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估(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5分钟 100分)
选择题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
1.赵匡胤,大宋王朝开创者,庙号宋太祖。下列与赵匡胤的事迹不相符的一项是(B)
A.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B.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C.杯酒释兵权
D.重文轻武,加强皇权
2.如表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A)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修葺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协调民族关系
3.(2022·开封期中)王安石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王安石变法中提出的措施是 (A)
A.保甲法 B.设通判
C.重文轻武 D.募役法
4.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建立辽和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D)
A.回族、契丹族
B.汉族、契丹族
C.女真族、党项族
D.契丹族、党项族
5.如图中“战争结果”处应填入 (C)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6.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D)
A.农业生产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7.如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B)
1.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时称北京为中都
2.建立者为完颜阿骨打,1115年称帝
3.保持女真族特有的猛安谋克制
A.辽朝 B.金朝 C.元朝 D.清朝
8.结合图片可知,岳飞抗金赢得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B)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抗金,一心收复失地
C.他被秦桧陷害,含冤去世
D.他抗金的斗争使南北获得持久和平
9.“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郑燮咏史诗《绍兴》创作依据的背景是 (B)
A.宋辽对抗 B.宋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岳飞抗金
10.(2022·郑州模拟)北大教授邓小南说,南宋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江南水田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并推广稻麦复种制,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表明南宋(C)
A.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
B.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C.南方经济发展比较快
D.财政收入以商税为主
11.如图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烧制的“莲花温碗”“器作十瓣莲花形,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该文物可用于研究(C)
A.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B.宋与辽文化的交融
C.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D.唐宋时期海外贸易
12.如图是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此文物可以佐证以下观点的是 (B)
①造船业很发达
②纸币铜钱并行于市
③海外贸易发达
④南宋都城临安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3.如图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3相对应的时期应是 (C)
A.三国时期 B.唐朝中期
C.南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4.“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这是香港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下列史实中与“一代天骄”有关的是 (A)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开凿运河 D.灭亡南宋
15.(2022·濮阳期末)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行汉法”“行仁政”,广开言路,整顿吏治,重视农桑,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B)
A.消灭江南汉族政权
B.巩固蒙古贵族统治
C.加速蒙古的封建化
D.实现天下大同理想
16.《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是文天祥千古传诵的不朽佳作,他在这些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后人为他修建了文丞相祠。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文天祥当时的决心和意志是 (A)
A.抗击元朝的掠夺
B.抗击西方国家的侵略
C.抗击金朝的掠夺
D.抗击南宋的腐朽统治
17.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年代尺,其中标注错误的一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18.习近平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元朝时,民族融合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C)
A.胡汉“和同为一家”
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19.(2022·郑州月考)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元朝……最具特别的,乃系于路、府、州、县之上,更设行省。……独至元朝而成为常设之官。这就是异族入居中国,不求行政的绵密,但求便于统驭镇压的缘故。”元政府设置行省的目的在于(C)
A.建立完善的各级行政机构
B.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
20.(2022·郑州模拟)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朝廷又在西藏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这些做法最重要的作用是 (A)
A.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
B.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21.《水浒传》第110回:“……上元节至,东京年例,大张灯火,庆赏元宵……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说平话,正说《三国志》,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李逵和燕青来的“瓦子”是 (C)
A.商业摊点 B.高档酒楼
C.娱乐场所 D.演出舞台
22.《资治通鉴》等部分史书曾记载文景时期轻徭薄赋,多次下令减免田赋、徭役等。但1973年发掘的汉墓中,大量简牍(官府文书)明确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D)
A.考古证明文景时期并没有轻徭薄赋
B.新发现的史料比原有史料更为可信
C.史书记载因带有主观性是不可信的
D.新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23.(2022·郑州月考)曾经的个人手写稿不再被手写传抄,而是通过无限地印制以供给市场大众,印刷品的价值和价格也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大家都买得起印制的书本了,翻刻也更容易、更廉价了。学者们也能进行书籍的收藏,甚至可以建立藏书楼了。这表明 (D)
A.个人手写稿质量急剧下滑
B.印刷品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C.书籍的收藏成为社会风气
D.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4.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每隔十几里还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些措施旨在 (C)
A.推动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
B.防止地方割据
C.加强大一统国家内部联系
D.扩大国家疆域
25.汉代时期的对外贸易从今天的广东出发,到达东南亚和南亚,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宋元时期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到达东南亚和南亚,经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材料体现了 (C)
A.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衰落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D.对外贸易管控升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材料二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字母A、B、C所代表的政权名称。(3分)
答:政权名称:A:金;B:南宋;C:西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规律。(2分)
答:规律: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朝时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答: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常年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统治者的重视等。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
答: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27.(14分)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幸福感。某老师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设计方案——体会宋代繁荣】
(1)下面是以“体会宋代繁荣”为主题的游学线路,请你对此进行简要介绍。(6分)
线路:景德镇→泉州市舶司遗址→四川成都
答: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兴起体现了宋代手工业的兴盛,市舶司是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标志,“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的四川地区体现了宋代商业的发达。
任务二:【情境再现——了解经济发展】
(2)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3分)
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一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创造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一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一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答:宋代时,瓷器、铁器是主要的出口货物;宋代航海业和造船技术十分发达;南海一号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
任务三:【思维导图——重现宋元时代】
(3)写出下列思维导图A、B、C、D处的内容。(5分)
答: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或民族政权并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交融;
C.宋代的社会生活;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8.(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上,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发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一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1)据培根的评述,从材料一中选取任意两项中国古代发明,说一说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4分)
答: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火药、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创新”在都市生活和商业贸易方面的代表性成就。(3分)
答:都市生活:“瓦子”和“勾栏”的出现;商业贸易:纸币“交子”的出现。
(3)综合上述探究及所学知识,宋代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2分)
答:宋朝商业繁荣,都市生活繁华,科技发达。
29.(14分)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的“综合资料探元朝”的探究,请结合所学完成相关问题。
【环节一:材料中的元朝】
材料一 忽必烈将首都从哈拉和林迁至北京的决定, 恰好表示了这一同化过程。他在北京的宫殿里进行统治,举行复杂的儒家仪式,建立新的孔庙,必将成为封建王朝的皇帝。
(1)根据材料一分析忽必烈的身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为什么要举行“儒家仪式”和“建立新的孔庙” (4分)
答:忽必烈从蒙古的大汗变成了元朝的皇帝。因为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忽必烈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维护他的统治。
【环节二:元曲中的元朝】
材料二 吴仁卿在元曲《越调·斗鹌鹑·天气融融》唱道:“先收了大理,后取了高丽。都收了偏邦小国,一统了江山社稷。”
(2)材料二内容是从哪一方面对元朝进行评价的 (2分)
答:元朝统一全国。
【环节三:评价中的元朝】
材料三 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记载:“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夫!”
(3)材料三的评价跟元朝时哪些内容有关 (3分)
答:评价与元朝统一全国、实行的统治措施、百姓生活安定等内容有关。
【环节四:归纳中的元朝】
(4)以上是某同学对元朝内容的归纳,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分)
答:主要信息:①1206年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②在忽必烈进攻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元朝军队遇到了以文天祥为首的抵抗派的顽强抵抗;③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④忽必烈在巩固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建立行省制度、设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措施;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单元素养评估(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5分钟 100分)
选择题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
1.赵匡胤,大宋王朝开创者,庙号宋太祖。下列与赵匡胤的事迹不相符的一项是(B)
A.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B.先南后北,统一全国
C.杯酒释兵权
D.重文轻武,加强皇权
2.如表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A)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修葺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协调民族关系
3.(2022·开封期中)王安石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王安石变法中提出的措施是 (A)
A.保甲法 B.设通判
C.重文轻武 D.募役法
4.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建立辽和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D)
A.回族、契丹族
B.汉族、契丹族
C.女真族、党项族
D.契丹族、党项族
5.如图中“战争结果”处应填入 (C)
A.双方从此交恶 B.导致北宋灭亡
C.签订“澶渊之盟” D.实现全国统一
6.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D)
A.农业生产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7.如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B)
1.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时称北京为中都
2.建立者为完颜阿骨打,1115年称帝
3.保持女真族特有的猛安谋克制
A.辽朝 B.金朝 C.元朝 D.清朝
8.结合图片可知,岳飞抗金赢得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B)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抗金,一心收复失地
C.他被秦桧陷害,含冤去世
D.他抗金的斗争使南北获得持久和平
9.“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郑燮咏史诗《绍兴》创作依据的背景是 (B)
A.宋辽对抗 B.宋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岳飞抗金
10.(2022·郑州模拟)北大教授邓小南说,南宋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江南水田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并推广稻麦复种制,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表明南宋(C)
A.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
B.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C.南方经济发展比较快
D.财政收入以商税为主
11.如图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烧制的“莲花温碗”“器作十瓣莲花形,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该文物可用于研究(C)
A.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B.宋与辽文化的交融
C.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D.唐宋时期海外贸易
12.如图是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此文物可以佐证以下观点的是 (B)
①造船业很发达
②纸币铜钱并行于市
③海外贸易发达
④南宋都城临安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3.如图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3相对应的时期应是 (C)
A.三国时期 B.唐朝中期
C.南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4.“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这是香港电视剧《成吉思汗》的主题歌。下列史实中与“一代天骄”有关的是 (A)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开凿运河 D.灭亡南宋
15.(2022·濮阳期末)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行汉法”“行仁政”,广开言路,整顿吏治,重视农桑,并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B)
A.消灭江南汉族政权
B.巩固蒙古贵族统治
C.加速蒙古的封建化
D.实现天下大同理想
16.《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是文天祥千古传诵的不朽佳作,他在这些作品里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后人为他修建了文丞相祠。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文天祥当时的决心和意志是 (A)
A.抗击元朝的掠夺
B.抗击西方国家的侵略
C.抗击金朝的掠夺
D.抗击南宋的腐朽统治
17.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年代尺,其中标注错误的一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18.习近平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元朝时,民族融合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C)
A.胡汉“和同为一家”
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C.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19.(2022·郑州月考)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元朝……最具特别的,乃系于路、府、州、县之上,更设行省。……独至元朝而成为常设之官。这就是异族入居中国,不求行政的绵密,但求便于统驭镇压的缘故。”元政府设置行省的目的在于(C)
A.建立完善的各级行政机构
B.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
20.(2022·郑州模拟)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朝廷又在西藏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这些做法最重要的作用是 (A)
A.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
B.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元朝的疆域
21.《水浒传》第110回:“……上元节至,东京年例,大张灯火,庆赏元宵……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说平话,正说《三国志》,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李逵和燕青来的“瓦子”是 (C)
A.商业摊点 B.高档酒楼
C.娱乐场所 D.演出舞台
22.《资治通鉴》等部分史书曾记载文景时期轻徭薄赋,多次下令减免田赋、徭役等。但1973年发掘的汉墓中,大量简牍(官府文书)明确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D)
A.考古证明文景时期并没有轻徭薄赋
B.新发现的史料比原有史料更为可信
C.史书记载因带有主观性是不可信的
D.新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23.(2022·郑州月考)曾经的个人手写稿不再被手写传抄,而是通过无限地印制以供给市场大众,印刷品的价值和价格也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大家都买得起印制的书本了,翻刻也更容易、更廉价了。学者们也能进行书籍的收藏,甚至可以建立藏书楼了。这表明 (D)
A.个人手写稿质量急剧下滑
B.印刷品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C.书籍的收藏成为社会风气
D.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4.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每隔十几里还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些措施旨在 (C)
A.推动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
B.防止地方割据
C.加强大一统国家内部联系
D.扩大国家疆域
25.汉代时期的对外贸易从今天的广东出发,到达东南亚和南亚,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宋元时期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到达东南亚和南亚,经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材料体现了 (C)
A.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衰落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D.对外贸易管控升级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材料二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和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和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和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字母A、B、C所代表的政权名称。(3分)
答:政权名称:A:金;B:南宋;C:西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规律。(2分)
答:规律: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宋朝时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答: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常年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统治者的重视等。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
答: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27.(14分)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幸福感。某老师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设计方案——体会宋代繁荣】
(1)下面是以“体会宋代繁荣”为主题的游学线路,请你对此进行简要介绍。(6分)
线路:景德镇→泉州市舶司遗址→四川成都
答: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兴起体现了宋代手工业的兴盛,市舶司是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标志,“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的四川地区体现了宋代商业的发达。
任务二:【情境再现——了解经济发展】
(2)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3分)
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一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创造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一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一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答:宋代时,瓷器、铁器是主要的出口货物;宋代航海业和造船技术十分发达;南海一号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
任务三:【思维导图——重现宋元时代】
(3)写出下列思维导图A、B、C、D处的内容。(5分)
答: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或民族政权并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交融;
C.宋代的社会生活;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8.(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上,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发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材料二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一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1)据培根的评述,从材料一中选取任意两项中国古代发明,说一说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4分)
答: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促进了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火药、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创新”在都市生活和商业贸易方面的代表性成就。(3分)
答:都市生活:“瓦子”和“勾栏”的出现;商业贸易:纸币“交子”的出现。
(3)综合上述探究及所学知识,宋代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2分)
答:宋朝商业繁荣,都市生活繁华,科技发达。
29.(14分)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的“综合资料探元朝”的探究,请结合所学完成相关问题。
【环节一:材料中的元朝】
材料一 忽必烈将首都从哈拉和林迁至北京的决定, 恰好表示了这一同化过程。他在北京的宫殿里进行统治,举行复杂的儒家仪式,建立新的孔庙,必将成为封建王朝的皇帝。
(1)根据材料一分析忽必烈的身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为什么要举行“儒家仪式”和“建立新的孔庙” (4分)
答:忽必烈从蒙古的大汗变成了元朝的皇帝。因为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忽必烈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维护他的统治。
【环节二:元曲中的元朝】
材料二 吴仁卿在元曲《越调·斗鹌鹑·天气融融》唱道:“先收了大理,后取了高丽。都收了偏邦小国,一统了江山社稷。”
(2)材料二内容是从哪一方面对元朝进行评价的 (2分)
答:元朝统一全国。
【环节三:评价中的元朝】
材料三 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记载:“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夫!”
(3)材料三的评价跟元朝时哪些内容有关 (3分)
答:评价与元朝统一全国、实行的统治措施、百姓生活安定等内容有关。
【环节四:归纳中的元朝】
(4)以上是某同学对元朝内容的归纳,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分)
答:主要信息:①1206年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②在忽必烈进攻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元朝军队遇到了以文天祥为首的抵抗派的顽强抵抗;③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④忽必烈在巩固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建立行省制度、设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措施;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