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云南文山·统考二模)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2.(2022·云南昆明·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校考一模)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3.(2022·云南德宏·统考模拟预测)科举制度由来已久,实行八股取士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2022·云南昆明·统考二模)“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迫今七次……”材料中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后期,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被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左宗棠 D.邓世昌
6.(2022·云南玉溪·统考一模)戚继光曾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现了一位民族英雄高尚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操。我们尊称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B.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C.抗击了东南沿海倭寇 D.抗沙俄收复新疆
7.(2022·云南·模拟预测)“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8.(2022·云南·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9.(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对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10.(2022·云南德宏·统考模拟预测)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康熙帝采纳其谏言设立了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台湾府 D.澎湖巡检司
11.(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有一件珍贵的荷兰文古籍《被忽视的福尔摩沙》,“福尔摩沙”一词是早期欧洲人对“台湾”的称呼。本书见证了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的战争过程,明朝时期台湾的收复者是( )
A.宋应星 B.左宗棠 C.李鸿章 D.郑成功
12.(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新疆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759年,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统一天山南北。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清朝设置了( )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3.(2022·云南丽江·统考二模)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管理边疆,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下列重要措施属于清朝时期的是:
①岳飞抗金 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抗击沙俄 ⑤册封达赖、班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4.(2022·云南曲靖·统考一模)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朝代 秦国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进民族融合
15.(2022·云南红河·统考二模)以下材料为四位统治者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封其长子伯禽于鲁国,都曲阜。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下令:“在朝廷中不得讲鲜卑语,违者免去所任官职。”
④接见俘获的突厥额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③①④② B.②④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①②
16.(2022·云南普洱·统考模拟预测)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封建统治
B.防止人民反抗
C.压制知识分子
D.统一思想
17.(2022·云南曲靖·统考一模)“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来说,这种变态不仅表现为自视比他人优越,而且在生活中认为世上唯有他们才存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集体孤独症。”这里的“集体孤独症”是批判清朝
A.实行文化专制 B.大兴文字狱 C.实行闭关锁国 D.设置军机处
18.(2022·云南昆明·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校考一模)乾隆皇帝通知浙海关把关税税率提高一倍,企图通过关税手段让洋商无利可图,使他们不再来宁波贸易。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于是清廷在1757年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反映了清朝
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C.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综合题
20.(2022·云南昆明·模拟预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丝绸之路”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远洋航海活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请写出这场航海活动的名称。
材料三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4)围绕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21.(2022·云南·模拟预测)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青铜器的代表?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你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根据材料三说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2.(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以下材料,并完成问题。
【汉字之源】
材料一:
(1)图1中的文字被称作什么?图2中统一全国文字的是哪一位君主?
【思想之光】
材料二: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中孔子是哪一家学派的创始人?“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文史之萃】
材料三:
信息卡1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信息卡2 他是南宋著名词人,宇幼安,别号稼轩。他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了哪一部史学巨著?
【科技之美】材料四: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衣、食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白寿彝《中国通史》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的“作者”是谁?根据材料四指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5)综合以上材料,说说如何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3.(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吾有所爱,其名华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为周边民族所认同。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材料二迁都中原后,孝文帝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云冈石窟中雕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窟龛,深受汉文化影响,造像面容清秀、雕饰奇丽,服饰也体现出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的典型装粉。…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精彩篇章》
材料三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执政期间…对于领土问题,他一般都是使用武力解决的,捍卫了国土的完整和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强硬的手段维护了东北一带的和平…使西北大片版图又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手中。
(1)说出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斗争的根源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诸侯征战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中原”是指哪一城市。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康熙帝在执政期间为捍卫国土完整和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24.(2022·云南文山·统考二模)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56年,秦国郡守李冰经过精心设计……在岷江上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能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的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作用。
(2)材料二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技术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25.(2022·云南红河·统考二模)开放交流促进文明繁盛、人类进步;封闭保守阻碍文化交流、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图
材料二 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清廷深感疑虑,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百度百科
(1)材料一中葡萄、核桃、石榴等物品是通过哪一陆上交通道路传到中原来的?这一道路的开辟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2)据材料二回答,宋朝海外贸易“非常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清朝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消极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开放”与“封闭”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B项正确;废丞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时期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清朝兴起文字狱,排除C项;清朝设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大学士、设厂卫特务机构,故D符合题意;唐代完善三省六部制、元代建立行省制度、清代设立军机处,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由来已久,实行八股取士是在明朝,D项正确;科举制在隋朝产生,在 唐朝完善,在 宋朝进一步发展,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C项正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排除B项;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清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患”、“明朝中后期,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及所学知识可得,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戚继光,B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左宗棠收复新疆,与倭寇”无关,排除C项;邓世昌参与甲午中日战争,与倭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倭寇侵略东南沿海,戚继光组建军队在东南沿海抗击入侵的倭寇,被人尊称为民族英雄,C项正确;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排除A项;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排除B项;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明长城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故C符合题意;都江堰、隋大运河、北京故宫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C
【详解】依据题干幻灯片内容和所学知识,明朝时期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本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因此这些内容的共同点是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著作,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主要生活在明朝时期,排除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C项;《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据“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康熙帝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并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伊犁将军是管理新疆地区,C符合题意;伊犁将军是管理新疆地区的,A排除;驻藏大臣是管理西藏地区,B不符合题意;澎湖巡检司是元朝管理台湾等地区的机构,D错误。故选C。
1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0多年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民族英雄,D项正确;宋应星明朝著名科学家,所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A项;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B项;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乾隆在维吾尔等族人民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D项正确;A项是汉代,B项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C项是管辖西藏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受到数千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人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清朝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B项正确;岳飞抗金在南宋,戚继光抗倭在明朝,排除ACD选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把王国再次分给其他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管理,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因此表格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干表格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15.C
【详解】“封其长子伯禽于鲁国,都曲阜。”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是清朝时期;“在朝廷中不得讲鲜卑语,违者免去所任官职。”是孝文帝改革时期;“接见俘获的突厥额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是唐朝时期。依据时间先后排序,①③④②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社会恐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措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7.C
【详解】根据“自视比他人优越,……认为世上唯有他们才存在”“清朝”,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不需要同外国进行交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清朝大兴文字狱,体现了文化专制,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无法体现“自视比他人优越,……认为世上唯有他们才存在”,排除D。
18.D
【详解】材料反映了乾隆皇帝通过提高关税、关闭港口来阻止洋商来华贸易,这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通,排除A项;乾隆皇帝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说明当时清朝并没有完全禁止对外贸易,排除B项;宋朝时期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而非清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依据题干“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丝绸之路的开通。
(2)郑和下西洋。
(3)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4)丝路精神的核心形成于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历史过程中,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详解】(1)根据材料一“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2)根据图片“远洋航海活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后,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因此丝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促进全球和平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今日的中国,正自信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各国一道热情携手、共襄盛举,开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代。
【点睛】抓住“丝路精神的核心”是解题关键,丝绸之路开通后,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因此丝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正因为丝路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促进全球和平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今日的中国,正自信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各国一道热情携手、共襄盛举,开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代。
21.(1)商朝时期;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洛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3)宋应星;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详解】(1)根据材料一“……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可知,这是在商朝时期;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是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根据材料二“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我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可知,作者是宋应星;该书的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这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2.(1)甲骨文;小篆。
(2)儒家;百家争鸣。
(3)司马迁,辛弃疾;《史记》。
(4)宋应星;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注重实地调查,重视农业,关注民生。
(5)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图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根据材料一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2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3)
根据材料信息卡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根据材料信息卡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4)
根据材料“天工开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根据材料“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衣、食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概括可知,书中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注重实地调查,重视农业,关注民生等思想今天有仍有借鉴意义。
(5)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等。
23.(1)分封制。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增加了华夏族的认同感。
(2)洛阳。促进了民族交融。
(3)设置台湾府;进行雅克萨之战;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等等。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斗的根源制度是分封制。根据材料一“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可得出诸侯征战带来的影响: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根据材料一“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可得出影响:增加了华夏族的认同感。
(2)
根据材料二“迁都中原后,孝文帝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结合所学知识,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根据材料二“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窟龛”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3)
根据材料三“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可得出康熙帝在执政期间为捍卫国土完整和统一而采取的措施:设置台湾府;根据材料三“…以强硬的手段维护了东北一带的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措施:进行雅克萨之战;根据材料三“……使西北大片版图又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手中”可得出措施: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等。
24.(1)防洪、灌溉。
(2)唐朝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牛马成群,遍布四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因为统治者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的发展。
(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农业的发展;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4)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可知都江堰的作用是灌溉,防洪。
(2)
第一小问,社会状况:材料翻译为:自从贞观年间以来,太宗皇帝励精图治,到了贞观八年九年的时候,时常丰收,一斗米卖四五钱,马与牛这类牲畜遍布原野,百姓外门动不动就是几个月不关闭,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只有一斗二钱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粮食连年丰收,牛马成群,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太宗励精为理”表明统治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统治者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出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这样的盛世景象。
(3)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的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农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技术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造船业非常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大大促进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
新发展:根据材料“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表明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说明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25.(1)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
(2)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手工业品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3)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西方。
(4)开放交流促进文明繁盛、人类进步;封闭保守阻碍文化交流、社会发展。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汉代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陆上交通道路实现的。这一道路的开辟与张骞通西域直接相关,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为汉朝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二可知,宋朝海外贸易“非常繁荣”的表现是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手工业品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放交流促进文明繁盛、人类进步;封闭保守阻碍文化交流、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