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目标导学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知识构建
基础落实
一、安史之乱
1.“汉皇”指哪个皇帝 君王“不早朝”“看不足”说明了什么
(1)皇帝:唐玄宗。
(2)说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 “渔阳鼙鼓”指哪个历史事件 与哪两个历史人物有关 分析这一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以及对唐朝的影响。
(1)事件:安史之乱。
(2)人物:安禄山、史思明。
(3)原因: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尖锐;
地方: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影响: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历史解释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实现: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
(2)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微点拨:开元盛世是唐朝鼎盛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史料实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形成 北方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割据太原)
实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特点 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微点拨:安史之乱使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延续和发展。
重点案例
2022年4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意境》唐诗主题画展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启首展。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诗词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其二》
诗词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词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探究1:诗词一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怎样的社会情景 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当时统治者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答:经济繁荣。开元盛世。改革税制,发展经济。
探究2:诗词二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问题 诗词三描写的是哪场战乱 黄巢起义和战乱是否有关系 试说明理由。
答:朝政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安史之乱。有关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探究3:唐诗从《忆昔二首·其二》到《垂老别》,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应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图示点拨
唐朝的兴亡过程
历史解释
评价唐玄宗
(1)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3)他为唐朝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素养达标
1.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在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唐朝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B)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C.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馀年。”这说明安史之乱后(B)
A.黄巢起义爆发 B.社会动荡不安
C.五代十国分立 D.开元盛世出现
3.(2022·郑州月考)《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馀(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C)
A.朝政腐败 B.经济衰退
C.藩镇割据 D.国力强盛
4.(2022·周口期末)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中归纳的起义原因不包括(D)
A.政治腐败 B.赋税沉重
C.民不聊生 D.自然灾害
5.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这句话表明(C)
A.黄巢经历了唐朝和梁朝
B.朱温不是梁的开国皇帝
C.朱温夺取帝位代唐称帝
D.朱温所在的年号是乾化
6.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B)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材料二
皇帝 时间 人口
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 37 140 000
唐玄宗 开元十四年(726年) 41 419 712
唐玄宗 天宝十四年(755年) 52 919 712
唐肃宗 乾元三年(760年) 16 990 309
唐穆宗 长庆元年(821年) 15 762 430
材料三 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玄宗在边地设节度使的原因。
答: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
(2)材料二中唐朝人口出现第一次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什么重大事件 它有什么影响
答:安史之乱;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巢起义采用的作战方式及对唐朝的影响。
答: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后,我国又出现了怎样的政权形势
答:五代十国。
8.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元初唐玄宗任用有“救时宰相”之誉的姚崇,姚崇富有应变能力、改革思想。后来,唐玄宗又任用与姚崇齐名的贤相宋璟,宋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唐玄宗初期所用宰相均为一时贤才,他们各有所长,为唐朝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唐朝的兴盛,唐玄宗取得了卓著的政绩,于是他便开始骄惰怠政,享乐腐化……他一反开元初年的虚心勤谨,日渐恃能矜骄,他渐次贬斥完不迎合自己的朝臣,宠信佞臣,在他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宦官、佞幸组成的腐朽官僚集团。……他在执政的后期,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佞臣,穷兵黩武,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不但在“安史之乱”中丧失了皇权,大唐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
——摘编自邢志刚《论唐玄宗李隆基》
(1)指出材料中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答:安史之乱。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示例:
观点:统治者的作为关乎国家的兴衰。
论述: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用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整肃吏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史称“开元盛世”。但后期他骄惰怠政,宠信佞臣,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
结论: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统治者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促进国家不断发展。
时空连线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90千米处的荒漠无人区,在这里出土了《韩朋赋》《游仙窟》等文学作品,都是唐代流行的通俗读物。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发掘遗址近18个月,收获喜人。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完整揭示了烽燧遗址全貌,为研究汉唐时期边塞军事建置的布局规律和构筑方式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目标导学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知识构建
基础落实
一、安史之乱
1.“汉皇”指哪个皇帝 君王“不早朝”“看不足”说明了什么
(1)皇帝: 。
(2)说明:唐玄宗 , ,朝政日趋腐败。
2. “渔阳鼙鼓”指哪个历史事件 与哪两个历史人物有关 分析这一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以及对唐朝的影响。
(1)事件: 。
(2)人物: 、 。
(3)原因:
中央: 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尖锐;
地方:各地的 势力膨胀,形成 的局面。
(4)影响:唐朝的国势从此 ,逐渐形成 的局面。
历史解释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实现: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
(2)影响: 。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 政权,唐朝灭亡。
微点拨:开元盛世是唐朝鼎盛时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史料实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形成 北方 后梁、后唐、后晋、 、后周
南方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割据太原)
实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
特点 虽然政权分立,但 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微点拨:安史之乱使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延续和发展。
重点案例
2022年4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意境》唐诗主题画展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开启首展。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诗词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其二》
诗词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词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探究1:诗词一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怎样的社会情景 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当时统治者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探究2:诗词二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问题 诗词三描写的是哪场战乱 黄巢起义和战乱是否有关系 试说明理由。
探究3:唐诗从《忆昔二首·其二》到《垂老别》,给我们什么启示
图示点拨
唐朝的兴亡过程
历史解释
评价唐玄宗
(1)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3)他为唐朝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素养达标
1.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在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唐朝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C.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馀年。”这说明安史之乱后( )
A.黄巢起义爆发 B.社会动荡不安
C.五代十国分立 D.开元盛世出现
3.(2022·郑州月考)《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馀(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 )
A.朝政腐败 B.经济衰退
C.藩镇割据 D.国力强盛
4.(2022·周口期末)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中归纳的起义原因不包括( )
A.政治腐败 B.赋税沉重
C.民不聊生 D.自然灾害
5.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这句话表明( )
A.黄巢经历了唐朝和梁朝
B.朱温不是梁的开国皇帝
C.朱温夺取帝位代唐称帝
D.朱温所在的年号是乾化
6.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的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材料二
皇帝 时间 人口
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 37 140 000
唐玄宗 开元十四年(726年) 41 419 712
唐玄宗 天宝十四年(755年) 52 919 712
唐肃宗 乾元三年(760年) 16 990 309
唐穆宗 长庆元年(821年) 15 762 430
材料三 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玄宗在边地设节度使的原因。
(2)材料二中唐朝人口出现第一次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什么重大事件 它有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巢起义采用的作战方式及对唐朝的影响。
(4)唐朝灭亡后,我国又出现了怎样的政权形势
8.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元初唐玄宗任用有“救时宰相”之誉的姚崇,姚崇富有应变能力、改革思想。后来,唐玄宗又任用与姚崇齐名的贤相宋璟,宋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唐玄宗初期所用宰相均为一时贤才,他们各有所长,为唐朝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唐朝的兴盛,唐玄宗取得了卓著的政绩,于是他便开始骄惰怠政,享乐腐化……他一反开元初年的虚心勤谨,日渐恃能矜骄,他渐次贬斥完不迎合自己的朝臣,宠信佞臣,在他身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宦官、佞幸组成的腐朽官僚集团。……他在执政的后期,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佞臣,穷兵黩武,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不但在“安史之乱”中丧失了皇权,大唐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
——摘编自邢志刚《论唐玄宗李隆基》
(1)指出材料中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空连线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南90千米处的荒漠无人区,在这里出土了《韩朋赋》《游仙窟》等文学作品,都是唐代流行的通俗读物。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发掘遗址近18个月,收获喜人。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完整揭示了烽燧遗址全貌,为研究汉唐时期边塞军事建置的布局规律和构筑方式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