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阔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语言运用:在拓展阅读中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加深对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运用的认识。
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地壳活动,看到了历史痕迹。看似普通的岩石,为何可以记录一个时代呢?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科普作家。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生成和变化,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文题解读】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字音字形】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
(1)一只乌龟( ɡuī)缓慢地爬行在干旱龟(jūn)裂的河床上。
(2)傍晚,渔民们泊( bó )船在湖泊( pō)的边上。
【理解词语】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新课讲解】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分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2.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1、5、7、11、13、18、22、24、27
3.单独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点内容、表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等作用。请你找出本文中独句成段的段落,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4.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第一部分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1.钟表和日历 2.铜壶滴漏 3.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第二部分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2.请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19-21)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4.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22-26)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5.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6.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22-26)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7.第27、28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第27、28段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从事理到现象、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第27段先说“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事理。
第28段为了说明这一事理,分别举了“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而这三个例子又照应上文先写地壳运动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再写气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从“很多”到“许多”再到“还有一些”,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地质年代相关知识
第三部分
1.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2.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
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文段赏析】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总结】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解析: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更具体、更全面、更科学。
2.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
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
②这是一种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板书设计】
【课文小结】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文本特色】
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
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
首先,作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
其次,作者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2.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准确精练。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了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这里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另外,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拓展延伸】
古代的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方法专用于夜间计时。“更”和“点”是两种计时单位。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五更三点”即凌晨4时12分。
五更对应时刻如下表:
【课后写作】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作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完成一次片段写作吧!
写作指导
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作的要求:
①展开大胆的想象。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②抓住事物的特质。所写的事物与人之间,在性格、情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让其既具有物的特质,又拥有人的属性,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③表达深刻的寓意。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不仅是为了文章的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它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能得到深刻的感悟,从而引起共鸣。
写作示范
我是一滴水,出生于高山之上。我和兄弟姐妹们计划来一次长途旅行,从高山出发,汇聚于大海。我刚抵达山脚,小溪就对我发出了邀请:“嗨!小水滴,我这里风景优美,你就在这儿住下吧!”我转身一看,溪水清澈见底,鱼儿畅游;溪边芳草萋萋,清香扑鼻……尽管如此,我依然摇摇头,坚定地拒绝了:“不,谢谢你。我还要向前游,大海才是我真正的归宿!”
通过第一人称“我”,把小水滴当作人来写,记叙了小水滴奔向大海途中的所见所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