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课
专题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隋唐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朝代 中央 地方 发展趋势
隋朝 创立三省六部制 ——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各省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宋朝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削实权: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③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 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 ②明成祖成立东厂,设内阁 ①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
清朝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
对点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体制,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保留行政职能……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凡是涉及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等地方事务的施行,都要通判和知州共同签字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清末御史张瑞荫奏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太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示意图中①处对应的机构职权以及②处机构的名称。指出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
(3)根据材料三,写出设立军机处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檐曝杂记》
(1)材料一中的“本朝”指的是哪一朝代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别举一个具体实例证明“兵也收了”和“财也收了”。“本朝”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判断说这段话的皇帝是谁。在这段材料中,找出他“罢丞相”的直接原因。(引用原文回答)结合所学回答丞相制度是谁创立的。
(3)依据材料二,分析“颉颃”的含义,他告诫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专题二 民族关系的发展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朝至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项目 和 战
唐朝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蕃和亲(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3)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4)任用少数民族人士为官 (5)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交往,册封其首领(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6)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宋 朝 北宋 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评价:岁币虽然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政权之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边境地区生产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澶州之战;宋夏之战;金灭北宋
南宋 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岳飞抗金;元灭南宋(文天祥等抗元)
元朝 (1)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4)设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
清朝 (1)册封: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设置机构:雍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乾隆在西藏设噶厦,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和哨所 (3)制定法律: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4)确立制度:乾隆时期,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5)修建庙宇:乾隆时建须弥福寿庙 (6)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 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认识 (1)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是多样的,恰当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各族人民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等
对点演练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面是张老师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主题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史实举例
(1)完成表格写出①②③④的内容。
朝代 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 方式
唐朝 唐太宗把 嫁给松赞干布 和亲
元朝 在中央设置 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设置 机构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设置 机构
任务二 阅读探究
材料一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一,列举两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的事例一例,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写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并列举一例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
任务三 学史感悟
(4)通过任务一、任务二的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民族关系这个主题的感悟。
专题三 封建经济的发展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宋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朝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备注
唐朝 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市繁华,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分开)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宋朝 粮食作物: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经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和市镇等;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瓦子、勾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自然、政治、政策等因素)
明朝 引进了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 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广高产农作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了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大城市数量增多,工商业繁华;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比如:晋商和徽商 人口不断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认识 ①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③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⑤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
对点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二 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使农民在自然灾害侵袭面前常常束手无策。……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 )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经济作物如棉花在宋代也不断扩大种植区域,棉花的种植在北宋时主要是在广南东西路、福建路,到南宋后期也扩展到两浙。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数量及其区域分布(单位:项)
时期 北方 南方 全国
春秋战国 5 9 14
秦汉 48 9 57
两晋南北朝 26 34 60
隋唐 120 160 280
五代辽宋夏金 106 974 1 080
材料四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全国耕地面积增加。据统计,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5 493 576顷,1685年增加到6 078 430顷。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已达7 807 290顷。
——邱树森《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所示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及作用。
(2)写出材料二中宋朝进口的粮食作物“A”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推断从唐朝中期到南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结果。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耕地的变化及其相关的政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农业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对农业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以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1)“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2)依据材料二,简述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概括唐朝长安城与宋代城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专题四 对外关系的发展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朝至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
阶段 史实 概况 影响
唐朝 玄奘 西行 玄奘在唐太宗时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后由弟子根据他的口述编写成《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 东渡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遣唐使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 海外 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元朝 海外 贸易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明朝 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 抗倭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倭患严重。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患;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续表
阶段 史实 概况 影响
清朝 郑成功 收复台 湾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 之战 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闭关 锁国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不是绝对禁止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点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二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之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宋朝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远航的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2.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他率领27 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他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录,到达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地区,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因为,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116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专题五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朝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朝代 领域 成就
唐朝 诗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著名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等
书法 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和欧阳询等
绘画 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宋元 时期 词 唐朝出现,后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主要代表人物:北宋苏轼,词风豪迈而飘逸;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南宋辛弃疾,继承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其中关、马、郑、白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史学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
科技 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指南针: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北宋末年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唐朝发明,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明朝 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建筑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既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其核心宫城,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元末明初施耐庵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传》;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书画 书法名家董其昌和绘画名家徐渭等
戏剧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清朝 小说 曹雪芹、高鹗所著的《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戏剧 昆曲:明朝万历末期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前期发展到达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走向衰落
京剧:乾隆时,徽调在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改进,于道光年间形成“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京剧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对点演练
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古绝句】
甲: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刘禹锡 《百花行》 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 《望海潮回东南形胜》
(1)据材料甲、乙,分别指出这两种文学体裁盛行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盛行的原因。
【史家遗韵】
(2)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它的作者和体裁分别是什么
科技之光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培根的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薪火相传
(4)新时代,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过长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传》、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汉化女真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便是明例。又如医学方面,汉族医术渊深博大,藏医、蒙古医也别具异彩,且与汉医相互启迪、补充。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1)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易错点1元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
( )
解读
创建 (隋朝)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 (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②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制度; 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僵化) 实行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废除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典例1(2022·南阳期中)“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材料表明宋代科举考试 ( )
A.拓宽了选官的途径
B.增加了取士名额
C.改革了内容和形式
D.杜绝了考生作弊
答案: 。
易错点2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姚崇和宋璟,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
解读
项目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知人善任,广用贤才,虚心纳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任用姚崇、宋璟;重用贤能,重视管理考核
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典例2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重视国家管理),革去弊讹(弊政),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治理得很好)。河清海晏(安定),物殷俗阜(物产丰富,风俗淳厚)。”解读材料,准确的一项是 ( )
A.“上留心理道”的“上”指唐太宗
B.“天下大理”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
C.“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D.“物殷俗阜”指开元年间经济繁荣
答案: 。
易错点3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充分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 )
解读
(1)唐朝的民族关系
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交 流方式 册封 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战争 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机构 设置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2)唐朝的对外关系
史实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时间 唐太宗时 唐玄宗时
贡献 翻译佛经,传播佛教;根据其口述,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终点 天竺 日本
贡献 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典例3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当时的社会情景,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答案: 。
易错点4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 )
解读
典例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写诗明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下列选项对唐末农民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
A.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B.推翻了唐朝统治
C.给唐朝统治致命一击
D.平定了安史之乱
答案: 。
易错点5金军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1127 年,金军攻破临安,北宋灭亡。
( )
解读
(1)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建立情况
政权 民族 建立、灭亡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汉 960-1127年 赵匡胤 (宋太祖) 开封(东京)
辽 契丹 907-1125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西夏 党项 1038-1227年 元昊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女真 1115-1234年 阿骨打 (金太祖) 会宁
南宋 汉 1127-1276年 赵构 (宋高宗) 临安(杭州)
蒙古 蒙古 1206-1271年 铁木真 (成吉思汗) ——
元 蒙古 1271-1368年 忽必烈 (元世祖) 大都
(2)辽宋夏金元政权更迭示意图
典例5下列大致能反映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
答案: 。
典例6南宋诗人陆游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
A.宋真宗与辽进行澶渊之战
B.中原地区被女真族占领
C.蒙古人企图南下灭亡南宋
D.文天祥等展开抗元斗争
答案: 。
易错点6经济重心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 ( )
解读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1)总况
(2)详情
(3)影响
①对交通贸易:使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促进海、河运的快速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②对人口分布: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
③对民族关系:促进了南北民族交融,文化习俗交融。
④对南方环境:人口大幅增长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生态环境。
⑤对教育与人才: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辈出等。
⑥对经济格局:基本奠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使财经重心与政军中心分离。
典例7从750年(安史之乱前)到1200年,长江下游的人口增长了643%,长江中游增长率为483%,闽浙地区高达695%;而华北人口在这一时期的增长只有52%。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
A.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B.这一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
D.这一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 。
易错点7明朝宋应星的《农政全书》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
解读
明朝 科技 名著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内容:药物、药方、药物形态图 评价: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内容: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技术 评价: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作者:徐光启 内容: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创新研究 评价: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典例8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想详细了解明朝时景德镇制瓷工艺,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四书集注》
答案: 。
易错点8清朝设置伊犁将军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
解读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 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流求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③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④清朝: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典例9如表是清朝统治前期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时间 事件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1762年 设置伊犁将军
A.民族自治
B.对外交往
C.边疆治理
D.文化交流
答案: 。期末复习课
专题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隋唐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朝代 中央 地方 发展趋势
隋朝 创立三省六部制 ——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各省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宋朝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削实权: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③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 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 ②明成祖成立东厂,设内阁 ①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
清朝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
对点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体制,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保留行政职能……在地方各州设置通判……凡是涉及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等地方事务的施行,都要通判和知州共同签字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清末御史张瑞荫奏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太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答:措施: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示意图中①处对应的机构职权以及②处机构的名称。指出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
答:①处: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军队。
②处:御史台;制度:行省制度。
(3)根据材料三,写出设立军机处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答:原因:防止大臣专权。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设计均是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因时因事进行调整、创新和改革。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檐曝杂记》
(1)材料一中的“本朝”指的是哪一朝代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别举一个具体实例证明“兵也收了”和“财也收了”。“本朝”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朝代:宋朝。“兵也收了”:宋太祖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财也收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2)依据材料二,判断说这段话的皇帝是谁。在这段材料中,找出他“罢丞相”的直接原因。(引用原文回答)结合所学回答丞相制度是谁创立的。
答:明太祖朱元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秦始皇。
(3)依据材料二,分析“颉颃”的含义,他告诫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相互制约或相互抗衡;加强君主的权力,维护封建统治。
(4)依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答: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或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专题二 民族关系的发展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朝至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项目 和 战
唐朝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蕃和亲(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3)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通婚 (4)任用少数民族人士为官 (5)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交往,册封其首领(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6)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宋 朝 北宋 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评价:岁币虽然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政权之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边境地区生产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澶州之战;宋夏之战;金灭北宋
南宋 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岳飞抗金;元灭南宋(文天祥等抗元)
元朝 (1)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4)设宣政院,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
清朝 (1)册封: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设置机构:雍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乾隆在西藏设噶厦,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和哨所 (3)制定法律: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4)确立制度:乾隆时期,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5)修建庙宇:乾隆时建须弥福寿庙 (6)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 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认识 (1)和平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是多样的,恰当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各族人民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等
对点演练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面是张老师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主题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史实举例
(1)完成表格写出①②③④的内容。
朝代 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 方式
唐朝 唐太宗把①嫁给松赞干布 和亲
元朝 在中央设置②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设置 机构
③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④
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设置 机构
答:①文成公主;②宣政院;③清朝;④册封。
任务二 阅读探究
材料一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和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一,列举两宋时期“阶段性的和好”的事例一例,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事例: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等。(举一例即可)影响:有利于双方边境安宁,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等。
(3)根据材料二,写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并列举一例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
答:原则: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史实:册封“达赖喇嘛”,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等。(任意一例,言之有理即可)
任务三 学史感悟
(4)通过任务一、任务二的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民族关系这个主题的感悟。
答:感悟: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是民族关系的不变主旨。(围绕主旨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专题三 封建经济的发展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宋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朝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备注
唐朝 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 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市繁华,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分开)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宋朝 粮食作物: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经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和市镇等;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贸易范围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瓦子、勾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经济、自然、政治、政策等因素)
明朝 引进了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 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广高产农作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了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大城市数量增多,工商业繁华;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比如:晋商和徽商 人口不断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认识 ①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③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⑤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
对点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
材料二 农作物品种的单一,使农民在自然灾害侵袭面前常常束手无策。……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A)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经济作物如棉花在宋代也不断扩大种植区域,棉花的种植在北宋时主要是在广南东西路、福建路,到南宋后期也扩展到两浙。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数量及其区域分布(单位:项)
时期 北方 南方 全国
春秋战国 5 9 14
秦汉 48 9 57
两晋南北朝 26 34 60
隋唐 120 160 280
五代辽宋夏金 106 974 1 080
材料四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全国耕地面积增加。据统计,1661年全国耕地面积5 493 576顷,1685年增加到6 078 430顷。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已达7 807 290顷。
——邱树森《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所示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及作用。
答:曲辕犁;筒车。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便于灌溉。
(2)写出材料二中宋朝进口的粮食作物“A”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推断从唐朝中期到南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占城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耕地的变化及其相关的政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全国耕地面积增加。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对农业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当给予重视;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以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荣,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也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1)“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答:市坊分离;规划严谨,整齐有序;沿朱雀街东西对称分布;宫城在北体现皇权至上等。(任答两点即可)
(2)依据材料二,简述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概括唐朝长安城与宋代城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
答:表现:商业城市兴起;店铺增加,开设不再受地方的限制;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草市出现;商业市镇出现等。(任答两点即可)不同:市坊界限被打破。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位于交通要道;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等。(任答两点即可)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专业城市兴起;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任答两点即可)
专题四 对外关系的发展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朝至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
阶段 史实 概况 影响
唐朝 玄奘 西行 玄奘在唐太宗时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后由弟子根据他的口述编写成《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鉴真 东渡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遣唐使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 海外 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元朝 海外 贸易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明朝 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 抗倭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倭患严重。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患;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续表
阶段 史实 概况 影响
清朝 郑成功 收复台 湾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雅克萨 之战 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闭关 锁国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不是绝对禁止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点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二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之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扩大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答:官方与民间并举;交往频繁;内容丰富;和平交往。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宋朝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政策,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技术,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达。
(3)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远航的影响。
答:目的: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加强明朝与海外的联系;扩大明朝政治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答: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
2.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他率领27 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他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录,到达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地区,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因为,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到菲律宾早116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观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论述: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航线、航程还是持续时间,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首次航行,比欧洲远洋航行都早了半个多世纪。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专题五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考情观察
主题归纳
唐朝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朝代 领域 成就
唐朝 诗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著名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等
书法 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和欧阳询等
绘画 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宋元 时期 词 唐朝出现,后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主要代表人物:北宋苏轼,词风豪迈而飘逸;两宋之交李清照,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南宋辛弃疾,继承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其中关、马、郑、白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史学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
科技 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指南针: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北宋末年开始用于航海,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唐朝发明,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明朝 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建筑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既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其核心宫城,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元末明初施耐庵的优秀长篇小说《水浒传》;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书画 书法名家董其昌和绘画名家徐渭等
戏剧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牡丹亭》
清朝 小说 曹雪芹、高鹗所著的《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戏剧 昆曲:明朝万历末期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前期发展到达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走向衰落
京剧:乾隆时,徽调在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改进,于道光年间形成“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京剧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对点演练
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某校七年级同学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展开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古绝句】
甲: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刘禹锡 《百花行》 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 《望海潮回东南形胜》
(1)据材料甲、乙,分别指出这两种文学体裁盛行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盛行的原因。
答:朝代:甲:唐;乙:宋。原因:甲:开放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等。乙: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等。
【史家遗韵】
(2)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它的作者和体裁分别是什么
答:司马光。编年体通史。
科技之光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培根的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答: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药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薪火相传
(4)新时代,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过长期的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传》、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汉化女真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便是明例。又如医学方面,汉族医术渊深博大,藏医、蒙古医也别具异彩,且与汉医相互启迪、补充。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1)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答:秦朝。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观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论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传》、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易错点1元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
( × )
解读
创建 (隋朝)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 (唐朝) ①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②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制度; 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僵化) 实行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废除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典例1(2022·南阳期中)“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材料表明宋代科举考试 ( )
A.拓宽了选官的途径
B.增加了取士名额
C.改革了内容和形式
D.杜绝了考生作弊
答案:C。
易错点2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姚崇和宋璟,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 )
解读
项目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 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知人善任,广用贤才,虚心纳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任用姚崇、宋璟;重用贤能,重视管理考核
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典例2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重视国家管理),革去弊讹(弊政),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治理得很好)。河清海晏(安定),物殷俗阜(物产丰富,风俗淳厚)。”解读材料,准确的一项是 ( )
A.“上留心理道”的“上”指唐太宗
B.“天下大理”局面被誉为“贞观之治”
C.“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D.“物殷俗阜”指开元年间经济繁荣
答案:D。
易错点3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充分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 × )
解读
(1)唐朝的民族关系
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交 流方式 册封 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战争 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和亲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机构 设置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2)唐朝的对外关系
史实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时间 唐太宗时 唐玄宗时
贡献 翻译佛经,传播佛教;根据其口述,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终点 天竺 日本
贡献 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典例3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当时的社会情景,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答案:B。
易错点4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 × )
解读
典例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写诗明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下列选项对唐末农民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
A.形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B.推翻了唐朝统治
C.给唐朝统治致命一击
D.平定了安史之乱
答案:C。
易错点5金军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1127 年,金军攻破临安,北宋灭亡。
( × )
解读
(1)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建立情况
政权 民族 建立、灭亡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汉 960-1127年 赵匡胤 (宋太祖) 开封(东京)
辽 契丹 907-1125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西夏 党项 1038-1227年 元昊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女真 1115-1234年 阿骨打 (金太祖) 会宁
南宋 汉 1127-1276年 赵构 (宋高宗) 临安(杭州)
蒙古 蒙古 1206-1271年 铁木真 (成吉思汗) ——
元 蒙古 1271-1368年 忽必烈 (元世祖) 大都
(2)辽宋夏金元政权更迭示意图
典例5下列大致能反映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
答案:A。
典例6南宋诗人陆游绝笔诗《示儿》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
A.宋真宗与辽进行澶渊之战
B.中原地区被女真族占领
C.蒙古人企图南下灭亡南宋
D.文天祥等展开抗元斗争
答案:B。
易错点6经济重心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 ( × )
解读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1)总况
(2)详情
(3)影响
①对交通贸易:使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促进海、河运的快速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②对人口分布: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
③对民族关系:促进了南北民族交融,文化习俗交融。
④对南方环境:人口大幅增长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生态环境。
⑤对教育与人才: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辈出等。
⑥对经济格局:基本奠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使财经重心与政军中心分离。
典例7从750年(安史之乱前)到1200年,长江下游的人口增长了643%,长江中游增长率为483%,闽浙地区高达695%;而华北人口在这一时期的增长只有52%。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
A.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B.这一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
D.这一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易错点7明朝宋应星的《农政全书》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 )
解读
明朝 科技 名著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内容:药物、药方、药物形态图 评价: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 内容: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技术 评价: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作者:徐光启 内容: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创新研究 评价: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典例8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在明朝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想详细了解明朝时景德镇制瓷工艺,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四书集注》
答案:C。
易错点8清朝设置伊犁将军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 )
解读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 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到达夷洲(今台湾)
隋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流求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③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④清朝: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典例9如表是清朝统治前期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时间 事件
1684年 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1762年 设置伊犁将军
A.民族自治
B.对外交往
C.边疆治理
D.文化交流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