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6 07: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鹤岗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75分总,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每个2分,共50分)
1.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2.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3.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减趋同化
C.咖啡馆成为了社交主要媒介 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4.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5. 《后汉书·王景传》载,安徽庐江“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调任庐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此事说明
A.铁犁使用始于汉代 B.犁耕促进农业发展
C.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D.畜力应用成为共识
6.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1864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败由微生物引起,发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1913年 美国发明了第一台压式电冰箱,主要用于食物保鲜, 保鲜食品被人们越来越多食用,
1958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并于1971年发明杯装方便面
A.食品技术创新改变生活方式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食物结构改变
7. 下表是新中国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统计情况。表中信息佐证了秦汉时期(  )
功能 类型 出土的比例 出土较多的地区
初耕工具 铁锸、铁犁、铁斧 61% 山西、山东
播种工具 耧铧 7% 河南
中耕工具 铁铲、铁锄 22% 河南
收获工具 铁镰 10% 河南
A.北方冶铁水平领先全国 B.黄河流域农耕工具完备
C.铁犁牛耕技术相当成熟 D.播种工具生产效率低下
8.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9. 有学者指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家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以下哪些体现材料中的“盛开了花朵”
①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③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④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海关,增开通商口岸,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 如图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某一历史现象,该现象
A.引起全球范围的人口迁移 B.使英国开始全球殖民扩张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1. 二战后,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趋于衰退,很多工厂废弃,机器布满铁锈,被称为铁锈地带,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C.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D.国家忽视传统产业升级
12. 如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美国丧失了世界制造业的优势
C.美国经济以外向经济为主 D.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13. 宋代蔡襄《荔枝谱》记载:“(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经营模式变化 B.社会诚信普遍缺失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4.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5. 1813—1844年,印度输出的原棉由4000多吨猛升至4万吨;1813—1828年,从加尔各答出口的生丝激增近17倍;同时,罂粟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表明印度
A.对华贸易量的激增 B.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C.经济殖民地化加深 D.自由贸易走向繁荣
16. 如图为《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走势》(单位:百万英镑)。据如图可知当时英国
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 B.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工业革命推动外贸
17. 《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避免这种历史重演,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A.建立“福利国家” 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发展“混合经济” D.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18. 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美国
A.本土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B.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抛弃
C.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增强 D.本土文化消失
19. 《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20.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21. 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22. 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3. 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4. 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
内容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推动 B.“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
C.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 D.“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
25.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政府召集流民,开垦荒地,但急求成效,于开垦次年就起征新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荒效果不明显。康熙帝即位后,放宽了起科的年限,垦荒颇见成效;康熙极为重视常平仓谷,规定了仓谷的数额;雍正帝也一再谕令,让各地存足额定米谷。康雍乾时期,包谷、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贫苦农民的主要口粮。康雍乾三帝通过粮价奏报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粮价,采取了一系列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措施,对安定民生发挥了一定作用。康熙帝还曾下谕令"蒸造烧酒,多费米谷,须严禁",雍正曾试图将禁酒推向全国。
——摘编自叶依能《清代前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中共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6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杰弗逊出任第三任美国总统期间,他的政府首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计划,为科学活动拔专款,承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尊重科学家。美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エ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家跳出了纯科学的圈子,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到企业工作,寻找科学应用于技术的道路。在1860—1914年间,美国的科学活动已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形式发展。1915年美国国会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这是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军事研究机构。1940年,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タ大カ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为此采取一系列集中化的组织措施,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美国的工业和大学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成了美国两支巨大的科学技术研究系统。
——据夏源《国外科技体制的历史演变》整理
材料二 1970年4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苏联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7月通过的新决议规定,所有エ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的来源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建立。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进步提出了改革科研体制,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为了迅速发展信息业和计算机生产,苏联设立国家计算技术和信息学委员会,综合、协调地加速发展计算机生产和信息业;调整科研机构的设置,建立跨部门科学技术综合体,下放某些科研和设计机构的领导权,精简科研机构。
——据宁健强《苏联科技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整理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6分)
(2)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从美国、苏联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得到的启示。(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为传统物流活动的近代化创造了客观条件与可能。外国资本、国家资本以及民族资本这三股势力开始向以交通输运业为核心的近代物流行业投注资金。外国资本最早在中国投资近代物流行业,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利于其对中国的掠夺与瓜分,而客观上却成为中国物流近代化过程中最先出现,也是最具实力的一股力量。国家资本与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的示范效应下,也开始向以轮船、铁路等为载体的近代物流业流动,其中国家资本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试图通过对近代物流的投资,带动工业、商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以维护其统治。而在外国资本与国家资本夹缝中求生存的民族资本,看到近代物流行业所蕴含的巨大利润,自晚清开始大量向物流产业进行资本转化。物流近代化打破了封闭的商贸格局,促进了商品流通,加快了人口流动。并以近代物流网络为依托,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商贸中心与物资集散地,从而在铁路物流枢纽与水路物流枢纽地区催生了一批近代城市。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年》
材料二 2009年新修订的《邮政法》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为民营快递企业打开了大门。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9%.快递业的成长是中国改革的红利释放,也是我国全方位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让快递服务网点在城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乡镇覆盖超过90%,实现了快递横向到边,纵向到村。同时,《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8.29亿,互联网普及率59.6%,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97%.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为快递业提供了一个网络中枢神经,保障了运输网络的高效运转。2003年电商快速崛起,让企业和消费者对快递的需求暴增。快递企业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机遇,纷纷与电商展开合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8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亿,全国网上零售额突破9万亿元。
——摘编自王震等《中国快递的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认识。(6分)
29.几千年来,外来作物的传入逐渐淡化了本土作物的地位,并通过作物嬗替、取代,建立了新的作物组合形式,从而改变了农作物的地理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主要农作物原产地与传入时间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水稻粟黍大豆 中国 亚麻 地中海 汉代 大麻 (油用) 中国
冬小麦 西亚 4000年前 苎麻大麻(纤维) 桑 中国 芝麻 西亚 西汉
春小麦 未定 西汉 棉 木棉 未定 油菜 春种油菜 中亚 东汉
荞麦 东亚 树棉 南亚 3000年前
大麦 地中海 3000多年前 亚洲草棉(中棉) 原产南亚,中国培育为草本 宋元间 秋种油菜 地中海 元代
玉米甘薯马铃薯 南美 明代 非洲草棉 非州 公元初 花生 南美 明代
陆地棉(美棉) 美洲 19世纪
——据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分类提取如表反映的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嬗替的基本信息,并分别说明其最终形成的农作物地理格局。(共12分)
(历史)学科
【答案】
1. C2. C3. A4. D5. B6. A7. B8. B9. A10.C11. B12. D13. A14. D
15. C16. D17. D18. C19. A20. B21. A22. C23. C24. C25. C
26.(1)措施:开荒垦辟,增加产量;广设仓储,积谷备荒;推广高产作物种植;掌握粮价,调剂余缺;控制粮食消费,保证百姓主食。(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阶段性;突出国家主导;不断总结经验,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维护人民利益;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27(1)美苏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战后欧洲科学技术革命和改革的刺激;苏联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斯大林模式弊端显现,对斯大林模式改革的需要。(答出3个方面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政府应为科技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提高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加强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研究队伍建设;科技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等等。(答出2个方面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8. (1)影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商品流向新格局并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推动物流网络和商贸中心的形成;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近代城市的兴起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保障;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电商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全国的普及和网民的增加;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中国完整产业链与广阔市场的推动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3)认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物流业发展的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对物流业发展意义重大;物流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每点2分,共6分)
29.共12分,每个角度4分,信息2分,格局2分
粮食作物:源于中国本土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粟、黍、大豆等,随着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传入及推广,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种植空间受到压缩。逐渐形成了北麦南稻的种植格局。
纤维(纺织)作物:源于中国本土的纤维作物有桑、麻等,随着外来不同棉花品种的传入及其更替、推广,棉花(陆地棉)成为主要的纤维作物。由于陆地棉的引进及改良推广,形成了全国种植棉花的格局。
油料作物:源于中国本土的油料作物主要是大麻,西汉以后,芝麻、油菜、花生等相继传入,并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形成了北方大豆、花生,南方油菜的种植格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