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 (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课件 (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23: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件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背诵《元日》。
回顾学习《元日》的方法。
借助拼音识记生字。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将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和同学讨论。
“魂”是前鼻音。
解题。
清 明
清明是指清明节,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是扫墓祭祖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读下面的生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欲 魂 借 酒 何 牧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 洒一酒 猎一借 牧一牡。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指导书写


结构:左右
部首:欠
笔画:十一
组词:欲望 畅所欲言
“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右下伸展。
指导书写
“口”略向右上倾斜。

hún
结构:左右
部首:鬼
笔画:十三
组词:灵魂 魂不守舍
“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指导书写
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

jiè
结构:左右
部首:亻
笔画:十
组词:借问 借题发挥
指导书写
“昔” 字上边要宽扁,第二横和第二竖都要长。

jiǔ
结构:左右
部首:氵
笔画:十
组词:酒家 借酒浇愁
“酉” 字上横稍向上拉,下框窄长,里边有一短横不能丢。
指导书写


结构:左右
部首:亻
笔画:七
组词:何处 谈何容易
“可” 字上横起笔由轻渐重,稍往上拉;竖钩位置靠右。
指导书写

结构:左右
部首:攵
笔画:八
组词:牧童 十羊九牧
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指导书写
“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

读前两句诗,思考:“雨纷纷”和“欲断魂”这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和路上行人哀痛的心情。
他们为什么伤心难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要上坟祭扫,祭奠已逝的亲人。这个节日,路上的行人情绪本来就低落,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这就给行人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欲断魂”是“雨纷纷”的情感升华。
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心里更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诗人本该和这些行色匆匆的旅客一样与亲人一起扫墓、踏青,但现在他一个人,内心感到孤寂难受,再加上细雨蒙蒙,内心更加难受。
朗读指导: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个“雨纷纷”衬托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前两句应低沉舒缓,以表现心情凄凉,请同学们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再来读一读。
读后两句诗,思考:谁向谁借问?“遥”又是什么意思?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在询问牧童。
“遥”是遥远的意思。
读后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让你知道了什么?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问牧童哪里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只见在那开满红杏的地方,露出了酒旗。
诗人和牧童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请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个场景吧!
诗人:你好,牧童小哥。
牧童:你好,老人家。您有什么事吗?
诗人:小哥,你知道附近哪里有酒家吗?
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说:“在那杏花深处有一处酒家。”
诗人:好的,谢谢你,牧童小哥。
牧童:不客气,老人家。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朗读这两句诗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时诗人触景生情,心情万分苦闷,想要小酌一杯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愁绪。
诗人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所以心情比较急切。
朗读指导:
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的急切。一个“遥”字,写出了诗人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馆,此时,他的心里更加愁闷,所以,后两句朗读时语调要上扬、急切。
指导背诵:
诗人满怀哀伤,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他只想此刻避避雨,顺便饮几杯小酒,借酒消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吧。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本,化身成诗人,尝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兄”读“xiōnɡ”,后鼻音。
根据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
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
根据注释,我们知道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吃重阳糕
饮菊花茶
出游赏菊
佩戴茱萸
登高远眺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九岁就以文采出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其十七岁时之作。
读下面的生字,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兄 倍 独
异 佳
熟字加偏旁:口+儿=兄 亻+咅=倍 犭+虫=独
巳+廾=异 亻+圭=佳
形近字比较:倍——陪 独——浊 异——导 佳——挂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提示:点击生字
进入详细讲解。

指导书写

xiōng
结构:上下
部首:口
笔画:五
组词:兄弟 称兄道弟
“儿”字两笔分开,竖弯钩的弯要直些。
指导书写
“口” 字窄小,下横稍短。


结构:左右
部首:犭
笔画:九
组词:孤独 独树一帜
“虫”字口扁宽、居中,末笔点要重。
指导书写
“犭” 要窄长,弯钩行笔由轻变重,呈弧形。


结构:上下
部首:廾
笔画:六
组词:差异 日新月异
指导书写
上边边框封闭。
左撇右竖要分开。

jiā
结构:左右
部首:亻
笔画:八
组词:佳节 绝代佳人
右边的四横间距要均匀。
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
读前两句诗,抓住关键词“独、异、佳节、倍”进行理解。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王维15岁时就告别家乡,独自一人到长安谋取功名。所以我从中得知“独”指独自一人,“异”指异地他乡,在本课指长安。
读前两句诗,抓住关键词“独、异、佳节、倍”进行理解。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指美好,“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我从题目中得知美好的节日指重阳节。越是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所以“倍”指更加。
漂泊他乡的游子,谁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请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句诗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适逢重阳佳节,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思念之情。
诗人只身一人独在他乡,更加孤独寂寞,要读出孤独之感。
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朗读指导: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身处异地他乡的人儿啊,形单影只,独自一人,漂泊他乡,此刻的诗人是多么孤独、寂寞啊!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所以朗读时语气要惆怅,语调要低沉、舒缓。
读后两句诗,思考: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插茱萸
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茱萸,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
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人而生遗憾之情。
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诗人的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要是王维兄弟也和我们一起登高,那该多好啊!
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们,你们知道吗?我多想回家家里和你们一起佩戴着茱萸登上高处过一个团圆的重阳佳节呀!
漂泊他乡的游子,谁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请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句诗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适逢重阳佳节,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思念之情。
诗人只身一人独在他乡,更加孤独寂寞,要读出孤独之感。
朗读指导: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一人”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无可奈何和遗憾的心情,要加重读音,这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可以把节奏放慢。
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不尽游子的思乡之情,这句诗一直流传到今天,被无数文人墨客争相传颂。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还有很多思乡怀亲的古诗,你都知道有哪些名句吗?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布置作业:
1.积累和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小组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过节的风俗。
3.完成相关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课后习题
点拨:首先要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点拨:在熟读的基础上,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背诵。
默写:默写《清明》时一定要注意写完整,包括题目、作者、朝代、内容、标点符号(《清明》第三句是问号),另外注意“魂、酒、遥”的写法。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参考答案:《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元日》描写了人们过春节时,燃放爆竹、畅饮屠苏酒、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的节日情景。
《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细雨飘洒,在路上行走的人失魂落魄,行人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馆,牧童笑而不语,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独自远离家乡,在重阳佳节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情景。诗人想象了家中的兄弟们身插茱萸登上高处,也在思念诗人的画面。
○活动提示。
活动内容:本次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自由组成小组,调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有哪些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
活动指导:一、确定要了解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二、查找资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查找资料时,
可以询问长辈,可以到图书馆查阅,可以参观民俗展览馆,也可以收集或制作民俗物品,等等。
三、讨论记录方式。根据资料的特点,选择拍照、摘记、画图、写文章、手工制作等方式,把查找到的资料记录下来。
节日 过节时间 节日习俗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左右 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等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穿针乞巧、接露水、香桥会、拜七姐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等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出游赏景、观赏菊花、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 煮腊八粥、吃腊八饭、泡腊八蒜、做腊八豆腐
板书设计
知作者
解题目
释词句
清明
品诗味
思念
登高
插茱萸
懂诗意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