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31 17:48:17

文档简介

课题
云南的歌会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教学方法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导入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检查预习效果
四、学习课文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三、讨论问题
四、拓展训练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学生介绍作者
学生复述
师友合作学习
师友合作
板书设计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课后反思
课题
17.端午的鸭蛋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正确识记多音字“色 ”、“系”,形近字“帐”、“账” ;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3.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4.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对平凡生活的关注、热爱。
教学重点
1. 了解端午的鸭蛋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 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对民俗的态度。
教学方法
“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学习准备 (生本对话)
二 、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三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四、 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五 、总结评价(对话自己)
六、拓展延伸
七、反思回顾
八、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词语积累
1.认识词语(课件)
2.查字典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4.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其妙 肃然起敬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走进作者
5.(课件)
走进课文
6.读两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三部分),请标出起止段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7.记录下你在阅读准备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问题。
8.课文结构,伙伴交流。
9.对课文结构作简要交流。
10.作业:巩固所学;继续朗读课文,品味。
第二课时
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沈从文先生云南的歌会,大家在陶醉歌会的同时,也领略了一代文学大师的语言风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师从沈老先生的另一位文学大师汪曾祺的文章,看看这位老先生是如何从端午的鸭蛋来解读他眼中的民俗文化的。
师:昨天大家从词语积累,课文内容,文章结构和作者介绍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学生之间交流。
品读课文
(一) 首先看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老师准备了几张风俗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
你觉得画面描述和文字描述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画面更直观形象,文字更加细腻,更能真实表现作者的情感,更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让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去和文字做一次亲密接触。
请大家前后结成小组,共同讨论这样两个问题。1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出名”“奇特”“质细而油多”
小结:有名,奇特,好吃,这就是汪老先生家乡的鸭蛋,这足以让作者引以为荣的鸭蛋已经展现给读者了,为什么还要写端午的鸭蛋?
(三)作者在这里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对这段生活记忆犹新而久久不能忘怀?
(一)一个小小的鸭蛋,却让一代文学大家大写特写,写得这样津津有味,究竟作者对这个小小的鸭蛋赋予了什么情感呢?(学生思考,出示提示)
汪老先生只在家乡生活了十六年,童年和少年时期家乡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头,所以,无论是对家乡鸭蛋的描述还是对端午鸭蛋的回忆,其实都是汪老先生精神上的一次返乡,都是他浓郁思乡情结的展现,时时流露出的是对家乡的浓浓爱意。
那么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又体现了汪老先生的什么情感呢?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汪老先生曾经说过:“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对于家乡端午风俗的介绍,正是汪老先生对民族的热爱和对民俗文化的尊崇。
(二)如此深厚的感情却写得这样不露声色,可见文学大家的语言功底。
汪曾祺曾经说他在语言上有三方面的追求。你知道吗?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汪曾祺的文字就像高邮的鸭蛋一样,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质细油多。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有什么新的感受,你收获了什么呢?课前的学习准备中,你的疑问得到解决了吗?下面给大家1分钟,结合板书,整理回忆这节课的内容,反思你的收获,和大家交流分享。
大家在和汪曾祺对话中有了不少的收获,希望大家在上阅读课时,能够从书架上找到他的代表作小说《大淖纪事》,再去读一读品一品。
《端午的鸭蛋》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平淡的事物之中,让我们感受到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解读了作者汪老先生对家乡的挚爱和对生活的礼赞,以及他对民族文化的尊崇,这是一个人最真最纯的情感,是一个人文字的最高境界。
希望大家也能够用心感受生活体会生活,将你记忆的片段变成文字,写在作文本上。(大屏幕出示:忆童年,写生活)
?
学生先自学,后对学,再展示修订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人们的赞赏
家 名声 自己的感受
乡 袁枚的食单

鸭 质细而油多
蛋 特色 热爱自豪

蛋黄通红
课后反思
课题
18.吆喝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 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方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
PPt制作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提问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赏析语言:
二、探究活动
三、结语
四、课外拓展
五、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播放VCD)
注意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己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
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明确:声音响亮,吸引人,好像在唱歌;叫卖的内容合乎自己货物的特点;等等。吆喝在当时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
走进萧乾的《吆喝》,跟着作者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那种艺术的魅力。
形式:学生展示,读读议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课件)
2、作者简介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吆喝》,到底作者写的是哪个地方的吆喝?写了哪些吆喝声?
2、本文写了这么多这么杂的吆喝声,却显得仅仅有条,一点都不散乱,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 (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3、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从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1、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
(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
(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 形状”。
(3)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2、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明确:?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听录音
2、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3、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4、.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请同学们说说本地有哪些名俗风情。
1.自己为某项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2.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100—200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题
19、《春酒》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诵读、品味
教学准备
Ppt幻灯片、音频材料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三、指导学生合作研讨课文
四、迁移扩展
五、总结
六、作业:
1、导入新课
王安石《元日》(出示幻灯)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同学们说说春节中的一些习俗或难忘的情景。)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那么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琦君的《春酒》。
2、板书课题、作者。
3、简介作者:(出示幻灯)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
代表作包括《烟愁》、《细纱灯》、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大半是以她的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朴实生活图景:以谈话家常的形式,回忆温馨,抒发亲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思乡曲》),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出示幻灯)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一)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出示幻灯)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风俗美
(二)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后师作指导)(出示幻灯)
1、母亲(第1小组讨论)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标叔(第2小组讨论)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
3、乡邻乡亲(第3小组讨论)
(1)“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2)“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3)“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4、“我”(第4小组讨论)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师总结:以上人物描写表现了——人情美(板书)
(三)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
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有这么广的影响,就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你读过这类作品吗?把你所读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交流:
师提供相关作品(幻灯显示)
1、余光中《乡愁》……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静夜思》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马致远《秋思》
6、苏轼《水调歌头》
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每年春节前夕,离家的人尽管票难买、车难乘,但家还是要回的。父爱天高,母恩难报,最难忍受思乡情。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出示幻灯)
积累“思乡”的诗句。
研讨与练习
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春酒
课后反思
课题
20、俗世奇人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赏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形象。  
4、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及过人的智慧,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导入
二解题

三、走近作者、了解泥人张
欣赏泥人
四、学习课文
五、课堂检测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泥人张)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这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板书:泥人张】
“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工匠。
生活在市井民间的身怀绝技的人。(播放幻灯片)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代表作品有《义和拳》《神鞭》其中《神鞭》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珍珠鸟》。(播放幻灯片)幻灯片展示(4张)
(一)字词过关(播放幻灯片)
(二)整体感知、了解人物
1、概括本文故事情节,说说你对故事情节的安
排有什么看法。
情节:海张五挑衅泥人张
泥人张捏泥像还击
海张五出口讥讽
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情节简单,但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2.“泥人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他奇在何处?文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也十分精彩,试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一下他的形象。(播放幻灯片)
泥人张是一位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
海张五是一个张狂跋扈的无耻无聊的暴发户。
通过对比来展现了人物的巨大差别,从而突出了泥人张沉稳、大方、不卑不亢、智慧敏捷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播放幻灯片)
1.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浓郁的天津风味。
用词凝练,语言极富表现力。
2.试着说说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
作者不仅用文字为地方文化保存了鲜活的案例,而且倾注了对手艺人技艺的钦佩与肯定。
见幻灯片
《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1、随笔: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2、课外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信息
欣赏图片谈感受
学生回答
阅读思考
小组之间交流
板书设计

泥 手艺:排第一
人 较 遭遇:受辱 技高
张 量 回应 泥捏海张五 心智
贱卖海张五
课后反思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导入新课——引出“好”:
整体感知——讲述“好”:
重点研读——探究“好”:
深入理解——评价“好”:?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第二课时(好嘴杨巴)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学生发言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板书设计
敢说
好 巧说 机敏过人
快说
课后反思
课题
到民间采风去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阜阳历史,感悟阜阳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增添作为阜阳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发现阜阳的历史,了解阜阳的历史
教学难点
如何为阜阳增添光彩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
直入课题,
二、
成果展示
三、
延伸总结:
四、
作业设计
回顾本单元所学,感知民族文化,引出活动主题及内容。
哲学家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的确如此,即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探究起来,几乎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阜阳风情知多少:
1、主要采取“我来说说”“我来讲讲”等形式。
2、机动安排,也可以抢答。
(一)人文景观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县人。管仲的传记,载于《史记·管晏列传》。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史记》第71卷载有《甘罗传》。
  吕蒙:(公元178年-219年)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郡富坡(今阜南县城东南吕家岗)人,东吴著名将领。吕蒙的传记载于《三国志》。
还有常秩、张纶、刘福通、吕霞光、王克勤等。
(二)名胜古迹
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
  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由于古籍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固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颍州西湖:颍州西湖为国家AAA级风景区,苏轼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还有迪沟生态乐园、阜阳生态园、八里河风景区、张庄公园、倪公祠、淮上公园(俗称“尤家花园”)
(三)物产资源
太和贡椿 :芳香肥嫩,质脆味美,品种多样,有黑油椿、红油椿、春油椿等。太和椿芽尤以黑油椿品质最佳,谷雨前来摘,腌制后长年不腐,常食可抗肿瘤。
白酒:阜阳是名副其实的“酒乡”,县县产美酒。阜南焦陂酒、临泉文贡酒、沙河王酒、太和殿贡酒、镜湖秘酿、种子酒、阜阳的“醉三秋”、颍上县的“炎黄酒”、“管子酒”。
皮丝 :阜阳特产皮丝,系新鲜猪皮经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外观金黄途亮, 薄如蝉翼,食之滑而不腻,味美绝伦,乃筵席中的名菜。  
还有格拉条、枕头馍、粉鸡、黄岭大葱、鲖蒜、太和樱桃、太和薄荷脑等等。
1、让共同祝愿我们可爱的家乡
我发现…… 我祝愿……
2、齐诵一段文字——《颍州盛世赋》节选
现代都市,工贸昌隆;皖北开发,后来居上;三区六县,齐歌劲猛;支柱产业,如日飞升;规模经济,展翅若鹏。六大名片,彪炳青史;村落其间,星罗棋布;新城蔓延,明珠播撒;城乡和谐,辉耀人寰。酒溢四海,香飘八极;机械轰鸣,谁言农耕地;政通人和,滕公岂堪比;国泰民安,贞观无言;乾坤旋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往开来。
作文训练:
以“我家乡的 ___ ??” 为半命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可以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可以采取导游解说和讲传说故事相结合。
教师导引,师生互动。
教师导引,师生互动。
教师导引,师生互动。
教师导引,师生互动。
板书设计
人文景观
阜阳 名胜古迹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特产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