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诗词曲鉴赏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诗词曲鉴赏
课内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课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________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 快)________,声音应稍(低缓 高昂)________。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3.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欣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时候的景色。
6.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字描绘出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 )( )( )( )( )。
7.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颜色是( ),声音是( ),动景是( ),静景是( )。
8.根据诗句的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点应该是( )。
古诗阅读:补充诗句,并填空。
好雨知时节,( )。
( ),润物细无声。
(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
9.补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10.《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 ),作者是唐朝诗人( )。诗中以极大的( )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 )。
11.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
① “发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A.发生 B.产生,兴起 C.出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的“发生”应选( )
② 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 (请选用诗句作答)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③ 诗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
A.喜 B.潜 C.润
④ 对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全诗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
B.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C.全诗意在赞美像春雨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课内选文考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2.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13.“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
A.春天。 B.年轻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1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鹿柴》中的“柴”应读( )。
16.这首诗描绘的是( )时分的幽静景色。
17.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 )
18.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 ),他与孟浩然合称( )。
阅读下方方框中的古诗,完成小题:
所见
清·袁枚
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立。
【注】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③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④欲:想要。⑤捕:捉。
19.此诗中的牧童干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0.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
21.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古诗词阅读。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①
[南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②肉,白酒床③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①检校:核查。山园:稼轩的带湖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22.填空。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___________是词牌名;辛弃疾是南宋___________派词人,号___________。词中的“山园”就是___________。
23.下面哪一项并不是《清平乐》中“万事从今足”的表现?( )
A.居住的环境优美 B.有肉有酒,生活富足
C.山园里果实累累 D.年纪大需要拄拐行动
24.“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一句用了一个“偷”字,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5.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歌赏析,请你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画上“√”。
“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急而大 小而疏);“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长 持续时间短)的特征;“水如天”写出了雨(大 小)。从而感受到这个时节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骤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28.诗人50岁时又来西湖赏雨,还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结合这首诗想想: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 2.思念亲人 慢 低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析】1.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再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声音应稍低缓。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4.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解析】3.略
4.略
5.唐、杜甫、初春 6.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 7.青、鸣、鸣翠柳、上青天、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室内
【解析】5.略
6.略
7.略
8.略
9.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野径云俱黑 花重锦官城 10. 律诗, 杜甫, 喜悦, 春雨 11. ①B ②A ③B ④C
【解析】9.略
10.略
11.略
12.D 13.A 14.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解析】略
15.zhài 16.傍晚 17.幽静 18.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
【解析】15.本题考查的是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鉴赏,首先明确诗歌当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整首诗歌的翻译和主要内容。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题干的要求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傍晚
1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题干的要求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幽静
1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题干的要求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王孟
19.放牛、唱歌。 20.牧童是天真烂漫、热爱生活的孩子。
【解析】19.略
20.略
21.B
【解析】【小题1】略
22. 清平乐 豪放 稼轩 辛弃疾的带湖居第 23.D 24.用得非常合适,“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22.考查对古诗的识记,要求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多多积累相关知识。
词牌名,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解释为: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可知选项ABC正确。
24.考查对古诗的辨析理解,这里的“偷”用得非常合适,“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25.夏季。夏天的雨来的急,持续时间又短。 26.云、雨、风、楼。 27.急而大 持续时间短 大 28.表达了作者淡然与豁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25.本题考查的是古诗的理解。
本文的意思是: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 ,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白雨跳珠”写出了雨来的急而大 ,“忽吹散”写出了雨持续时间短。符合夏天雨的特征。
26.本题考查的是诗词内容的理解。
文中写了“黑云”“白雨”“卷地风”“望湖楼”这些景物。
27.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欣赏。
“白雨跳珠”的意思是: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写出了雨急而大。“忽吹散”的意思是:忽然就吹散了,写出了雨持续时间短。“水如天”的意思是: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写出了雨大。
28.本题考查的是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的意思是:这次回来又能够如醉如痴地观赏西湖的雨景,不见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经十五年了。与本诗相呼应,十五年后还能有以前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淡然与豁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