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3 15: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必修下
中外历史纲要
第7课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本单元时间轴
◎ 15世纪地图
◎ 16世纪地图
相对孤立
局部视野
一个整体
全球视野
欧洲的海上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明显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区域,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带头从事海洋探险的西欧人进行的。
1.环球航行的实现,使人们相信地圆说,摆脱了神学的桎梏,自然科学随之得到更大的发展。
2.人们在对世界各地的考察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的资料。
探险者们带回欧洲的各地的动植物标本,开阔了生物学家的眼界,促进对动植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后来形成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进化思想奠定基础。
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人类对大气环流、季风、洋流的不断了解,以及对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的逐渐认识,为气象学、气候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大大扩展,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
一 人口迁移
根据材料,概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及迁移方向和特点。
材料一: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与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殖民者于是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非洲大陆。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材料二: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就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英国人从1607年开始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登陆并建立殖民地,随后,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五月花号”在1620年又带来了大批的清教徒在马萨诸塞登陆。之后,西欧、北欧,甚至东欧、南欧的很多人相继来到北美。……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出现,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一次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出国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王恩涌《人·地·文化》
材料四: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的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打破了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内的种族隔离。而这种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 人口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 方向:
①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②非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3.特点: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英国向美洲、印度等地迁移。
②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如亚非欧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迁移。
③从已开发的发达地区向未开发的不发达地区和新开发区迁移,如欧洲向拉美各国移居;
④由欧洲国家主导。
材料一:在16世纪的前25年中,有12000名奴隶被贩运,在之后的25年中这一数字达到了40000人,在1550年至1575年间更是超过了60000人。
——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0%-95%。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根据材料,概括人口迁移的表现。
一 人口迁移
4. 表现:
①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②欧洲人入侵,大批来到美洲。③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④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减少;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一 人口迁移
5.影响
积极:
①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
②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
③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④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消极:
①欧洲人加快对美洲的殖民掠夺;
②使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
③给非洲黑人带来了沉重灾难;
④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北美黑人奴隶在庄园中采摘棉花
二 物种交换
材料一: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今日世界食物总量中几乎一半的作物是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而白人只是在1542年以后才知道它们。
——艾尔文·约瑟非
材料三: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二 物种交换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材料一:(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哥伦布大交换》
欧亚 →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动物 小龙虾、黑豚、负鼠等
微生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
马、牛、猪、羊、鸡等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小麦
大麦
燕麦
橄榄
葡萄
裸麦
马铃薯
玉米
番茄
可可
南瓜
花生
甘薯
欧亚
美洲
美洲
全世界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欧亚大陆的病菌的,要比在战场上死于欧洲人的枪炮和刀剑下的多得多。……1520年,天花随着一个受感染的来自西班牙属地古巴的奴隶到达墨西哥。由此而产生的天花流行接着杀死了阿兹特克的近一半人口,……到1618年,墨西哥原来2000万左右的人口急剧减少到160万左右。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三: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物种交换所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
改变人口地理分布(人种和民族结构),出现族群混合现象;形成新的民族,促进了物种的流动,加强了国家贸易和文化的交流。如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欧洲人迁往美洲,带去了大量的现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和发展;非洲人给美洲带去了劳动力;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消极影响:
①欧洲人到美洲后进行残酷的压榨,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使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②非洲丧失了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制约了非洲的发展;造成非洲社会混乱。③各种疾病传播,如天花、麻疹、水痘、流感、白喉、疟疾、肺结核和黄热病等。
二 物种交换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本时期“物种大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甘薯,亦称番薯,在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首先在福建、广东一带成为农民躲避荒年的重要食物。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番薯时,就曾提及其救荒作用,认为番薯“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甘薯凭借其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迅速成为贫穷民众的重要口粮。民国《临沂县志》中记载,“甘薯即地瓜,种者极多,贫民以为粮”。而玉米作为高产耐旱的粮食作物,则极大推动了中国偏远山地地区的开发。如陕西、四川交界的秦岭、大巴山区,在明代还属于尚未完全开发地区,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山区遍植玉米,“其后川楚人多,漫山遍野皆包谷”。16世纪初,花生由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进入19世纪后,在欧亚非地区,花生在供人们食用的同时,亦迅速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在中国,烟草最早传播时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如明代姚旅记载, “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
①番薯等农作物成为中下层民众重要的食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②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为人口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推动中国贫瘠地区的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④经济作物的引进,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三 疾病传染
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
3.影响: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花病毒让南美州人口减少了75%
◎英国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给印第安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及影响。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
概念: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影响:①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大量外地引入的食物成为人类的主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②同时,物种的交流,特别是人种的重新分布,逐渐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传染病大流行也给原住民带来了灾难。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欧亚大陆一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大部分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叶,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体积庞大的必需品的交换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大西洋贸易的情况尤其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所以它们进口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谷物、鱼、布匹和金属产品。它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给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给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给运到欧洲。
  这一时代新的、大规模的全球性贸易的另一重要方面在西欧与东欧之间。这里,西欧又得到种种原料,尤其是做面包用的谷物;由于人口增加和大量可耕地转变为牧场,谷物的需要量很大。在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主要港口但泽,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一 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以葡萄牙为主)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主线和支线
印度洋贸易的
二 大西洋贸易
1.欧美贸易: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销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材料一:西班牙在16世纪初期,1521-1544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到16世纪中叶,美洲的金银产量剧增。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万多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上近83%的贵金属产量为西班牙所控制。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据经济史权威估计,从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18世纪产量约为74000吨,其中52000吨运往欧洲,其中40%约20000吨运往亚洲。另外留在美洲本土的白银约有3000吨横渡太平洋经马尼拉运抵中国。
——弗兰克《白银资本》
二 大西洋贸易
2.罪恶的“三角贸易”
①原因: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②目的:解决美洲劳动力不足问题
③概况: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送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
④影响:
对非洲:灾难、破坏、发展。
对欧洲: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文明的交融。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得600%-800%。
三 太平洋贸易
1.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
2.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马尼拉大帆船模型剖面图
◎马尼拉大帆船(中国帆船)
◎墨西哥鹰洋
欧洲各国
印度
果阿
澳门
中国
美洲
墨西哥
马尼拉


大量白银
大量白银
丝瓷棉
丝瓷棉
葡萄牙主导
西班牙主导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再转运到欧洲,获取了大量白银。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参与中、日丝银贸易。1586—1630年从日本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 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同时,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茶叶、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理解16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背景:
①明朝中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发达,茶叶、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②商品货币经济活跃,市镇商业繁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③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美洲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影响:
1.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
2.白银普遍流通,成为当时的主要货币。促进了明以后的货币和税制改革,也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3.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4. 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5.促进了手工业分工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6.市民阶层发展壮大,随后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
7.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了外国思想、文化和基督教,构成了西学东渐。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印度洋贸易 西欧 诸国 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三角贸易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 黑人(非洲)→奴隶(美洲)
太平洋贸易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至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澳门→白银(日本)→中国
西班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马尼拉→白银(墨西哥)→马尼拉→中国
早期殖民扩张
3
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最先进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01
16世纪葡萄牙
02
16世纪西班牙无敌舰队
03
荷兰17世纪
海上马车夫
04
英国18世纪
日不落帝国
一 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1.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16世纪)
◎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
2.西班牙: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6世纪)
3.其他国家:17世纪,荷兰、法国、英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葡萄牙帝国:16世纪时,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西班牙帝国: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西班牙帝国被认为是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大英帝国: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
海上马车夫——荷兰
材料一:1581年,中国已经进入明朝后期,荷兰人刚刚在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中草草成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当时比北京市大不了多少的国家和强大的西班牙打了80年,打成了17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建国还不到100年,荷兰的对外贸易额占到了全球的一半,10000多艘荷兰的商船横行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一 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教皇子午线示意图
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部分地区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教皇子午线”作为西、葡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暂时缓和了葡萄牙与西班牙的矛盾
1.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2.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世界文明格局发生变化
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伴随着种族奴役政策,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为。
一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材料一: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即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二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美洲和非洲: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亚洲: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共产党宣言》
◎印第安人被迫在矿山劳动
二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3.欧洲:
①商业革命:
A.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B.经营方式: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贸易中心: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欧洲: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材料二:意大利各城市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所排挤。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三: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国所取代。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②价格革命:
A.原因: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
B.表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C.影响: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殖民扩张
商业贸易
大量金银
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封建主
资产阶级
收取固定地租,购买力下降
转卖商品获取暴利,实力上升
黄金和白银大量流入西欧市场
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价格革命”
依靠固定货币地租为生的封建主收入大大减少
实力大大削弱
封建制度进一步衰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欧洲社会转型。
依靠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资产阶级收入大大提高
实力大大增强
经济结构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社会转型
材料四: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五: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16世纪时,西班牙称霸欧洲,盛极一世。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通史》
二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③社会变革: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①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对殖民地:
进步性: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局限性:殖民者的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
③对世界: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1.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新视野的形成
①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的维形开始出现。
②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④殖民掠夺之路: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
⑤社会转型之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多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
2.新航路——通往世界历史的航路
(1)对欧洲: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亚非拉: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造成亚非拉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开始冲击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对世界:它打破了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观念也逐步确立起来。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多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
材料四: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1.经济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的经济作物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2.外交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以此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侵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之一。
3.文化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兴起,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应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反思:海权事关国家主权;
要有全球视野与眼界;
主动融入世界及全球化浪潮中……
“文明交往航线”下的中国应对与反思
材料一:明朝初年,……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价值判断与历史反思
材料一: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般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
扩张、苦难、代价、伤痛……和平、财富、进步、文明……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美之间的贸易情况
14—17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发现的时代”,即“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其中 “世界被发现”主要就是指新航路的开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广大殖民地地区人民的苦难,也不断拉大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但是新航路开辟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全球化的序幕从此拉开,人类文明进程也在不断的进步。
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对外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亚非拉地区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种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课堂小结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人口的迁移——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人们的往来
物种的交换——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疾病的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带来的传染病
海陆贸易
原因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太平洋贸易
对中国的影响
西欧的殖民掠夺:概况、影响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随堂练习
1.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随堂练习
2.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欧、非、美三大洲以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
A.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
B.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
随堂练习
3.下图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白银的流向图。这表明(  )
A.世界白银流动推动新航路开辟
B.美洲国家能独立主导白银输出
C.西欧国家以白银对外资本输出
D.中国和印度是白银主要输入国
随堂练习
4.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价格革命”
B.引起了“商业革命”
C.引起了“商业危机”
D.引起了“贸易革命”
随堂练习
5.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宗教扩展的目标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随堂练习
6.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
A.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