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永定县中考复习教学优质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单元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福建省永定县坎市中学 卢荣毅
一、本节课的性质、在中考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金属活动顺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的条件及防火灭火的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分散在教材的每个单元的课题中,在复习中教师要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认识本专题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要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和身边的化学变化,进一步认识人类是如何研究和利用化学反应的,通过回顾实验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深化学生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本专题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考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单选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上。考查的主要知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学反应规律的应用,燃烧的条件及防火灭火的措施等。在中考题中以各种生活情境、图片或者诗句的形式出现,体现化学贴近生活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专题复习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如重视不够,兴趣不足,忙于应付,迷失自我,特别是已形成的不良学习认知和习惯,难以自我发现和主动规避。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中间力量薄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建构整体知识网络的能力欠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同学还存在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审题能力不足,易错点掌握不牢,易混点分不清,导致错误率比较高,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正确引导点拨,找出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通过对概念的本质讲解,帮助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梳理归纳、迁移应用,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模糊概念,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
⒉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了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变化。
4.初步认识常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
5.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了解燃烧的条件及防火灭火的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及变化的判断;几种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和特征的归纳。
五、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引入]:复习完《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之后,今天我们进入第2单元《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复习,请同学们集体朗读P5的考点细目及考试要求。
[讲述]:通过比对大家要明白考查的层次及重点,以及自己在某些知识点方面的掌握程度。
[问题情景]:回忆课本所学,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的具体性质?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说说氧气、盐酸有哪些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讲述]:评价学生的回答并强调回答该问题不但对物质的性质要十分清楚,还要具备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组概念的了解。
[问题情景]:比如物质的颜色属物理性质,物质的可燃性属化学性质,据此请同学们再试举几例物质的性质并说出分别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教师归纳]:一、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思维体验】
【例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铜受热能膨胀
C.玻璃受撞击易破碎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拨: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属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气味属于物理性质;[B、铜受热能膨胀是利用温度升高,铜原子间隔变大,造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C、玻璃破碎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玻璃受撞击易破碎属于物理性质;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利用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的是化学性质;故选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问题情景]:干冰升华、石油分馏、氢氧化钠潮解、蛋白质盐析、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木炭吸附作用、提取大豆油、酒精燃烧、金属锈蚀、金属冶炼、食物腐败、煤的干馏、氧化钙吸水、蛋白质的变性等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教师归纳]:二、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实质: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从微观上看,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粒子本身没有改变。
注意: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但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如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成臭氧)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生石灰在空气中变为粉末,从表面看是发生了形状变化,但实质上变成了熟石灰,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不属于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
实质: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的生成。从微观上看,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粒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
特别注意: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可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些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态氧)。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
外观区别 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 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
区分依据 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思维体验】
【例2】(2013 龙岩)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B.汽油挥发 C.干冰升华 D.水的电解
点拨:A、B、C三选项中的变化均为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中水的电解过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课堂练习】复习用书P6 例1;《目标训练》第1题,
[问题情景]:“铁生锈”与“铁会生锈”;“纸燃烧”与“纸可以燃烧”;说法上有何不同?哪种说法是描述性质,哪种说法是描述变化?
[教师归纳]: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思维体验】
【例3】下列叙述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 B.水能结成冰 C.硫酸具有酸性 D.干冰升华
点拨: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和变化,性质是特性,变化是过程,描述性质一般用“能、易、难、会、可以”等.A、镁在空气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水能结成冰,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硫酸具有酸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概念与区别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问题情景]:化学反应一定是伴随着能量变化吗?物理变化有无热量的变化?请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四、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吸、放热现象
1.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化学反应一定是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如:放热反应--物质燃烧、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体内的缓慢氧化、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等。 吸热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的反应、加热分解氯酸钾 或高锰酸钾制氧气、碳酸钙高温分解等。
2.有些物理变化也有能量的变化,如干冰的升华,氢氧化钠、浓硫酸、硝酸铵溶于水的过程。
3.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思维体验】
【例4】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
点拨:若要使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试管②中的气压必须变大,变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反应或溶解时放热,使气体受热膨胀,也可能是反应生成了新气体.
A、因为有氧气生成,造成试管②中的气压会变大; B、发生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造成气压会变大; C、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造成气压会变大;故A、B、C选项均会使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所以正确. D、硝酸铵固体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气体遇冷收缩造成气压会减小,试管①中的导管会形成一段水柱,所以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变化或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气体压强与气体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了解反应是否放热、是否生成气体、溶解是否放热是解题的关键.
【课堂练习】复习用书P6《目标训练》第2题,
[问题情景]:请同学们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教师归纳]:五、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比较反应类型 概 念 特 征 举例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多变一 S+ O2SO2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AB→A+B一变多 2H2O电解2H2↑+O2↑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A+BC→B+AC一换一 HCl+ Zn= ZnCl2 + H2↑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 BC成分相交换 H2SO4+2NaOH=Na2SO4+2H2O
[过渡]:在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较为复杂。
2.置换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的条件
置换反应的类型 反应发生的条件
(1)金属氧化物+氢气→金属+水 加热
(2)金属氧化物+碳→金属+二氧化碳 高温
(3)金属+酸→盐+氢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因浓硫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4)金属+盐→金属+盐 ①盐可溶于水;②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后面的金属,但是钾钙钠不能,它们非常活泼会与水反应而消耗。
说明: ①反应形式:金属置换金属; 金属置换非金属; 非金属置换金属; 非金属置换非金属。
②Fe参与此类反应,产物为二价铁。
3.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反应发生的条件
(1)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碱性氧化物能溶于酸
(2)酸+碱→盐+水 中和反应因有水生成一般能发生
(3)酸+盐→新酸+新盐 (1)盐要可溶于酸(而AgCl,BaSO4不溶于酸)(2)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4)碱+盐→新盐+新碱 (1)反应物都要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5)盐+盐→两种新盐 (1)反应物都要可溶于水(2)生成物中要有沉淀
注意:碱+酸性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例如:2NaOH+CO2 = Na2CO3 + H2O
说明:中和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
A.本质:H+ + OH- → H2O (H+与OH-结合成水)
B.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C.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D. 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它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思维体验】
【例5】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化学变化可用“A+B→C+D”这样的表达式来表示。
⑴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可用上式表示的是反应 和 反应。
⑵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能用上式表示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
⑶在上式中,若A是硫酸,则B可以是 (填写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的化学式)其中一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合理即可)
点拨:(1)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可用上式表示的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故填:置换反应;复分解.
(2)甲烷燃烧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3)氢氧化钠、氧化铁都能和稀硫酸反应.故填:NaOH,Fe2O3.
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课堂练习】复习用书P6 例2 ;《目标训练》第6,7题,
[问题情景]:架空柴火火更旺;火柴梗向下更易着火;用嘴吹可灭烛火;纸火锅不着火这些现象体现什么原理?
[教师归纳]:六、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概念辨析: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
它们的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只是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2.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灭火的方法
灭火的方法: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与空气隔离;使用大量的冷却剂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即:破坏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思维体验】
【例6】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点拨: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能够帮助燃烧,不是隔绝空气,解释不合理. B、风助火威的化学意思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流动的空气能够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解释合理. C、釜底抽薪的化学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也说明了燃烧需要可燃物,解释合理. D、钻木取火的化学意思是摩擦可以生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解释合理.故选A.
点评: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灭火的方法中,只要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课堂练习】复习用书P6 例3;《目标训练》第9题,
【课堂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复习,我们提高了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与性质这些概念的辨识能力;提升了对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认知,会用化学反应规律去指导我们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通过燃烧的条件的强化夯实对防火灭火措施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人类是如何研究和利用化学反应的,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学和解题能力,在建构整体知识网络的能力方面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课后作业
(一)复习用书P5“复习要点”填空及目标训练为讲评的题目
(二)精选题
1.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物理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及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乙醇用作汽车燃料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3.“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
A.复分解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化合反应
4.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Ⅰ号”送上月球轨道,该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所提供的,反应方程式为2NH4ClO4N2↑+Cl2↑+4H2O↑+2O2↑,请判断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下列过程中属缓慢氧化组合的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败 ③樟脑丸消失 ④呼吸作用 ⑤钢铁生锈 ⑥白磷自燃?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②④⑤⑥?
6.某种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则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可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的有( )
A.ZnO+H2SO4=ZnSO4+H2O B.Fe2O3+3CO====2Fe+3CO2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CaCO3 高温 CaO+CO2↑
7.某一反应的产物中有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 )
A.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C.一定是置换反应 D.不可能是化合反应
8.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实验。下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
请根据上图中所示的信息,归纳出有关氨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氨水显_________性。
9.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即在雷雨过后,植物生长得更好。下面一段短文就是叙述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①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元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②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③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相互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上述短文中,描述二氧化氮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时,下列收集方法不适宜的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收集法
(3)写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在此反应中发生的变化是 。
A.不变 B.仅升高 C.仅降低 D.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4)“雷雨发庄稼”,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原因是
10.小明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成一白色小液滴。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不燃烧。请回答:
(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
(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
(3)实验完毕,小明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明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 ;
(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
答案:1C 2D 3D 4A 5D 6B 7D
8.(1)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易溶于水 (2)碱
9.(1)③ A、B (3)3NO2+H2O = 2HNO3+NO D (4)生成的硝酸盐可作氮肥
10.(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和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色(或常温下为固体,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熔点低等) (3)热水中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其自身的着火点,不燃烧的原因是没有和氧气接触,白磷刚露出水面就能够和氧气接触,燃烧起来. (4)保存在密封的冷水中.
产生的热量能及时扩散——燃烧
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扩散——爆炸
若产生的热量
不能及时扩散
剧烈氧化
缓慢氧化
氧化反应
自燃