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一定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昂首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书写世所瞩目的文明史诗。
(摘编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材料二:
从20世纪启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老路。经过多年积极探索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积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历史视角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对文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意义。在世界几大文明之中,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智慧,形成了道术相济的生态文化体系,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支持。从当代视角看,要破解工业文明以来发展与环境的难题,走出“黑色发展”的迷雾,必须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曾详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2020年11月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以及2021年10月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都体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发展中,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守好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从长远来看,守护好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走出一条高质量、更公平、更安全、更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从国内角度看,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从国际角度看,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但“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对关系,通过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优化升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等举措,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摘编自余泽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B.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C.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要以保护环境为主,就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不要金山银山。
D.材料二不仅指出实现降碳减污目标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还指出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些措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多年积极探索与实践证明,中国一直完全借鉴“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老路的做法是不对的。
C.推进“双碳”工作,实现“双碳”目标,无论是从国内角度来看,还是从国际角度来看,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D.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持续书写世所瞩目的文明史诗,需要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B.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周
D.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4.“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明白和谐与平衡的道理叫作“常”,懂得如何处常不失叫作“明”,能认识到事物规律的常态,就是明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事就不能瞒他【注】 丁玲
自从胡泰的胶皮车被顾涌赶到了暖水屯之后,暖水屯的人就多了谈话的题材。
暖水屯地势靠山,不是交通要道,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这样漂亮的大车。从前李子俊家里也只有铁轮大车。如今怎么顾二伯弄了这么部好车回来?有些好奇的人就去打听,也没有打听出什么新鲜事,好像只是因为八里桥的胡泰生了病,他赶不了车,车搁着没用,就让他亲家借回来使用几天。顾涌果然第二天就到下花园装煤去了,第三天又去,大家也就相信了他,不再追问了。
村子上只有一个人不信他这话,这人便是钱文贵。
钱文贵家里本来也是庄户人家。但近年来村子上的人都似乎不大明白钱文贵的出身了;钱文贵总好像是个天外飞来的富户,他不像庄稼人。他虽然只在私塾读过两年书,就像一个斯文人。说话办事都有心眼,他从小就爱跑码头,去过张家口,不知道是哪一年还上过北京,穿了一件皮大氅回来,戴一顶皮帽子。人没三十岁就蓄了一撮撮胡髭。同保长们都有来往,称兄道弟。后来连县里的人他也认识。等到日本人来了,他又跟上层有关系。不知怎么搞的,后来连暖水屯的人谁该做甲长,谁该出钱,都得听他的话。他不做官,也不做乡长、甲长,也不做买卖,可是人都得恭维他,给他送东西,送钱。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摇鹅毛扇的,是一个唱傀儡戏的提线线的人。他就有这么一份势力。他们家过的生活就简直跟城里人一样,断不了的酒呀,香片茶呀,常吃的是白面大米,一年就见不到高粱玉茭窝窝,一家人都穿得很时新。如今日本鬼子跑了,八路军来了,成了共产党的世界,四处都清算复仇。去年暖水屯就斗争了许有武,许有武曾经做过大乡长,他逃到了北京,家里人也去了张家口,村子上没收了他的财产。今年春上又斗争了侯剧魁,侯殿魁赔了一百石小米。可是钱文贵呢,他坐在家里啥事也不干,抽抽烟,摇摇扇子,儿子变成了八路军,又找了个村治安员做女婿,村干部中也有人向着他,说不准还是他的朋友,谁敢碰他一根毛?村子上的人遇见了他,赔上笑说:“钱二叔,吃啦吗?”遇不着最好,都躲着他些,怕他看你不顺眼,在什么看不见的地方就来害人。他要坑害人可便当,不拘在哪里说几句话,你吃了亏还不知道这事从哪儿说起,究竟是谁的过。老百姓背地里都说他是一个“尖”,而且是村子上八大尖里面的第一个尖。
听见别人说顾涌借了胡泰的车子,他心里好笑:你顾老二是个老实头儿嘛,也学着扯什么谎?要真是胡泰病倒了,还能放他媳妇回娘家?不是已经到了收蒜的日子吗?胡泰今年至少也能种上四五亩蒜,他们八里桥今年正是种菜的年头,光靠他们自己家里的女人编蒜,都编不过来咧,这里面一定有讲究。钱文贵既然发现了,他就一定要知道,他喜欢打听。要是有事情瞒着他,他一时又闹不清楚,他是不舒服的。他就开始去侦查这件事,尽管大家都信以为真。
在吃早饭的时候,他望着他儿媳妇,这顾家二姑娘忙着把饭菜端到他的炕桌上,回头就走了。她很怕她公公。这时公公却问道:“你回家去来么?”
“没有。”二姑娘站住了,用怀疑的眼睛望着公公。二姑娘生得有一副很端庄的面貌。
公公又看了那黑油油的头发一眼,接着说:“你姐姐回来了。”
“听说是昨晚跟你爹回来的。别人家说穿得可是花花绿绿,八里桥到底是一个大村庄,那里的娘们谁都讲究个穿咧。”快五十岁了的婆婆,已经落了两三颗牙齿,还梳上一个假髻,常常簪一朵鲜花在上边。这时她跟着也插嘴了。
公公的眼光已经落到二姑娘的手上,手腕上套了一副银镯子,粗糙的手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扫射下,很拘束,她卷着衫角,雪白的洋布短衫便把那黑红色的手盖住了。她看见公公端上了酒杯,便又打算走出去,这时公公却又说了:“吃过饭回家去看看吧,问问你姐姐,她们那里的收成怎么样?”
二姑娘走出房来赶忙走到厨房里去,嫂嫂和侄儿也正在吃饭,小姑黑妮在烧开水沏茶,二姑娘一走进来就忍不住喊:
“黑妮!”
厨房里的人全愣起眼睛望着她,黒妮闪着两颗大黑眼珠,半天,也嗤的一声笑了:“二嫂!看你发的什么疯?”
二嫂正要告诉她,北屋里的公公却叫他侄女儿了。黑妮便忙着把开水倒在茶壶里,用一个小茶盘托着两个茶杯和茶壶到她伯父那里去。二嫂便跟着走出来,站在门外边看院子中的两棵石榴花树和两棵夹竹桃。有一个蝴蝶在那些火红的花上面穿来穿去。
钱文贵又嘱咐了侄女,他要黑妮陪她二嫂一道回娘家,看看那个从八里桥回来的女人,问问胡泰什么病,看那边有什么风声没有。那里在铁道线上,消息灵通,有什么变动知道得快些。他是很担心着“中央”军的行动,和即将爆发的内战的。
黑妮说:“管它呢,问这些干什么?和咱们又没关系。”可是她挨骂了。她不敢再顶嘴。心里却想着:“哼,你就爱管闲事!”
她吃过了饭,换了一件衫子,还是和二嫂一道到顾家去了。她打算着一定照二伯父叮嘱的去问,却不一定都告诉他。她不喜欢二伯父,也不被喜欢,她怕他,不过近来她对他的感情比以前要稍微好一些,因为她觉得二伯父近来已经不那么苛刻,很少责怪她。
(有删改)
【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全书共58节,本文是第3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泰的胶皮车被顾涌赶到了暖水屯之后,暖水屯的人不但多了谈话的题材,还有不少人开始打探消息,写出了人们的好奇心态。
B.大家都相信了顾涌所说的他把车借回来使用几天的解释,只有钱文贵不信,侧面反映了钱文贵的确是暖水屯的“尖”。
C.当钱文贵问话时,二姑娘“用怀疑的眼睛望着公公”,二姑娘的这种表现表明她对公公话里有话的狡猾带着警觉。
D.小说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顾家二姑娘”变成“二嫂”,这种人称的变化,反映了顾家二姑娘身份地位的升高。
7.关于文中介绍钱文贵的插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似乎”不明白钱文贵的出身,是大家觉得钱文贵后来不像庄稼人了。
B.钱文贵从小就爱跑码头,是说他自小就有喜欢往繁华热闹的地方去的秉性。
C.“谁该做甲长,……都得听他的话”,可见钱文贵在暖水屯里很有威望。
D.“他坐在家里啥事也不干,抽抽烟,摇摇扇子”,用动作描写表现钱文贵工于心计。
8.为什么钱文贵要黑妮陪她二嫂一道回娘家?请简要分析。(6分)
9.“她打算着一定照二伯父叮嘱的去问,却不一定都告诉他。”这句话在表现黑妮这一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壬子十二月,上(汉文帝刘恒)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母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丐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选自《史记·汉文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B.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C.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D.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收帑诸相坐律令”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坐”字含义不同。
B.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文中用来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C.“直百金”与“木直中绳”(《荀子·劝学》)两句中“直”字含义不相同。
D.先帝,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祖先,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帝认为相坐法令不妥,但有关官员认为相坐法令可以震慑犯罪之人,在汉文帝阐述完自己的看法后,有关官员废除了相坐法令。
B.汉文帝下令废除了现行法令中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罪,认为这样的律令会让皇帝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无法招来贤良之士。
C.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视农业为天下的根本;汉文帝关爱百姓,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
D.汉文帝非常俭朴,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平时穿的经常是质地粗厚的衣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4分)
(2)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4分)
14.请简要陈述孝文帝废除“相坐律令”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枯树①韩愈
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到了严寒季节也不惧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16.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墨家思想与儒家多有不同,但在选拔、任用贤才的用人观上是一致的,将“尚贤”作为政治的根本,主张尚贤使能要打破界限,不分社会阶层、职业选拔真才实干者是墨家贤人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后世尊贤、纳贤_____①_____,甚至提出“野无遗贤”的思想,历朝历代君王尊奉贤才的典故_____②_____,都体现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_____③_____和珍惜贤才。
“才”为匡时济世、经世致用的本领。孔子说“君子不器”,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君子应有渊博的学识,多才多艺,“游于艺”是一个合格的儒者必备的才能。当然在儒家那里,只有领悟了大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墨子提出的贤者之“才”更为广泛,如博悟道术、精通逻辑、清正廉洁等,既是治理时弊的技能,也是发展生产的才能。
人才成就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以德为先,坚持任人唯贤。这是向优秀的贤良之才发出的号召,众多人才终将汇聚成汪洋大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高考的临近,部分考生_____①_____,担心临场发挥失常,感觉如临“大敌”。怎样才能冷静从容地应对这次人生大考?心理学专家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在考前和考场上的抗压减负方法,助你轻松上阵。
一是腹式呼吸法。通过扩张和收缩腹部肌肉来吸气和吐气,同时保持胸部静止。吸气和吐气的时长之比最好控制在1:2。二是渐进式放松法。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拉伸手臂肌肉,适度用力,绷紧,让自己能够感觉到肌肉的紧张状态,持续5秒,然后放松至自然状态。同样,我们可以这样去作用手、手臂、面部、颈部、肩、胸腹、腿部,直到我们_____②_____。三是音乐调节法。整理自己的专属音乐库,将其分为舒缓的慢节奏音乐和让人感到振奋的快节奏音乐。当你紧张焦虑的时候,可以_____③_____,使呼吸平衡,消除紧张感。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工程”帮助许多农村的孩子实现了有学上的梦想。
B.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C.“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很多人都明白“致知在格物”的道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明代的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材料二:
德国的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材料三:
日本的王佐良《上图书馆》:“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读书之乐趣”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楚雄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要以保护环境为主,就是要放弃经济发展”曲解文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中国一直完全借鉴‘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老路的做法”说法错误,原文是“我国一直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老路”,并没有说一直完全在借鉴“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老路。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材料一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项,是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B项,强调对大自然的热爱。D项,强调的是要珍爱生命。C项,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于天地万物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故选C项。
4.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先给出了一个情境,即“知和日常”“知常曰明”,再让学生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分析。要在理解情境的意思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材料中去找跟此情境相关的内容。
5.①必须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切实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②积极推进“双碳”工作,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根据第二段概括出第①点,根据第三段概括出第②点。
6.D【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反映了顾家二姑娘身份地位的升高”错。本文的叙述视角总体上是全知视角,“二嫂”是黑妮对“顾家二姑娘”的称呼,后面的人称变化为“二嫂”,只是叙述视角的变化。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插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评价的能力。C项“可见钱文贵在暖水屯里很有威望”错误。听他的话是因为人们都畏惧他。
8.①钱文贵要侦查清楚顾涌把胡泰的胶皮车赶到暖水屯的真正原因。②钱文贵他想探听外面的消息,包括土改、内战等。③钱文贵觉得黑妮更靠得住,能完成他的任务。“顾家二姑娘”不会什么都对他说。(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内涵的能力。第一,钱文贵不相信顾涌告诉大家的原因,同时,他是一个别人有事瞒着他,他就不舒服的性格,所以,他要侦查。第二,派黑妮陪她二嫂回娘家时,钱文贵叮嘱了一个“提问大纲”,从这些问题中可知,他很希望了解外面有什么风吹草动。第三,他让“顾家二姑娘”回娘家看看,同时又派黑妮跟随,可以推知,钱文贵觉得“顾家二姑娘”不会把娘家的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他需要派一个更信任的人去完成侦查任务。
9.①表现出黑妮对二嫂家里的情况也很关心,这种关心是她内心淳朴的表现。②表现黑妮对二伯父并不完全是言听计从的,她有自己的思想。③这句对黑妮的心理的描写以少胜多,使黑妮的形象更丰满。(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钱文贵叮嘱得很细致,这里当然有钱文贵自己的心思。黑妮打算照着二伯父的叮嘱问,说明她也很想知道这些消息,这是她对顾家的淳朴的关心,和钱文贵不一样。但她并不打算把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二伯父,因为她并不情愿充当二伯父的侦探,她有自己的思想。这句话是对黑妮的心理的描写,对表现黑妮的形象很有作用。在文中,对黑妮这一人物的塑造笔墨并不多。这句心理描写使这个人物显得更有思想,更丰满,更生动了。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11.D【解析】本题考查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祖先”说法错误,应是“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父亲”。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汉文帝下令废除了现行法令中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罪”说法错误,原文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认为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罪不好。
13.(1)这怎么能管制百姓呢?我没看出这样做的好处,你们再仔细考虑一下。(得分点:“便”“孰”“计”各1分,句意1分)
(2)我既然不能以恩德感化远方,所以很担心外族有侵略的野心,因此边境设防没有停止。(得分点:“远德”“有非”“设备”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①不能引导百姓向善,②对“相坐”的人来说不公正,③加害于民,不能管制百姓。(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孝文帝废除“相坐律令”的理由信息主要在文中“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参考译文】
十二月,汉文帝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依据,是用来禁止残暴和表彰好人的。现在犯法的人已经判罪,还要让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及兄弟们连坐,把他们都抓来治罪,我很不赞成这样做。你们讨论一下。”有关官员都说:“百姓们不能自己约束自己,所以设置法令来管制他们。一人犯法牵连他人同时治罪,是为了使他们心里有所顾忌,让他们不敢轻易犯法,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保持不变的好。”汉文帝说:“我听说法律公正百姓就忠诚,刑罚得当百姓才会服从。如果既不能引导他们,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处罚他们,这反而是加害于民并对他们施以暴虐,这怎么能管制百姓呢?我没看出这样做的好处,你们再仔细考虑一下。”有关官员都说:“陛下施行大恩大惠,功德无量,不是我们所能想得到的。请让我们遵奉诏书,废除一人犯法亲属连坐的法令。”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出现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出现日食。汉文帝说:“我听说君主不贤德,执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向他显示灾异,来惩戒他治理不当。在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出现日食,这是上天表示谴责,没有比这更大的灾异了!我得以承继帝业,以渺小之躯依托于万民和诸侯王之上,天下的治和乱,都在于我一个人,那几位执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对下不能治理养育万民,对上有损于日、月、星辰的光明,我的失德实在太大了。诏令下达后,大家都要考虑我的过失以及我的知识、见识和考虑问题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告诉我。还要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力谏的人,来匡正我的不足。要各自谨慎对待自己的职责,要努力减省徭役开支费用,以便利百姓。我既然不能以恩德感化远方,所以很担心外族有侵略的野心,因此边境设防没有停止。现在既不能撤回边防守军,反而又整顿军队加强京城防卫,那么就取消卫将军的军队。太仆现有的马匹,只留下够用的,其余的都要交给驿站。”汉文帝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有进良言用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是为了开通治道,招来进谏之人。现在法律规定有诽谤朝政和传播妖言的罪名,这样就使臣子们不能尽情直谏,而皇帝没有机会听到自己的过失。这样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人呢?”汉文帝又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现在农民辛勤劳动却还要承担租税,这是使本业和末业没有区别,说明奖赏农耕的方法还不完备,要废除农田的租税。”汉文帝从代国来京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马都没有增添,有不便于民的事,就立即放弃不做,以有利于民。曾经想建造露天平台,召来工匠计算,要花费一百斤黄金。汉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享有先帝的宫室,还常担心会辱没先帝,要露台干什么!”汉文帝经常穿粗丝衣服,他所宠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许拖地,帏帐不能绣花,以表明质朴,做天下的表率。
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错误。这里是说空了心的枯树也有用途,而不是“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16.(1)特点:①光秃秃的,无枝无叶。②树干已空,可穿行而过。(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悟。枯树不会招致“风霜”的打击,枯树也没有鸟儿去投奔;诗人有世态炎凉之感,但能坦然面对。②寄寓着诗人积极面对人生的现实处境。枯树虽已老朽,还可用作改火,能发挥余热,诗人也想着发挥人生余热。(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大意,然后分析枯树的特点和寄寓的思想情感,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
17.(1)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2)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注意抓住语境中的关键词,如第(1)句中的“花白头发”等,第(2)句中的“钉头”“米粒”等,第(3)句中的“不敢南下”“不敢动武”等。
18.①蔚然成风②层出不穷③求贤若渴(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这里指的就是后世尊贤、纳贤发展、盛行,形成风气。②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这里指的就是历朝历代君王尊奉贤才的典故连续不断地出现。③求贤若渴:如口渴时想喝水那样急于求取贤才,形容求取人才的心情非常迫切。这里指的就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迫切地求取人才。
19.示例:墨子提出的既治理时弊也发展生产的如博悟道术、精通逻辑、清正廉洁等贤者之“才”更为广泛。(4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画波浪线处是几个短句,首先确定主句“墨子提出的贤者之‘才’更为广泛”;然后将其他句子变为主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最后适当增删词语,得出答案。
20.①“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以德为先,坚持任人唯贤”,运用了排比,增强了语势,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政策导向。②“众多人才终将汇聚成汪洋大海”,运用了比喻,更形象地写出了众多人才响应号召,聚少成多,也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才政策的意义和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这里运用三个“坚持……”增强了语势,能更强烈地表情达意。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这里用的是暗喻,把汇聚的众多人才比作汪洋大海,形象地写出了众多人才响应号召,也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才政策的意义和作用。
2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引号表示否定讽刺。D项引号表示引用。
22.①开始焦虑不安②整个身体都放松下来③听听舒缓的慢节奏音乐(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答案。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1.材料解读: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明确了写作主题“读书之乐趣”。审读材料内涵要把握其中暗含的逻辑关系:材料一,明代的于谦《观书》暗含读书的四种之乐趣:书卷似故人,和我相亲相爱;书籍可以荡涤心胸,让人心境明净,胸怀开阔;读书可以让知识不断拓展,源头活水不断注入;读书让人自得其乐,陶醉于自己的精神境界。材料二,读书之乐与世俗享受之乐的鲜明对比,意在讽刺批判庸俗之乐。材料三,在图书馆独拥书城自吟啸的乐趣,那是一种知识殿堂的高贵之乐。这三则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互为补充印证读书的乐趣,审题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2.写作任务:
写作的主题是“阅读之乐趣”,提示语是“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立意时,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深刻思考。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优秀作品,都可以阅读,阅读的路千万条。写作思维还可以具体化到个人的成长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要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避免作文陷入“唱高调”的怪圈。
3.参考立意:①阅读乃知识的源头活水;②阅读之乐,妙不可言;③书卷似故人,人生多温暖;④别有春色在书屋;⑤消遣诚可贵,读书更美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