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估(一)(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试卷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养评估(一)(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试卷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3 12:21:14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卷
单元素养评估(一)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5分钟 100分)
选择题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
1.历史上曾有人这样评价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尤以‘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为最。”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指
(B)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开创科举制
2.(2022·许昌期末)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出现这些繁荣景象的原因有 (B)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重视纳谏
③隋文帝重视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④少数民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强调“这项工程” (C)
A.造就隋帝国的空前繁荣
B.奠定了唐朝统一的基础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统一的进程
4.“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句中反映的选官制度开始于 (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2022·郑州期末)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此一制度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材料反映了科举制 (A)
A.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B.削弱皇帝选拔人才的权力
C.脱离实际禁锢学子思想
D.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6.古代《逸周书》:“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炀”是古代中国非常差的谥号。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B)
A.修建大运河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7.“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进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这段话描述的是 (B)
A.隋朝建立的影响
B.唐朝建立的过程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唐朝建立的背景
8.《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曾主讲“贞观之治”。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讲话内容中的是 (D)
A.唐太宗居安思危,以民为本
B.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D.唐太宗广纳贤才,如姚崇等
9.武则天留下遗言,在其死后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而史学家多肯定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主要是因为她 (B)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0.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去世后,他不惜耗费国家财力的三分之一为其营建陵墓,使得这座皇陵极大地彰显了盛唐气象,尤其是陵园内的各种石刻雕像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瑰宝。当时能支撑唐玄宗此举的时代背景是 (D)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11.(2022·郑州月考)下侧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A)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2.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在于反映 (B)
A.个体农业的形成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自然经济的局限
13.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D)
A.社会政治状况 B.科举选才标准
C.思想开放程度 D.手工制作水平
14.唐朝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印证了 (B)
A.唐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友好
C.唐朝开放交流的对外政策
D.社会风气开放
15.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诗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C)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确立了双向交流的局面
1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D)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17.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C)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18.(2022·郑州月考)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出现这样情景的原因是 (A)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新罗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C.商业贸易繁荣
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19.“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B)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20.古印度的迦腻色迦王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热点,而《大唐西域记》有四五处关于迦腻色迦王的记载,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唐西域记》还翔实地记述了那个时代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D)
A.玄奘向印度传播了唐朝文化
B.玄奘是印度著名的僧人
C.《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关于古印度的历史专著
D.《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印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1.表中公元755-760年唐朝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时间 725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总人 口数 4 141万 4 531万 5 291万 1 690万
A.八王之乱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宦官专权
2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表现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愿望是 (C)
A.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B.希望唐都长安恢复昔日繁华景象
C.希望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
D.希望朝廷早日平息“安史之乱”
23.(2022·周口月考)清朝赵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B)
A.藩镇雄霸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24.五代十国是一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统治者激烈角逐,纷争不断,社会经济、文化受到颇大影响。但这一时期也有一个进步的趋势,那就是 (A)
A.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25.小历同学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涉及的内容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犁、鉴真东渡、殿试等。最符合这些内容的单元主题是 (B)
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时间 隋初 (589年) 隋盛时 (606年) 结论
人口 3 000多万人 4 600多万人 ①
垦田 1 900多万顷 5 500多万顷 ②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等250个 ③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 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材料三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百余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1)对比材料一表格中隋初与隋盛时的情况,分别从人口、垦田、粮仓等方面概括你所获得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经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5分)
答:人口激增;垦田面积扩大;粮仓数量增加。隋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5分)
答:原因:隋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的聪明才智;运用了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等。河段名称: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答:隋炀帝统治残暴(或滥用民力)。
(4)隋朝的兴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分)
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国家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言之有理即可)
27.(8分)(2022·商丘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玄奘逝世后,唐高宗哀痛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材料二 唐朝建立后的200余年间,日本正式派遣唐使来中国共12次,每次最少200多人,最多500多人。随行的有留学生、留学僧和各种技术人员等,他们在唐居留、留学、游历。新罗和唐朝的经济交流十分频繁,新罗的朝霞绸、丝绸等特产工艺品及人参、牛黄等药材大量输入唐朝,新罗商人则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图书等。
材料三 如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国宝”级人物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2分)
答: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的盛况有哪些表现。(4分)
答:日本遣唐使来华、新罗与唐朝交流频繁、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等。
(3)综上所述,你从唐朝对外交往中获得什么启示 (2分)
答: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力增强,我们要坚持走对外开放道路等。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唐朝以来,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4分)
答:盛唐气象:清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密切的民族交往;开放的社会风气;频繁的中外交流;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瓷器可能会有哪些著名品种 (4分)
答:原因: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瓷器品种: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4分)
答:唐文化向朝鲜、日本的大规模传播,促进了朝鲜与日本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言之成理即可)
29.(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齐廉允《“贞观之治”面面观》
材料二 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5分)
答:原因: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作用: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答: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撤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4分)
答:历史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主要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4)请结合材料二、三,运用唯物史观的方式评价唐玄宗。(3分)
答: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重用奸臣,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为唐朝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统治晚期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阶段检测卷
单元素养评估(一)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45分钟 100分)
选择题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
1.历史上曾有人这样评价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尤以‘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为最。”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指
(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凿大运河 D.开创科举制
2.(2022·许昌期末)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出现这些繁荣景象的原因有 (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重视纳谏
③隋文帝重视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④少数民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强调“这项工程” ( )
A.造就隋帝国的空前繁荣
B.奠定了唐朝统一的基础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统一的进程
4.“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句中反映的选官制度开始于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2022·郑州期末)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此一制度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材料反映了科举制 ( )
A.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B.削弱皇帝选拔人才的权力
C.脱离实际禁锢学子思想
D.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6.古代《逸周书》:“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炀”是古代中国非常差的谥号。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
A.修建大运河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7.“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进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这段话描述的是 ( )
A.隋朝建立的影响
B.唐朝建立的过程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唐朝建立的背景
8.《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曾主讲“贞观之治”。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讲话内容中的是 ( )
A.唐太宗居安思危,以民为本
B.唐太宗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D.唐太宗广纳贤才,如姚崇等
9.武则天留下遗言,在其死后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而史学家多肯定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主要是因为她 ( )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10.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去世后,他不惜耗费国家财力的三分之一为其营建陵墓,使得这座皇陵极大地彰显了盛唐气象,尤其是陵园内的各种石刻雕像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瑰宝。当时能支撑唐玄宗此举的时代背景是 (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11.(2022·郑州月考)下侧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2.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在于反映 ( )
A.个体农业的形成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难
D.自然经济的局限
13.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 )
A.社会政治状况 B.科举选才标准
C.思想开放程度 D.手工制作水平
14.唐朝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印证了 ( )
A.唐朝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友好
C.唐朝开放交流的对外政策
D.社会风气开放
15.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诗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确立了双向交流的局面
1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17.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18.(2022·郑州月考)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出现这样情景的原因是 (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新罗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C.商业贸易繁荣
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19.“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
20.古印度的迦腻色迦王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热点,而《大唐西域记》有四五处关于迦腻色迦王的记载,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大唐西域记》还翔实地记述了那个时代印度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
A.玄奘向印度传播了唐朝文化
B.玄奘是印度著名的僧人
C.《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关于古印度的历史专著
D.《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印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21.表中公元755-760年唐朝人口数量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725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总人 口数 4 141万 4 531万 5 291万 1 690万
A.八王之乱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宦官专权
2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表现了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愿望是 ( )
A.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B.希望唐都长安恢复昔日繁华景象
C.希望推翻唐朝的腐朽统治
D.希望朝廷早日平息“安史之乱”
23.(2022·周口月考)清朝赵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 )
A.藩镇雄霸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24.五代十国是一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大小统治者激烈角逐,纷争不断,社会经济、文化受到颇大影响。但这一时期也有一个进步的趋势,那就是 ( )
A.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25.小历同学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涉及的内容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曲辕犁、鉴真东渡、殿试等。最符合这些内容的单元主题是 ( )
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时间 隋初 (589年) 隋盛时 (606年) 结论
人口 3 000多万人 4 600多万人 ①
垦田 1 900多万顷 5 500多万顷 ②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等250个 ③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 7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材料三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百余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1)对比材料一表格中隋初与隋盛时的情况,分别从人口、垦田、粮仓等方面概括你所获得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经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5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4)隋朝的兴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分)
27.(8分)(2022·商丘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玄奘逝世后,唐高宗哀痛伤感,为之罢朝,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材料二 唐朝建立后的200余年间,日本正式派遣唐使来中国共12次,每次最少200多人,最多500多人。随行的有留学生、留学僧和各种技术人员等,他们在唐居留、留学、游历。新罗和唐朝的经济交流十分频繁,新罗的朝霞绸、丝绸等特产工艺品及人参、牛黄等药材大量输入唐朝,新罗商人则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图书等。
材料三 如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国宝”级人物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2分)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流的盛况有哪些表现。(4分)
(3)综上所述,你从唐朝对外交往中获得什么启示 (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唐朝以来,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瓷器可能会有哪些著名品种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4分)
29.(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为了“贞观之治”的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齐廉允《“贞观之治”面面观》
材料二 米价便宜到每斗十三个钱,今山东省一带,斗米只要三钱;社会秩序也异常良好,行旅可以“行万里不持寸兵”。人口也急剧增加,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全国共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较之贞观时代,几乎增加了两倍。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5分)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4分)
(4)请结合材料二、三,运用唯物史观的方式评价唐玄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