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诗词的文学常识,了解并掌握这几首诗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理解各首诗的大意,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珍惜时间和努力创造、不让时光轻易逝去的情感。
2、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名句的理解把握。
2、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汉乐府《长歌行》
一、解题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二、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三、翻译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奔腾著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四、赏析
前八句:面对自然规律,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五、名言名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句用“少壮”与“老大”对比直抒胸臆,指出了“不努力”的后果是“徒伤悲”,劝勉人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语句凝练,对比鲜明,富有极强的警示意义,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六、总结
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七、朗读、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一、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二、探究赏析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1、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2、诗歌赏析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
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后四句感怀:写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而激起的求仕心情。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圣世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3、、前四句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孟浩然 (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得出结论 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三、朗读诗歌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山居秋暝
一、导入新课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但练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二、作者简介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年,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三、翻译
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
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
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四、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
1、想象、描述“诗中画”
请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示例①: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示例②: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2、感悟“画中诗”
探究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
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
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探究: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品味艺术美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五、探究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玉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点出 “秋暝”。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 们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鉴赏要点:
①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
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②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
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六、朗读诗歌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一、课文导入
《渔家傲》,“渔家傲”为词牌名,北宋晏殊、欧阳修填此词较多。《词谱》卷十四云:
“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此词一题为“记梦”。
二、课文探究
上阙:梦中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自己的去向。下阙: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变乱后所作,作者处在前途无望的环境里,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感叹自己空有卓越才华,虽辛苦求索,却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从而幻想着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但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在《漱玉词》中是别具风格的。
三、板书设计
长相思
一、课文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四、探究赏析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五、朗读背诵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