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一模分题型分层汇编-03诗歌赏析
一、诗歌鉴赏
(2021·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归,八十始得归”,写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长,反映出战争的旷日持久和兵役的繁重。
B.老兵与乡人的一问一答,令人感受到老兵心情的变化:由想了解家人情况时的迫切,到得知家人情况后的失望。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
D.“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人联想到杜甫《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二者都描绘了破败荒芜的景象。
2.本诗中“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和《木兰诗》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都写到人物从军归来后“出门看”的行为。请简要分析“出门看”的行为,分别表现了老兵和木兰怎样的情感。
3.(2022·北京东城·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统考一模)阅读《渔家傲 秋思》,回答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再接上“连角起”,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B.“长烟落日”,让人联想到描写塞外壮阔风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而其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
C.“燕然未勒”反用典故,这个典故会让人想到了《邓稼先》一文中杨振宁先生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赞扬邓稼先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是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2)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与本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写到了“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22·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曲(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对上面两首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词都与边塞征战生活有关,都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
B.《渔家傲·秋思》中以“异”字统领上阕景物,强调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C.《塞下曲》开篇也是写景,宿雁惊飞,既交待了时间,又写出了景色的壮美。
D.“长烟落日孤城闭”“大雪满弓刀”两句均借边塞特有景象表现将士们的威武气概。
5.《邓稼先》“我不能走”这一部分,引用了“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有人推测“燕然勒功”抒发的情感与《渔家傲·秋思》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相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十五从军征》中“出门看”表现了老兵备好饭食却无亲人共享,茫然出门寻找,失落中更感孤独悲伤;《木兰诗》中“出门看”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装束后,出门与火伴相见的兴奋喜悦。
【分析】1.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描写了室空无人的荒凉凄楚的景象。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结合前句诗“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可知,老兵“出门看”是因为自己备好饭食却无亲人共享;结合下句诗“泪落沾我衣”可以感受到老兵失去亲人、孤苦无依的悲伤。
《木兰诗》:结合木兰“出门看”之前的动作行为“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知,木兰从军多年,终于恢复了女儿装束,内心是喜悦的;“出门看”的对象是火伴,因此可知她此时的心情是著女儿装与火伴相见的兴奋喜悦。
3.(1)C
(2)范词借“雁去无留意”抒发了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凄凉悲怆的情感,“北风吹雁”表达了与友人的不舍和挂念之情。
【详解】(1)C.“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未勒”是“燕然勒功(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反用。《邓稼先》一文中杨振宁先生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是正用典故,暗含邓稼先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赞扬邓稼先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故选C。
(2)本题考查意象及作者情感。
《渔家傲 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写“雁”离开冷寒的边塞,侧面写边塞的环境恶劣(凄寒);联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边塞边声四起,孤城紧闭,暗示战事吃紧,将士们还未击退敌人,功业未成,不能像“雁”一样离开,抒发了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凄凉悲怆的情感。
《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意思是: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联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可知,作者在寒冷的天气,告别好友;“北风吹雁”,使“雁”离开,渲染了一种即将与友人分开的不舍氛围,表达了作者告别友人的不舍和挂念。
4.B 5.示例:
(1)合理。这两处都用了相同典故。同在西北边塞,“燕然未勒”表现出将士们镇守边关,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爱国之心,“燕然勒功”则赞扬了邓稼先为国防事业甘愿献身的崇高品质,二者情感相关。
(2)不合理。这两处虽然用了同一典故,“燕然未勒”写出将士们长期镇守边关,有家不能归的无奈情绪,而文章借“燕然勒功”赞扬了邓稼先为国防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二者情感不相关。
【解析】4.A.《渔家傲·秋思》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边声四起,战事吃紧,将士们久戍边关,难以归乡,但是“燕然未勒”,功业未成;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与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并未体现“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
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意思是: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宿雁”被惊起,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既交代时间,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景色的壮美”表述有误;
D.“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孤城闭”,写城门紧闭,凸显战事吃紧,戒备森严,充满肃杀之气;“表现将士们的威武气概”表述有误;
故选B。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明确观点,结合内容谈理由即可。
示例一:我认为这种推测合理。理由:“燕然勒功”为典故——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来人们用此来表示取得了重大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建立功劳的欲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碎首黄尘,燕然勒功”,指为祖国建功立业愿拋头颅献出生命;两句都有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引述五四年代的一 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上;表现出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更加突出邓稼先的伟大。
示例二:我认为不合理。“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未勒”是“燕然勒功(窦宪领兵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反用。写战事吃紧,将士们久戍边关,难以归乡,但是“燕然未勒”,功业未成;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与思念家乡而不得归的无奈,情感复杂。《邓稼先》一文中杨振宁先生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是正用典故,写邓稼先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赞扬邓稼先为祖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