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2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2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09:23:48

文档简介

诸暨市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为网络文学
如何面对“自然增长的红利日渐微薄,面临自我‘升级’的大考”指明了方向一除了要发挥
娱乐、消费的载体功能,还要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
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以此为契机,从创作上看,在保持传统类型热度不
减的情况下,现实题材开始崛起,幻想类作品一家独大的格局发生变化。
网络文学的主题趋向更加契合时代精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
史,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是现实向作品的主要题材选择。《长乐
里:盛世如我愿》以“穿越”的手法书写发生在上海的革命行动,并通过对比展示渐旧时代的
沧桑变幻:
;《特别的归乡者》书写脱贫攻坚…它们在不同
的领域里描绘着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
反映五千年文明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类作品,以及以东方神话元素为基础
的幻想类作品,是传统文化“两创”在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
魅力由此被激活。《燕云台》《大汉光武》用进步的时代历史观在波诡云谲的传奇故事中展现
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功绩:《廊桥梦密码》创新民间故事的新讲法,向世界展示中国
古代建筑廊桥的传统技艺:《大道朝天》《剑来》等融玄幻、仙侠、武侠和历史、悬疑等为一
体,大量化用中国古代神话和道教文化元素,营造出浓郁的传统美学气韵。
近十年来,网络作家队伍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呈现出作家“四代同屏”、代际叠加且迭代
加咖速的喜人景象。此外,据《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统计,网文作家从年龄上来说,已迎来
“九五后”时代,网络作家职业覆盖种类达到一百八十八种。多种类职业背景和生活背景,带
来了新鲜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感受。网络文学的社会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彰显了网络作家的贡献,
也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不仅完成了从“写手”到“作家”的转变,那些卓有成就的作者还步入
“主流文学”殿堂。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桫椤的《新时代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观察》)
材料二:
任何艺术形式,当提及经典化诉求时,往往是原始形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得到了更多资源,
也遇到“瓶颈期”的时刻。当下语境提及的“网络文学经典化”,也符合这个规律。令人反思
高三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诸暨市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 (C项结论片面。“只有……才能……”的表达太过绝对,如幻想题材也可以成为
网文经典作品。)
2.B ( A项理解有误。“文学网站应该着意控制网站字节容量”说法错误。C 项以偏
概全。“应当彻底摆脱”说法有误,原文只是强调需要“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D项推断
失当。“不需在创作题材上着力”说法错误。)
3.D (D 项《庆余年》既不“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史”,
也不“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4.①材料一从网络题材变化与作家队伍构成两个角度,论述新时代网络文学的喜人变化。
②材料二从编辑、评论与研究这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网络文学经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③两则材料一正一反,最终目的都指向新时代网络文学的科学健康发展,可谓“殊途同
归”。(第①②每点 1分,第③点 2分,其中“一正一反”“科学健康发展”各 1分,共 4
分。意思相近即可。)
5.①题材:拓宽题材。不仅要筑牢现实主义题材,也可增加历史与幻想题材。②评论:
评论多元化。以评论家的专业意见为主,也要适度增强读者“权力”,鼓励大众参与点评。
③传播:丰富传播媒介。要摆脱对纸媒的高度依赖,尽快实现融媒体状态下的传播媒介转换。
(每点 2分,共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D (A项“村庄与世隔绝”说法有误,从原文看,有二十四条小路通向外界,父亲也
是从这些小路奔向远方。村人“甘于这样封闭且落后的生活”的说法也有待商榷;B项父亲
“富有家庭责任感”的评价从其运石材养家糊口、秋收后才离开村庄远行的行为中可以见到,
但是长时间的漂泊中又将家庭生活的重担交予母亲,这于母亲而言,不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父亲虽能与人融洽相处,但内心充满孤独,无法用“贴心相交”形容。C项“不管父亲做什
么,母亲都不赞成”的表述有误,当父亲用大车运石材时,母亲是赞成的。此外,“夫妻关
系紧张”一说没有太多依据,只能说母亲不理解父亲的选择。)
7. A(A项“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说法有误,炊烟“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
那样飘向远方”明显不属于“对比”的手法。)
8.①大车曾是谋生工具,是父亲从村外运送石材和农忙时节劳作的工具,代表了特定时
期的生活方式。②随着时代变迁,大车成为载着父亲远离村庄、追寻广阔自由世界的媒介。
③大车陪伴着父亲,“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像父亲一样衰老
不堪,象征着精神(心灵)突围的艰辛不易。(第①②点各 1分,第③点 2分,共 4分。)
9.①从为生存出走,到拉车在外“游荡”,这种“无聊的形式”揭示了主人公在时代变
迁下的生存困境。②主人公不断从村庄出走,有时是为生存,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空间,
这种“无聊的形式”的持续,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困境。③拉大车出走看似无聊,但主人公
却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在不断地走与回、回与走中寻求精神的突围。作者借主人公的这
种“无聊形式”象征每一个希望心灵脱困的人的不断求索。④以主人公的这种“无聊的形式”
1
串连全文,看似波澜不惊,却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索空间。(每点 2分,写出任意三
点得满分。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A
11.D(D项词义不同。“则其国断而为三”的“三”指三截。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的“三”则指“多次”。)
12.C(C项对“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理解有误。正确的是“赵
国强大则楚国会依附秦国,楚国强大则赵国会依附秦国。楚、赵都依附秦国了,齐国必然恐
惧”。)
13.(1)我估计大王的计策,(是)想少派出军队,而让韩、魏两国投入全部兵力,但
(这)是不恰当的。(“意”“悉”、义通“宜”各 1分,大意 1分。共 4分。)
(2)大王如果想成就霸业,就一定要亲近处于中原的国家把(它们)作为天下的枢纽,
从而威胁楚、赵两国。(霸、中国、“以为”省略句式、威各 1分。共 4分。)
14.远交近攻。①放弃对远地齐国的进攻,利用三国矛盾使楚、赵、齐依附于秦。②攻
打临近的魏、韩,削弱二者的实力,使之听命于秦。(“远交近攻”1分。其余每点 1分。
共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C(C项“从眼前入笔”有误。起句写的是遥想别后,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
16.①写法上,《临江仙》以议论作结,颇具理趣;而《南乡子》以写景与叙事(典故)
作结,言尽意长。(2分)②情感上,《临江仙》的结尾指出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
生恰如过客,既慰勉友人,又开释胸怀,表现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2分)
《南乡子》的结尾以“灯火冷、河塘”写尽离别感伤,反映词人与友人感情的深厚;“却姓
杨”句以杨绘比羊祜,表达对友人品格与治绩的赞赏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参考示例:力尽关山未解围 戎马关山北
(每空 1分,有错、漏、增字,则该空不得分。共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18. 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②精益求精/矢志不移 ③淡泊名利 (1处 1分,共 3
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 这也是盛金章不断追求进步、创造革新、求真务实,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的科学人
生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不断追求进步、创造革新、求真务实,将毕生献给科学事业的盛金
章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这也是……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1分,中间两处各 1分,
共 3分。)
20. ①运用叠词。“淡淡平平”“萧萧”“年年”,叠词的使用不但使描写更加贴切形
象,而且增强了音韵美。②运用象征手法。“新苗喜看年年绿”写出了看到后辈不断成长的
欣喜,“万马奔腾蹄不休”写出研究事业蓬勃发展、后继人才辈出的景象,富于形象美和含
蓄蕴藉之美。(每点 2分,共 4分。如写比喻,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 分)
2
21.B(B项“目前距离地球大约 250 万光年的仙女星系正以相对太阳每秒 300 千米的速
度向银河系移动”。)
22.①银河系不仅不是宇宙的全部;②研究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③这种状态并不会一
直持续下去(每句 2分,其中“不仅不是”“起源和演化”“一直持续”1分,句子整体 1
分。共 6分。意义接近即可。)
四、作文(60 分)
24.(60分)
参照 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要塞甘泉、谷口,南有泾、渭两水环绕,西有险峻的陇、蜀
山地,东边有险要的函谷关与陇阪;拥有战车千辆,精兵百万。凭着秦兵的勇敢,车马的众
多,以这样的实力去对付诸侯,就像是用良犬去追逐跛足的兔子一样,霸王之业真是手到擒
来。现在反而闭起关门,不敢向东方诸国用兵,这都怪穰侯没有忠心地为国家出谋划策,而
大王的决策也有所失误啊!”
昭王说:“我很想知道究竟错在哪里。”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
这不是好办法。您派出的军队少了,就不能打败齐国;多派军队,又会对秦国有损。我估计
大王想少派军队,而让韩、魏两国投入全部军力,但这是不恰当的。如今片面认为盟国韩、
魏可靠,越过它们去攻齐,能行吗?这是谋划不周啊!从前,齐国人去攻打楚国,取得胜利,
打败楚军,杀掉楚国将领,再次开拓上千里的土地,但最后齐国却连分寸土地都没有得到,
哪里是齐国不想要土地,而是形势不允许啊!诸侯看到齐国军队疲劳,君臣又不团结,于是
兴兵攻打齐国,齐王蒙羞,部队瓦解,被天下人所耻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攻打楚国实
际上反而壮大了韩、魏的势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武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小偷啊。我
认为大王不如与远方国家结盟而攻打邻近的国家,这样,得寸土就是大王的寸土,得尺地就
是大王的尺地,现在不采用这个策略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不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吗?
“从前中山国拥有方圆五百里的领土,被赵国独吞,大功告成,名声树立,利益到手,
天下谁也奈何不了它。如今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想成就霸业,必须控制
中原地区,用它们作为天下的枢纽,从而威胁楚、赵两国。赵国强大则楚国会依附秦国,楚
国强大则赵国会依附秦国。楚、赵都依附秦国了,齐国必然恐惧,定会说好话、送厚礼来事
奉秦国,只要齐国依附,秦国就可以使韩、魏成为一片废墟。”
昭王说:“我想和魏国亲近,可魏是个变化无常的国家,我没法去亲近它。请问怎么才
能拉拢魏国呢?”范雎说:“用美好的言辞和厚礼去讨好它,不行;割让土地去贿赂它,也
不行;最好的选择是出兵攻打它。”于是秦国出兵攻打邢丘,拿下邢丘后,魏国就主动请求
依附秦国了。
范雎说:“秦、韩两国的地形就好像锦绣的花纹一样,相互交错。韩国对秦国来说,就
如同木头有蛀虫,人的内脏有病一样。天下的形势如果有变动,最能伤害秦国的就是韩国。
大王不如收服韩国。”亲王说:“我想收服韩国,可是它不买账,怎么办呢?”范雎说:“出
兵攻打荥阳,从成皋来救援的路就不能通行;北面切断太行山的要道,上党的援军就不能到
达;一举攻占荥阳,韩国就被断为三截。韩国眼看灭亡就在眼前,怎么会不听秦国的支配呢?
韩国服从,大王的霸业也就成功了。”秦王说:“好!”
3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