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中国历史上不乏能言善辩之士:子贡、范雎、烛之武、鲁仲连、张孟谈、苏秦、张仪、毛遂、郦生、陆贾……他们凭着自己的伶牙俐齿、三寸不烂之舌,奔走游说,合纵连横,或化解矛盾,或挑起战争,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演绎了一幕幕脍炙人口的“舌尖”上的战役。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简介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献公就把大女儿伯姬嫁给了他。后来,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杀死太子申生,立小儿子奚齐为国君。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活命,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不久,他忘掉秦国的恩情,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两国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联络公子圉,把女儿怀赢嫁给他。公子圉听说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死,公子圉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
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很生气,决定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帮他赶走公子圉,当上晋国新国君,即“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秦晋之好
晋献公
伯姬(女儿)
申生(太子)
重耳(晋文公)
夷吾(晋惠公) 圉(晋怀公)
奚齐(小儿子)
秦穆公
怀嬴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背景介绍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晋 军
秦晋围郑形势图
秦
军
烛之武
佚之狐
郑 伯
许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谢
秦 伯
见
荐
请
辞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说
烛 之 武 说 秦 伯
示弱
既知亡矣
陈弊
越国鄙远
亡郑陪邻
述利
为东道主
晋之无信
晋之无厌
现实问题
历史问题
潜在问题
亡郑:阙秦以利晋
舍郑:君亦无所害
共其乏困
我们无所谓
唯君图之
(1)提出问题,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2)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4)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善于分析利弊
一、善于利用矛盾
三、善于揣摩心理
四、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晋 军
秦晋围郑形势图
秦
军
秦
军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军
晋 军
子犯请击之
晋 军
郑
秦
晋
函 陵
氾 南
秦
军
晋 军
子犯请击之
不仁
晋文公
不武
不知
吾其还也
晋 军
结 构
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
结局: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正面)
存郑利秦(反面)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侧面)
有牢骚但顾全大局
不卑不亢刚柔相济
条理清晰说理透彻
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明机智。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
佚之狐
1.是一个伯乐
是他慧眼识英雄,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2.是一个谋士
他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郑 伯
1.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2.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3.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写作特点
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组织严密,前后照应
秦晋
围郑
力荐
逐之武
遭到
拒绝
郑伯
认错
毅然
应命
说服
秦伯
子犯
请击秦
文公
撤兵
转危
为安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撤兵)
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疆)
若不阙秦(使……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行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一般引申为宴客的主人。
微夫人之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固定句式
1.焉用亡郑以倍邻
焉……(为什么要……,何必……)
杀鸡焉用宰牛刀?
2.夫晋,何厌之有?
夫……何……(……怎么……)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顺接,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顺接,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阙秦以利晋 顺接,连词
而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顺接
夜缒而出 表修饰关系,连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顺接,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表转折,连词
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疑问副词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怎么能,疑问副词
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助词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A
D
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之)烦执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B
C
C
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后,秦伯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秦晋之间出现裂痕。两年后(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穆公为了与晋争霸,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等人在郑颇得信任,掌管郑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孟明视等率军奔袭郑国,次年春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恰遇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偷袭郑,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便灭滑国而还。
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军。为不惊动秦军,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再经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遭遇晋军伏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
后 话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