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高 二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1.B (3分)(B项曲解文章。原文是“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作家们传达得最传
神的部分,无疑就是农民的恋土感情”,不能表明“新文学侧重描写农民的‘恋土’情结”。)
2.D(3分)(D项不当推断。“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就更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的推断
有误。原文例举《创业史》《山乡巨变》是为了说明农民的审美趣味并非完全单一、封闭,
不能得出“更符合”的结论。)
3.C(3 分)(A、B项,“三仙姑”形象与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关系不大;D项,这里说的
是当前的乡村文学作品。)
4.①思想贴近农村与农民,写作符合农民的审美习惯。②真实再现农村与农民生活,重
视反映农民的“恋土”情结和真实的精神世界。③重历史叙事更重现实叙事,在继承与发扬
民间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多元化。(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5.C(3分)(C项“揭示了其窝囊狡黠的一面”表达有误,此处应是“顾全大局”。)
6.B(3分)(B项“也加深了结尾的讽刺意味”有误。结尾顺子“坚持上台去了”,体
现普通劳动者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对品质的执著追求,深化了主题。)
7.(4分)示例一:①“都是按丁老师要求装的”,指出重新装台“错”在丁老师,有牢
骚与不满。②从“变就变”“多出些力”“出不舍”,表明态度,会一如继往地出苦力出全力,
有顾全大局的自觉。③让瞿团放心,“啥时候讲过条件”,表白忠心,有不计代价、完成任务
的决心。④“只要……就行”,委婉指出委屈与苦楚,有被理解与尊重的需求。(每点 1分,
共 4分。)
示例二:①真实意图:指出“犯错方”,表明工作的艰辛,保证任务的完成。②内在情
感:有牢骚、不满,又有顾全大局的自觉;有委屈、苦楚,更有不计代价完成任务的决心。
(每点 2分,共 4分。)
8.(6分)①小说把以顺子为代表的一群底层小人物作为主体,真实地再现了大多数如
顺子一样的普通人在时代下的生存现状。②小说集中刻画了主人公顺子既吃苦耐劳、善良温
暖,又带点圆滑、狡黠甚至窝囊的形象,借小人物困苦而庄严的生存故事,书写了普通人生
存的卑微与伟大。③丁大师“反复无常”与顺子“执著对光”形成鲜明对照,“装台的人生”
遮挡不住顺子精神层面的主角光环,表达了作家对底层劳动者的悲悯情怀与由衷敬意。(每
点 2分,共 6分。其它理由,言之成理亦可相应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6分)
9.C(3分)(C项与例句同,均为使动用法。)
10.B(3分)(B项中的“分”应为“职分,职责”。)
11.A(3分)
12.C(3分)(C项“也可以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有误,庶子一般不可
以。)
13.D(3分)(D项“假托割地于齐”有误,原文为“乃诈赴于齐”,指的是“于是假称
楚怀王去世,要迎太子回国即位”。)
14.(8分)(1)(4 分)屈原思念国君、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思,
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思。(赋分点:存、兴、反覆、三致志,一处 1分,共 4
分。)
(2)所以作为一国的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使国家处于危
险境地的原因。(赋分点:“人主”“务”“广”“所以”,一处 1分,共 4分)
15.(3分)①同:批评君主用人不察,远贤亲亲。②异:甲文侧面凸显屈原在楚国国运
兴衰中的重要价值;③乙文借古讽今,指出治国之道在于任贤。(每点 1 分,共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8分)
16.D(3分)(D项有误。白诗对吟唱者有正面描写,“朝来果是沧洲逸”表明吟唱者是
位隐士。)
17.(5分)不同之处:①白诗选择意象多清幽脱尘,如万壑、空林、碧溪、松间、霜栗。
(1分)②贺诗选择意象多富丽华贵,如吴丝、蜀桐、凤凰、桂树等;更富宫廷与神话色彩,
如江娥、素女、十二门、紫皇、女娲、神山、吴质等。(每点 1分,共 2分。)原因:①吟唱
者(演奏者)身份不同。殷十四为山中隐者,而李凭则是宫廷乐师;②诗风不同。李白清新
飘逸,意象多自然出尘;李贺奇特瑰丽,意象更富神话色彩。(每点 1分,共 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8.(3分)(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每空 1 分,有错、漏、增字,则该空不得分。共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2分)
19.(3分)锲而不舍 日新月异 望尘莫及(每处 1分,意思相近即可。)
20.(3分)此次增补的“见贤思齐”“文以载道”“乡梓”“束脩”等词,充分说明我们
不仅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还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了”改为“的”
1分,语序调整 1分,“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增加介词“对”1分,共 3分。)
2
21.A(3分)(A项作用与例句同,都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着重强调;C项指绰号,
表特定称谓;D项表直接引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22.(6分)①人则会精神而充满活力;②胰岛素对睡眠虽无直接作用;③有利于能量
的贮存(每句 2分,共 6分。)
23(4分)①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1分)②真理是科学的理论(1
分)③所以,真理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检验会削弱理论的意义的担心是多余的。(每点 1
分,共 2分。)
四、作文(60 分)
24.(60分)
参照 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国向楚国发动进攻,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
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凌辱杀害了我
的重臣,不辞而别,我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
齐国充当人质,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婚姻亲家。如果今日秦国
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去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成友好盟
约,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楚怀王为此深感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心上当受骗,想不去
又担心秦国会更加愤怒。丞相昭睢说:“秦国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诸侯之心,不可以相信
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于是楚怀王到了秦国。秦王命令一位将军装扮成
自己,并在武关埋伏下重兵,楚王一到便关闭城门将他劫持,带着他西行到咸阳,秦王在章
台宫以藩臣的礼节接待了他,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王想与秦王缔结盟约,秦王
却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喊道:“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肯答应。秦国便
把他扣留下来。楚国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秦国扣留不能回
国,还以割地相威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联合一起对付我们,那么
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睢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
国外,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愿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到齐国假称楚怀王去世,
要迎太子回国即位。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
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扣留了太子,楚国就会另立新王,
这样,我们就等于空守一个人质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
人又说:“不见得。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
们替你杀掉太子。不然,将会联合秦、韩、魏三国共同出兵送太子回国继承王位。”齐湣王
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便立他为楚王。
3
周赧王延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准备回到楚国。结果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
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楚怀
王又准备逃往魏国,却被秦国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国。周赧王延十九年,楚怀王生病,
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十
分悲伤。各诸侯从此不再尊重秦国。
臣司马光说:秦国太霸道无理了,不仅害死楚怀王,还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国太软弱无
能,也太不争气了,忍受杀父之仇,又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呜呼!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
确的治国之道,如果能任用贤能的大臣,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作为
一国的君主,不求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
4
5诸暨市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说明:本试卷的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地在20世纪中国生活和文化中的特殊位置,这最集中地体现在农
民身上。新文学中农民的土地意识表现得并不单纯,它不只是怀恋,而是伴随着逃离甚至厌弃
的复杂感情。然而,不管在什么时候,农民对土地的主导情感始终是恋土。即使是在30年代,
“丰收成灾”迫使农民逃离乡土,也未曾泯灭他们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在90年代,离
土成为一个农民生活中客观的现实,恋土意识依然深藏在许多农民的心中。另一方面,新文学
对乡村的种种书写,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作家们传达得最传神的部分,无疑就是农民
的恋土感情。这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农民与土地息息相关。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
“(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既是农民的现实需要,也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中,成
为农民文化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李健吾的话无疑是非常贴切的:“对于中国人,
土地是他们的保姆、看护和送终的道姑。”
(摘编自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材料二:
在写作形式上,赵树理始终坚持“为农民而写”,以农民的审美习惯为第一原则。他说过
“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
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尽管他的创作在进入新
文学之后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他的小说观念是乡村文化式的,
与现代文学理念存在着大的差异:“几写小说的,都想把他自己认为好的人写得叫人同情,把
他自己认为坏的人写得叫人反对。”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他的叙述语言与所叙述的生活对象
达到了完全合一,不但使叙述对象一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显示了自己独特
的艺术魅力。孙犁小说的语言尽管也是清浅的白话,但绝不是赵树理式的民间口语化的白话,
而是趋于简洁、雅致的文人白话。在《嘱附》一文中,他这么写道:“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
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他的小
说,处处可见文字的优美,感受到作者充满爱的心灵。
当1949年后文学的发展方向与赵树理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沉痛
而失落的:“受学校教育的学生(从中学起就是)已经把自己的文章练习得脱离了‘语言’,…
在艺术生活方面,他们也只习惯于歌曲、朗诵诗,而对民间传统则无所继承。…总之,老的真
正的民间艺术传统形式事实上已经消灭了,而掌握了文化的学生所学来的那,点脱离老一代群众
的东西,又不足以补充其缺。”这其中蕴涵的正是赵树理对农民文化和农民文学深切的热爱和
坚持精神。
(摘编自贺仲明《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
材料三:
当前农村几乎面临无文学可读的窘境。这并非夸张之词,就我所了解的晋北农村,农民的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