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云南昆明·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校考一模)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2.(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周瑜率军队攻杀过来,曹军大溃,败兵北撤,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此战”指的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022·云南临沧·统考一模)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统一了全国
C 291年,八王之乱爆发 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D 383年,淝水之战 使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A.A B.B C.C D.D
4.(2022·云南德宏·校考模拟预测)读图说史: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5.(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史记》记载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火耕而水耨”;而《晋书·食货志》记载该地区“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股阜”。材料中的变化说明魏晋时期( )
A.江南地区气候优越 B.北方农业技术进步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6.(2022·云南·模拟预测)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7.(2022·云南昭通·统考二模)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8.(2022·云南曲靖·统考一模)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9.(2022·云南红河·校考模拟预测)《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10.(2022·云南昆明·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校考一模)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赖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11.(2022·云南昆明·统考二模)“这次改革是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各民族交脸、互相改造的过程。”“这次改革”指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前秦苻坚改革
12.(2022·云南德宏·统考模拟预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 )
①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②少数民族的文化传到中原,丰富和发展了汉族文化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④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2022·云南红河·统考二模)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割圆术。用此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 )
A.刘徽 B.宋应星 C.贾思勰 D.祖冲之
14.(2022·云南玉溪·统考三模)《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该著作强调( )
A.顺应自然 B.重视水利 C.轻徭薄赋 D.重农抑商
15.(2022·云南文山·统考一模)贾思勰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最终撰写了一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农学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
16.(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
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
17.(2022·云南德宏·校考模拟预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留下了许多璀璨的科学和艺术瑰宝。下列选项中属于东晋王羲之成就的是( )
A.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多有异趣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尊为“医圣”
C.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 D.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
18.(2022·云南红河·校考模拟预测)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文化中原 技艺精湛 B.出彩河南 交流互鉴
C.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D.大河流域 民族交融
二、综合题
19.(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试从思想的角度谈谈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明信片设计稿(下图)
(2)广益中学九年级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请你任选材料二中的一个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并说明此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故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故B符合题意;①处是魏,故A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蜀,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认识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
2.C
【详解】根据材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兵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三国后期蜀国首先被魏国所灭,而司马炎又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正确;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但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是蜀国,排除A项;八王之乱爆发使得西晋由盛而衰,但是直接导致西晋灭亡的是匈奴人攻入西晋都城长安,排除C项;淝水之战中东晋大败前秦,北方黄河流域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北方人民的南迁,不仅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也改变了南方人的社会生活。因此解读正确的是D;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5.D
【详解】从“地广人希(稀)……火耕而水耨”到“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股阜”可得出,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气候条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而不是北方,排除B项;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木皆兵出自于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后,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导致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到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东晋士兵,开始感到有所畏惧,这一情景就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D正确;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A错误;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是倒屣相迎,B错误;赤壁之战相关的成语是草船借箭等,C错误。综上故选D。
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三国时期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处于东晋统治时期,此后东晋后出现宋、齐、梁、陈的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先后形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ABD与图中信息无关,排除。
8.B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故ABD排除。故选C。
1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一,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详解】根据材料“……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过程……”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他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排除C项;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494年,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到中原,丰富和发展了汉族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C项正确;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混乱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政权是北魏,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D项正确;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排除A项;明朝宋应星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B项;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大意是说如果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那么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功,反之就是劳而无获,因此强调适应自然,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顺应天时地利,没有体现重视水利或轻徭薄赋或重农抑商,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选项D符合题意;《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A排除;《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B排除;《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C排除。故选择D。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性的行书作品,A项正确;《张猛龙碑》是北魏时的作品、《颜氏家庙碑》是唐颜真卿的作品、《九成宫醴泉碑铭》是唐欧阳询的作品,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被后代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等,D项正确;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多有异趣,排除A项;张仲景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尊为“医圣”,排除B项;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洛神赋图》,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司母戊鼎是商朝文化,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反映了中原地区古代手工业、石窟艺术 技艺精湛,故选A;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承发展”,排除C;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
19.(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或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生产力发展迅速,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导致了百家争鸣。
(2)蔡伦:耒阳人,东汉前期宦官。105年,他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一种轻便廉洁的植物纤维纸,称蔡侯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华佗:东汉名医。擅长外科手术。他创制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锻炼身体。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他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南朝的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任答一个)
主题:发达的科技(或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必须出现“科技”一词。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图一是铁质农具,图二是穿有鼻环的牛。这两幅图我们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未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据所学知识,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生产力发展迅速,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导致了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二“蔡伦”结合所学知识,蔡伦,耒阳人,东汉前期宦官。105年,他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一种轻便廉洁的植物纤维纸,称蔡侯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根据材料“华佗”结合所学知识,华佗,东汉名医。擅长外科手术。他创制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锻炼身体。根据材料“张仲景”结合所学知识,张仲景,东汉医学家。他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人尊称他为“医圣”。根据“祖冲之”结合所学知识,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根据以上四个人物,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画图案是中国外科鼻祖、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可知他们都是我国故带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故可拟定主题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