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目标导学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概况,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理解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知识构建
基础落实
一、郑和下西洋
1.史料中的“和”指的是哪位航海家 “永乐三年”是哪一年 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1)人物:郑和。
(2)时间:1405年。
(3)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2.郑和下西洋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1)地位: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微点拨:宋朝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史料实证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馀国。
——《明史》
【唯物史观】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外使节往来之频繁,为中国古代所仅见。……这在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王介南《略论郑和下西洋
与明初国际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诗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什么 为实现这一愿望戚继光作出了哪些努力 我们应如何评价他
1.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猖獗,“倭患”严重。
2.努力: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与其他抗倭将领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家国情怀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案例
2022年4月是郑和舰入列35周年,也是郑和舰“环球行”10周年,郑和舰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留下了道道闪光航迹。
探究1: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什么朝代 这次航行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答:朝代:明朝。
前提: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探究2: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今天有何重要意义。
答:特点:和平交往,公平往来。
意义:要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等。(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探究3:有人认为“如果郑和的下西洋没有那样戛然而止,会不会……世界通用语不再是英语而是汉语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赞同这一观点。
理由:郑和的远航对世界大部分国家影响巨大,当时亚非很多国家都仰慕中华文明和中国的富足,愿意和中国交往,汉语成为交流的必要工具,在世界流行。
不赞同这一观点。
理由:郑和的远航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示富强于世界,失去后劲,郑和远航只会越来越萎缩,影响越来越小。
因果探源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2)统治者的支持。
(3)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运用。
(4)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出色的航海才能。
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友好交往
西汉 丝绸之路
唐朝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宋朝 市舶司、驿站
元朝 陆上交通网,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
明朝 郑和下西洋
素养达标
1.(2022·郑州期末)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B)
A.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2.随郑和出行的马欢、费信各自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C.提高了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3.(2022·新乡模拟)朱元璋认为:“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郑和下西洋 (B)
A.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B.慷慨送礼以展现大国风度
C.展开贸易赚取大额的利润
D.积极开拓发展新海上航线
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C)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5.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据材料可知,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是 (B)
A.军队战术灵活,作战英勇
B.军队训练有素,协同作战
C.倭寇十分软弱,不堪一击
D.戚继光意志坚强,志向远大
6.最先来中国的西方殖民者被明朝称为“佛郎机”,该国以“遭遇风涛,晾晒货物”为名登陆广东沿岸。“佛郎机”即今日 (B)
A.英国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 的船 最少60余艘,最多200多艘 最少3艘,最多17艘
每次航行 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 500人
到达范围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古巴、海地等
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从何处出发,最远到达哪里。
答: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答:时间早、时间长、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等。
(3)阅读材料三,分析其航海壮举的历史意义。
答: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8.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及《殊域周咨录》记载(摘录)
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谨以金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已充供养
中使郑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锡兰)国。赍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赏赐国主亚烈苦柰儿,诏谕之。国主贪暴,不辑睦邻国。数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
——《殊域周咨录》
材料二 《凯歌》(戚家军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1)材料一中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答:信息:“谨以金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已充供养”和“赍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
(2)据材料二,概括“倭奴”的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答:下场:被歼灭。成因:朝廷的信任;人民的支持;戚继光指挥能力强;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戚继光善于创新;戚家军战术战法得当;戚家军官兵团结等。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根本原因是明朝国力由盛转衰。
(4)无论是今天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还是古代的郑和、戚继光,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认为是什么
答:舍己为人、舍小家顾大家、爱国主义精神。(符合题意,意思接近即可)
时空连线
1999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其区徽的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五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朵,三瓣莲花花瓣表示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个附属岛屿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着澳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目标导学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概况,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理解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知识构建
基础落实
一、郑和下西洋
1.史料中的“和”指的是哪位航海家 “永乐三年”是哪一年 他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1)人物: 。
(2)时间: 年。
(3)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 ,“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 。
2.郑和下西洋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1)地位: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意义:增进了中国与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 作出了伟大贡献。
微点拨:宋朝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史料实证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馀国。
——《明史》
【唯物史观】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外使节往来之频繁,为中国古代所仅见。……这在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王介南《略论郑和下西洋
与明初国际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诗句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什么 为实现这一愿望戚继光作出了哪些努力 我们应如何评价他
1.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猖獗,“ ”严重。
2.努力:组建“ ”→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与其他抗倭将领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两地的倭寇,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 。
家国情怀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案例
2022年4月是郑和舰入列35周年,也是郑和舰“环球行”10周年,郑和舰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留下了道道闪光航迹。
探究1: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什么朝代 这次航行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探究2:郑和船队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今天有何重要意义。
探究3:有人认为“如果郑和的下西洋没有那样戛然而止,会不会……世界通用语不再是英语而是汉语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说明理由。
因果探源
郑和远航取得成功的原因
(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根本原因)
(2)统治者的支持。
(3)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运用。
(4)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出色的航海才能。
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友好交往
西汉 丝绸之路
唐朝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宋朝 市舶司、驿站
元朝 陆上交通网,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
明朝 郑和下西洋
素养达标
1.(2022·郑州期末)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史实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C.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D.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2.随郑和出行的马欢、费信各自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
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
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
C.提高了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3.(2022·新乡模拟)朱元璋认为:“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郑和下西洋 ( )
A.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B.慷慨送礼以展现大国风度
C.展开贸易赚取大额的利润
D.积极开拓发展新海上航线
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5.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据材料可知,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是 ( )
A.军队战术灵活,作战英勇
B.军队训练有素,协同作战
C.倭寇十分软弱,不堪一击
D.戚继光意志坚强,志向远大
6.最先来中国的西方殖民者被明朝称为“佛郎机”,该国以“遭遇风涛,晾晒货物”为名登陆广东沿岸。“佛郎机”即今日 ( )
A.英国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 的船 最少60余艘,最多200多艘 最少3艘,最多17艘
每次航行 人数 约2.7万-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 500人
到达范围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古巴、海地等
材料三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从何处出发,最远到达哪里。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分析其航海壮举的历史意义。
8.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及《殊域周咨录》记载(摘录)
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谨以金银……灯烛等物。布施佛寺,已充供养
中使郑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锡兰)国。赍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赏赐国主亚烈苦柰儿,诏谕之。国主贪暴,不辑睦邻国。数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
——《殊域周咨录》
材料二 《凯歌》(戚家军军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继光《止止堂集》
(1)材料一中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倭奴”的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哪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无论是今天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还是古代的郑和、戚继光,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认为是什么
时空连线
1999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其区徽的中间是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五星象征着国家的统一,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含苞待放的莲花是澳门居民喜爱的花朵,三瓣莲花花瓣表示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两个附属岛屿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着澳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