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3 14: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中古时期的亚洲
必修下
中外历史纲要
第4课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本单元时间轴
课堂导入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阿拉伯帝国
1
阿拉伯数字
一千零一夜
伊斯兰教
伊斯兰建筑
怛罗斯之战
穆罕默德
耶路撒冷
我们所认识的阿拉伯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政教合一
一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
根据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兴起和建立的有利条件
①政治基础:7世纪,默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②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
③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④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⑤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持
⑥外部形势: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
一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632
661
1258
750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二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政治
(1)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2)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3)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首都巴格达,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央,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码头经常停泊数百艘来自全国各地和各国的船只,其中也有中国商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和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二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2.经济
(1)成就: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2)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表现 继承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
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原因 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拥有开放宽容的态度
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影响 ①保存并传播了古代西方文化;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③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
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二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3.文化
◎拉齐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二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3.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2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 -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帝国兴起
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继续发展
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帝国极盛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扩张,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其首领自称“苏丹”,建立国家机构和常备军。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混战中被杀,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的激战后失陷,标志着延续1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彻底灭亡。
一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阿拉伯政治体制的继承者
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奥斯曼帝国采用君主政体,苏丹的权位遵循奥斯曼家族世袭的继承原则。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凌驾于臣民之上,俨然是臣民的主宰者和保护者,是臣民忠诚的对象。苏丹被视作牧人,称作拉伊亚的臣民则是顺从苏丹的羊群。
——哈全安《土耳其史》
全国土地和牧场的最高支配权属于苏丹。苏丹除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直辖领地外,其余大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各级官员和战士。领有采邑的封建主必须提供相应的军役。……封建主的土地主要由依附土地上的农民耕种,缴纳实物地主和各种捐税。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根据材料,分析奥斯曼帝国有哪些政治特征。
二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
(1)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大哥,让过不?
你猜!
欧洲商人被迫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结构示意图
二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2.经济
(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汉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
(3)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
(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 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3
◎笈多王朝形势图
4世纪中叶笈多王朝在北印崛起,319年在旃陀罗笈多的统治下,笈多王朝致力于在行中游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不少地方,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也可以说是中世纪印度文明的全盛期。
一 南亚——笈多王朝
1.兴起
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统治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一 南亚——笈多王朝
3.宗教
◎得里苏丹国疆域示意图
雅利安人
波斯人
亚历山大
孔雀帝国
贵霜帝国
笈多王朝
德里苏丹国
莫卧儿帝国
殖民时期
二 南亚——德里苏丹国
1.兴起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统治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古时期的日本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日本疆域简图
646年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
(2)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3)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孝德天皇
三 东亚——日本
1.大化改新
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
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三 东亚——日本
(1)背景:
①庄园经济形成: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在律令制国家,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仍然是沉重的。口分田一般只能勉强维持一家的口粮,而租庸调就占去口分田的1/5,此外还有杂徭和兵役负担。杂徭是地方政府征用的劳役,壮年男子服役60天。农民缴纳的田租(稻
谷)要送到郡或京城去,途中的费用由自己负担。兵役也是农民一项
沉重的负担,壮年农民要服3年兵役,每三四年,征丁一次,自备
武器和粮食。政府和贵族还向农民放贷,称为“出
举”,公出举的利息高达50%,私出举利息高达100%。
三 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
(2)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
③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④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三 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
(3)特点:
自镰仓幕府以来,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共682年。
(4)锁国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德川家康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 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
7世纪末
新罗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高丽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14世纪末
朝鲜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李成桂与景福宫
四 东亚——朝鲜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 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
中国儒学文化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建立:8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三洲
鼎盛: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1453年:定都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期:地跨亚非欧三洲
统治:苏丹是最高统治者,经济一度繁荣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南亚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东亚
日本
大化改新
幕府统治
朝鲜
新罗
高丽王朝
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随堂练习
1.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堂练习
2.从存续时间看,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随堂练习
3.穆罕默德说:“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这句教诲对阿拉伯人及其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事例中能体现这种影响的是( )
A.借鉴印度数字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全盘接受希腊罗马文化成果
C.承认基督教在阿拉伯帝国的地位
D.伊斯兰教吸收了孔子的思想
随堂练习
4.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随堂练习
5.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随堂练习
6.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随堂练习
7.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天皇掌握了实权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随堂练习
8.《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