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诵读、翻译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1)诵读、翻译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虚词、 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目标:
复述故事
文章结构
本文按时间先后叙事,以
为线索,请同学们把课文分为五部分: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研读课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曲折、隐蔽、幽深)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生活安乐幸福)
(环境优美宁静)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
与世隔绝)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特点
世外桃源
——答案应是两方面: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7.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
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后来找不到呢?
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人人平等、自由的快乐的理想社会.
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写作 (任选一题)
再造想象:
1、 我来到桃花源
2、 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