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7.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魏巍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写法特点,学习其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选用人称、词语、句式及修辞手法的写作方法。
3.学习志愿军的精神品质,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1982年,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2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此获1982年首届茅盾文学奖。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影响很大、传诵很广的优秀通讯,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本文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揭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序幕。作者魏巍到前沿阵地上进行采访。在前线的经历,他终生难忘。从朝鲜回来后,前方将士那不怕死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多么英勇、多么顽强,于是他根据采访内容,整理写作了这篇通讯。
历史背景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妄图吞并朝鲜,进犯我国。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伟大部署,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任命彭德怀同志为志愿军司令员。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把敌人从鸭绿江赶到汉江南岸。
敌人不甘心失败,又于1951年1月25日大举向北反扑,英勇善战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汉江两岸顽强抵抗敌人的猛烈进攻,并从 4月28日起全线发起反击,迅速解放了许多城镇和广大地区。1953年7月,美帝国主义被迫同朝中方面签订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
新闻通讯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描写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坚韧
淳朴
谦逊
军隅里
覆灭
掐住
摁倒
迸裂
掰断
什物
聚歼
过瘾
rèn
chún
xùn
yú
fù
qiā
èn
bèng
jiān
yǐn
shí
豁亮
犁耙
bāi
bà
huò
字词积累
感知文本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1-3段)
从切身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概括和赞扬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4-14段)
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部分(第15段)
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人们热爱志愿军战士,因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速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作者选用的典型例子,并给每个事件拟定一个小标题。
松骨峰战斗
马玉祥救童
防空洞谈话
研读“松骨峰战斗”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次战役时,我志愿军部队为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赶到书堂站,在松骨峰与敌人展开壮烈的搏斗。虽牺牲惨重,却终为主力部队赢得时间,聚歼了敌人。
1.第5、6、7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从哪些叙述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壮烈的搏斗”?(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3.在描写这场战斗的场面时,哪些地方是直接描写?哪些地方是间接描写?具体描写战士们各种姿势时运用的一系列动词有何作用?
4.松骨峰战斗这一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第5段:叙述战斗的惨烈场面及战斗结果。
第6段:记下烈士的名字,表达深切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第7段:写营长的感受,突出战士的可爱。
1.第5、6、7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从哪些叙述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壮烈的搏斗”?(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紧迫,无险可守
敌众我寡,(装备上)敌优我劣。
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直接描写)
运用动作描写,连用“摔、扑、抱”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勇士们战斗的场景,表现了勇士们憎恨敌人,视死如归!
3.在描写这场战斗的场面时,哪些地方是直接描写?哪些地方是间接描写?具体描写战士们各种姿势时运用的一系列动词有何作用?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手指都掰断了。”
(间接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狠,以及作战时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反映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诗篇。
4.松骨峰战斗这一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英雄主义
研读“马玉祥救童”
1.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10段内容中的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3.第11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为什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
4.这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1.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
2.第10段内容对表现马玉祥有何作用?其中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肖像描写部分,介绍马玉祥的脸色、身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比作“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因为他“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与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在颜色、形象上有相似之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淳朴可爱的风貌,饱含着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3.第11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为什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人称的作用)
采用了心理描写。
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细腻,感情真挚;使用笫三人称,讲述事情情节清晰,文字简洁明快。交替使用笫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避免平铺直叙,又能真实生动,有重点地介绍清楚事件的经过,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这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国际主义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战士的一番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心灵?
2.作者在写这件事时,连续写了一位战士的三次“笑”,试对每次笑的内涵加以分析。
3.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研读“防空洞谈话”
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乐为祖国人民的幸福吃苦的幸福观、苦乐观;同时也表现他们时刻把祖国人民的托付记在心上,有着崇高的荣誉感,充分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战士的一番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2.作者在写这件事时,连续写了一位战士的三次“笑”,试对每次笑的内涵加以分析。
第一次“笑”是在“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之后,他笑了。这“笑”,是他感到“光荣”的集中体现,是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而甘心吃苦、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出的灿烂之花。第二次“笑”是在“我”问他“你想不想祖国啊”之后,这“笑”的内涵同样蕴含在答话之中,既表现了对祖国炽热的爱恋之情,又有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决心完成人民交付的光荣使命的高度责任感。第三次“笑”是在“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吗”之后,从答话可知,这“笑”中充满了夺取抗美援朝彻底胜利的信心。
英雄主义
3.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合作探究:文中三个事例的顺序可否调整一下?请谈谈你的意见。
不可调整。这三个事例共同揭示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第一件事写松骨峰战斗,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狠和英勇杀敌的气概。援朝卫国是志愿军的首要任务,所以这件事应先写。第二件事写战士烈火中救孩子,传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爱,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对第一件事的补充:对敌狠,是因为对朝鲜人民的爱。因此救孩子的故事应在后面。第三件事写防空洞访谈,揭示了志愿军对敌狠,对朝鲜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源于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这个故事应放在最后。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最可爱的人”的完整形象。
思考:本文开头三段与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作用:开头(1-3段),从写作者在朝鲜的具体感受,引出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结尾(15段),把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志愿军在朝鲜奋不顾身杀敌联系起来,再次强调我们的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概括主题
这篇通讯以生动的笔触、感人至深的三个典型事例,真实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号召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的志愿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