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简约课堂
新课导入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以今宁夏为中心建立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夏国。史称西夏。经190年而被蒙古所灭。党项族还属于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契丹
党项
达斡尔族;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蒙古族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历史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
新课导入
契丹族建立辽国,党项族,建立西夏王国。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板书课题
2022年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1.了解辽和西夏兴起的相关史实,了解北宋与辽、西夏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相关文字材料和图片,初步学会辩证地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发展,知道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是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家国情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城池。
1.契丹族的兴起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契丹族由游牧和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苏颂
学习目标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新知讲解
生活在西北地区,原属于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几度险些被吐蕃与回鹘所灭 一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直到隋唐时内附中原称臣才定居下来,首领拓跋赤辞受唐王朝赐李姓。
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而拓跋最为强族……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
——《旧唐书》
2.党项族的兴起
政权名称 辽 北宋 西夏
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
元昊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汉族
赵匡胤
960年
东京
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右侧表格。
北宋
辽
西夏
政权并立
3.契丹族、党项族建立政权
1.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2.唐朝末年,北方汉人为避乱出长城,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3.9世纪后期,有了农耕、纺织、冶炼,房屋、城邑。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法律,创制西夏文字……
共同原因:契丹、党项与汉族毗邻而居,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紧密,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推动本民族壮大。
政权建立前
政权建立后
契丹族
党项族
4.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
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契丹(辽)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北
宋
西
夏
都城:兴庆
建立者:元昊
建立时间:1038年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学习目标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1.背景
时期 关系:
辽太宗时期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从进攻到防御
辽军攻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有战,有和。
2.宋辽的和战
契 丹 的 兴 起
幽州
云州
上京
黄龙府
农安
临潢府
女
真
韦
室
鞨
水
黑
靺
巴林左旗南
黄
河
河
辽
河
土
河
潢
江
龙
黑
海
渤
海
本
日
契
丹
(辽)
后
晋
海
东
高
丽
943年契丹(辽)疆域
幽云十六州地区
阴
山
木叶山
东京
开封
北
辽
云州
武州
新州
朔州
寰州
应州
蔚州
涿州
幽州
顺州
蓟州
檀州
儒州
妫州
莫州
濮阳
澶州
北京
大同
蓟县
高粱河
陈家谷
幽云十六州
宋辽主要交战
地点
岐沟关
瓦桥关
瀛州
河间
宋
渤
海
河
黄
水
干
桑
宋辽交战形势
(1)起因:澶州之战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3.澶渊之盟
(2)内容:
①辽军撤回,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②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互不侵犯;
想一想,为什么北宋打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③在北宋和辽的边境开“榷场”,进行贸易。
3.澶渊之盟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材料:
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不过,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却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因而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张秀平《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
(3)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社会经济发展。
3.澶渊之盟
960
1125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金灭辽
1004
北宋与辽并存
165年
和平交往
121年
主流
化干戈为玉帛是民族交往的智慧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4)评价: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宋辽澶渊之盟签约后,
宋方立“契丹出境碑”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1.对北宋政府而言:
2.对社会经济而言:
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澶渊之盟
(4)评价:
辽
北宋
西夏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
学习目标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想一想:西夏屡次攻宋获胜,为何愿意对宋称臣,与宋订立和约?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
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内 容
影 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1044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表面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宋则每年要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西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2.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辩一辩:宋夏议和,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
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辽(契丹)
西夏
北宋
辽
契丹
916
上京
阿保机
汉族
960
东京
赵匡胤
西夏
党项
1038
元昊
元昊出兵
战
澶渊之盟
澶渊之战
战
和
兴庆
北宋
和
共同开发北方地区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那么,以你的判断该电视剧是以下列哪一形势作为历史背景的
A.辽、北宋、西夏 B.辽、南宋、西夏 C.金、北宋、西夏 D.金、南宋、西夏
2.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归纳比较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其共同点是
①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②辽、西夏都与大宋约为兄弟之国
③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④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A
B
课堂检测
3.(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国出土的一些皇室和贵族的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这些反映了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度的沿革
4.(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大宋通过“澶渊之盟”向大辽购买了和平,相当于帝国对外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为此,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未曾发生战争。据材料可知,“澶渊之盟”后
A.辽国无力进犯北宋 B.宋辽之间进行互市
C.北宋向辽屈膝称臣 D.宋辽维持相对和平
B
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背记与检测
一、2022版课标要求: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思维导学:
三、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
背景: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③宋太宗数次向辽发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④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结局: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44宋夏庆历和议)
①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失亦很大。
②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结果: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榷场;北方和中原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客观需要推动经济交流)。
【历史解释】关于宋与辽、西夏关系的认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辽宋、夏宋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时空观念】
四、课堂检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某班同学为研究“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找到以下绘画作品,其中与课题探究关系最密切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中那个契丹人的衣着和汉人相同,可见当时契丹与汉族开始融合。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故C正确;A项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故排除A项;B西乡反映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事件,故排除B项;D项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城市风貌,故排除D项。故选C。
2.(2022·福建·龙岩初级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A.宋向辽、夏称臣 B.北朱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与辽和西夏议和后,宋都给予他们岁币,C项正确;议和后西夏向宋称臣,排除A项;北宋并没有割地,排除B项;他们之间存在榷场贸易,并不是禁止边疆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山东·滕州市龙泉街道滕东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辽宋夏金时期,辽在北方,西夏在西北方,北宋在南方,B项正确;西夏在西北方,排除AC两项;辽在北方,北宋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国出土的一些皇室和贵族的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这些反映了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度的沿革
【答案】B
【解析】辽朝是由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由材料“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随葬品充满 了中原气质”反映了农牧文化的交融,故C项符合题意;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确立于西周,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中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沿革,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1·山西·中考真题)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最能证明宋辽时期民族间文化的交融,未涉及农业生产、海外贸易和民族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因此,ABC项与材料题干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材料题
6.(2021·全国七年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辽宋之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2)材料一中的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辽宋之间的协定”的评价。
【答案】(1)宋真宗 辽
(2)澶渊之盟。
(3)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辽宋之间保持着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4)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可知,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内容。“大宋皇帝”是指宋真宗,“北朝”是指辽。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岁币,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澶渊之盟的约定。
(3)依据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材料二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4)依据材料三“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可知,黄仁宇先生认为一方面澶渊之盟使北宋与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这种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西夏建立
宋夏和议
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
契丹建立政权
1038年
(11世纪前期)
1044年
1005年
960年
916年
(10世纪前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背记与检测
一、2022版课标要求: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思维导学:
三、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唐末汉人避战乱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①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
背景:
①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宋辽保持友好关系;
③宋太宗数次向辽发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④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
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结局: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044宋夏庆历和议)
①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失亦很大。
②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结果: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榷场;北方和中原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客观需要推动经济交流)。
【历史解释】关于宋与辽、西夏关系的认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辽宋、夏宋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时空观念】
四、课堂检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某班同学为研究“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找到以下绘画作品,其中与课题探究关系最密切的是
A. B.
C. D.
2.(2022·福建·龙岩初级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A.宋向辽、夏称臣 B.北朱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3.(2022·山东·滕州市龙泉街道滕东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4.(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国出土的一些皇室和贵族的随葬品充满了中原气质。这些反映了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农牧文化的交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科举制度的沿革
5.(2021·山西·中考真题)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材料题
6.(2021·全国七年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辽宋之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2)材料一中的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辽宋之间的协定”的评价。
西夏建立
宋夏和议
澶渊之盟
北宋建立
契丹建立政权
1038年
(11世纪前期)
1044年
1005年
960年
916年
(10世纪前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