新荷的雅称,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荷花别名
THE HEADLINE
13 课后习题
PART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lòu) 噫(yī) 苔痕(tāi)B.鸿儒(hóng) 濯(zhuó) 鲜有闻(xiān)C.蕃(fān) 清涟(lián) 亵玩(xiè)D.案牍(dú) 淤泥(yū) 德馨(xīn)
【答案】D【详解】A. 苔tāi——tái;B. 鲜xiān——xiǎn;C. 蕃fān——fán;故选D。
THE HEADLINE
13 课后习题
PART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xiǎn) 惟吾德馨(xīn) 溯流逆上矣(sù)B.愿为市鞍马(wèi) 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爱者甚蕃(fān)C.可汗大点兵(hán) 啮沙为坎穴(niè) 僧募金重修(mù)D.湮于沙上(yān) 康肃忿然曰(fèn)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答案】B【详解】B. 愿为市鞍马(wéi)、可爱者甚蕃(fán)。故选B。
THE HEADLINE
13 课后习题
PART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答案】A【详解】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手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
THE HEADLINE
13 课后习题
PART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B.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C.本文以“牡丹之爱”和“菊之爱”作衬托,表明作者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D.本文托物言志,借莲花抒发感想,行文自然活泼,语言精练,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答案】A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意思是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以此来象征君子的正直不阿。表现“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应是“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故选A。
THE HEADLINE
13 课后习题
PART
5.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①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②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③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④香远益清________⑤亭亭净植________⑥宜乎众矣________
【答案】①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洁净地挺立,(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玩弄。
【答案】仅,只; 沾染; 洗涤;
更(更加); 竖立;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